Skip to content

胡錫進反駁李光滿,到底為哪般?

中國《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罕見批評被官媒熱捧的一篇“變革檄文”,引發海內外媒體和分析人士的廣泛關注與猜測。

在中國娛樂圈震蕩不斷、北京重拳整治“飯圈”的背景下,一篇題為《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進行!》的文章本周被人民網、新華網和環球網等諸多中國官媒齊齊轉發,勾起人們對“文革2.0”的聯想。然而,這篇時評人李光滿的“變革檄文”在《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眼裏卻是“誤判和誤導”。

胡錫進和官媒罕見唱反調,受到不少網民支持的同時,也引發包括關於“黨內鬥爭”在內的各種猜想。更令網民驚呼“活久見”的是:胡錫進這篇在其公眾號“胡錫進觀察”發表的文章在微信上一度被禁止分享。

截止發稿,胡錫進的批評文章已經可以被轉發,但是微信上搜索李光滿的在其公眾號“李光滿冰點時評”發表的原文卻沒有結果。就此,中國著名公眾人物方舟子在推特上表示:“文革初期兩條路線的鬥爭都是很激烈的,胡錫進不要高興得太早。”

李光滿與胡錫進 “我們該信誰?”

胡錫進叫板李光滿後,分析“我們該信誰?”、“孰真孰假?”等文章接連湧現。被外界認為有官方背景的“多維新聞”網站在相關文章中指出:“人們必須要認識到李文所說的’革命’究竟是一種誇張的修辭,還是一種“確有其事”。實際上,這一’雙重含義’的模糊性已經令輿論場沸騰。這就是胡錫進出麵澄清的背景。”文章在結尾處強調:“任何變革都需要從中央的角度平衡改革、發展和穩定之間的關係。改革要冒風險,要承擔一定的社會波動,但同樣也要考慮社會承受力的限度,盡量降低政策劇烈變動觸發的矛盾。溫和與激進永遠是一對最考驗改革智慧的矛盾。”

中國知名“左派文人”司馬南也就“我們聽誰的?”發表評論認為:“這倆家夥肯定是一夥的”,“胡錫進是李光滿的托兒”,“隔壁王奶奶說:樹根不動,樹梢白搖。他們倆意見要一致啊,聽誰的無所謂;他們倆如果僅僅表述上不一致啊,就沒所謂聽誰的了。”

著名作家慕容雪村則在其臉書賬號上寫道:“胡的分析至少可以代表某些勢力的主張,不會是全然的空穴來風。”針對目前撲朔迷離的形勢,他猜測:“可能是,即使坐在最前頭掌舵的那家夥也沒想清楚這車要駛向何方”。

國際媒體分析

中國政府宣傳機器內部的這場“分歧”也引發了國際媒體的關注。《華爾街日報》注意到,胡錫進這次是通過其個人社交媒體賬戶發表的評論,而不是像往常一樣通過《環球時報》官方發表。對於微信一度禁止分享胡錫進相關文章的做法,這家美國媒體猜測,可能因為微信認為,胡錫進的文章太具爭議性,不適合廣泛傳播。

清華大學政治學前講師、中國獨立學者吳強向《華爾街日報》分析:“對文革再現的擔憂,轉移了人們對另一件沒有那麽戲劇化但後果更嚴重的事情的注意力,即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上台後不斷加強對社會的控製。”

《華爾街日報》觀察指出,在中國的互聯網上,像李光滿這樣的毛派文章並不罕見,但它們通常都被限製在邊緣地帶。該報援引中國資深記者解釋,隻有中共高層宣傳部門點頭後,才可能讓包括新華社和《環球時報》在內的主要官方媒體網站轉發同一篇文章。

《華爾街日報》的文章還發現,胡錫進與李光滿的兩篇文章都在擁護“共同富裕”這一說辭,該口號“旨在宣傳共產黨將會更好地分配社會機會和財富”。

針對胡錫進發表批評文章的原因,香港《南華早報》援引北京媒體人士透露,監管部門向中國媒體傳達口頭指示,稱李光滿的文章造成的影響超過預期,要求他們用更溫和的內容來平衡。

而胡錫進文章的轉發受限,《南華早報》則認為,這表明宣傳部門想在爭議失控之前加強管控。此外,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媒體學者向該報指出,值得注意的是李光滿的文章並沒有被刊登在任何官方的紙媒上。這名熟悉官媒傳播方式的學者表示:“隻有得到高度認可的文章才會被印刷發表。官媒現在的轉發可能隻是對輿情的測試。”

新加坡《聯合早報》兼聯合早報網(中國)主編韓詠紅分析道:“胡錫進發文,意在對李光滿文章已經勾起的文革聯想,做出適時的解惑。”在韓詠紅看來,“中國這半年來的反壟斷、整肅校外培訓產業、娛樂圈與遊戲產業,在道理上沒錯,理應能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可”,但她同時提出疑問:“問題是,為什麽立意正麵的行動,仍引起不安甚至’新文革’的聯想?”

韓詠紅在評論文章中最後總結道:“歸根結底,當權力沒有製衡機製,出力又慣常猛烈時,即使是旁觀者也會感到震懾。隻不過,按照這幾年的經驗,中國的走向不會因為有人議論或擔心就改變,而是會繼續往其認定正確的方向、大踏步向前走去。”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胡錫進反駁李光滿,到底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