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911紀念現場:除了特朗普,美國總統們都來了

  • 新聞

9月11日這天,美國各地舉行了“9·11”恐襲事件20周年紀念活動。從美國東部時間8時46分至10時28分,紐約市、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和賓夕法尼亞州共舉行了六次默哀儀式。

二十年前的這天,美國四架民航客機被恐怖分子劫持,其中兩架摧毀了紐約標誌性建築世貿中心雙子塔,一架撞向象征美國軍事力量的五角大樓,第四架客機則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遇難者總數高達2996人(含19名恐怖分子)。

而默哀儀式的時間點分別選在雙子塔遭撞擊和倒塌、五角大樓遇襲以及美聯航93號航班在賓夕法尼亞州墜毀的六個時刻。

8f96ace44573SSgbSsEN

2017年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發生的“白人至上”騷亂

在恐襲發生地紐約市,人們以多種形式紀念這一特殊時刻。聖保羅禮拜堂門外,年輕學生們為緬懷遇難者而合唱聖歌。在街頭,人們爭相與消防員和消防車合影。

有抗議者在紅綠燈下發表演講,腳下的標語牌寫著“拜登+塔利班
忘了9/11”。宣傳卡車車身的LED顯示屏上,滾動播放著為幸存者提供過幫助的人物事跡。不知何時,《鳳凰周刊》記者手中被塞進一張傳單,上麵寫著:“如何讓美國變得更美好:停止攻擊性戰爭;恢複我們的經濟;恢複民主自由。”

當紐約在8時46分舉行第一場默哀活動時,洛杉磯縣托倫斯市的天還未亮,街道上少有行人和車輛。美西時間淩晨5時46分,托尼身穿印有美國國旗圖案的T恤衫,和當地民眾一起聚集在托倫斯市政廳門口參加紀念活動。

“20年前的這個時刻,是第一架飛機撞擊世貿中心的加州時間。”托尼告訴《鳳凰周刊》:“雖然今天活動的時間很早,但我還是想來參加紀念儀式,以表敬意。”洛杉磯馬裏布海灘旁的一所大學內,學生們為每位遇難者立起一麵國旗。近3000枚不同國家的國旗立在草坪上,迎著太平洋的海風飄揚。

“9·11”事件不但成為美國曆史的轉折點,也改寫了全球反恐形勢,甚至改變了每個人的生活。美國曆史學家、《天空中唯一的飛機:9/11的口述曆史》一書作者加勒特·M·格拉夫撰文稱,“隨著20周年紀念日的臨近,我無法回避一個悲傷的結論:美國作為一個國家,在大事小事上幾乎都做錯了……它更廣泛地定義了自己的反恐目標。”

8f96ace44582X8fJeApW

在他看來,反恐戰爭削弱了這個國家,讓美國人更害怕,更不自由,倫理道德受損,在世界上更孤獨。“這個國家的失敗始於恐怖襲擊發生的最初幾個小時,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團結”成為美國總統們的關鍵詞

9月11日當天,美國的幾任總統回到世貿中心雙子塔曾經矗立的地方進行緬懷。雙子塔的廢墟上,是已經建成的“9·11”國家紀念博物館。在這裏,美國總統拜登和第一夫人吉爾·拜登、前總統奧巴馬及其夫人米歇爾、前總統克林頓及其夫人希拉裏等出席了“9·11”恐襲事件20周年紀念活動。他們佩戴藍色絲帶,一隻手捂住胸口,望向紀念碑的方向。

上午8時40分,由紐約市警察、消防員等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一麵殘破的美國國旗入場,不同膚色的青少年合唱美國國歌。遇難者家屬依次宣讀遇難者的名字。8時46分,鍾聲響起,紐約市舉行第一次默哀,持續了一分鍾。20年前的這一時刻,被劫持的飛機撞擊了世貿中心的北塔。

此時的拜登被媒體捕捉到正在擦拭墨鏡下的淚水。然而博物館外,他卻被民眾接連“喝倒彩”。有人大聲喊道,現場的幾位總統都是“凶手”。

拜登沒有選擇在紐約的紀念活動上發表演講。今年8月,有遇難者家屬向美國政府施壓,敦促其對調查結果解密。他們在一封聯名信中表示,“如果拜登總統違背他的承諾,袒護沙特政府,我們將反對他參加任何‘9·11’相關紀念活動。”直到9月11日晚,美國聯邦調查局才發布了第一份與“9·11”事件調查結果有關的文件。在這份16頁的文件中,聯邦調查局稱,19名劫機者中有15名來自沙特阿拉伯,且劫機者在美國有同夥,但無證據顯示沙特政府參與其中。

8f96ace44589bcs79AKg

前一天,拜登發布了一段約6分鍾的視頻講話。他表示:“團結造就了我們,造就了最好的美國。對我來說,這就是‘9·11’事件最核心的教訓。”他還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這場恐襲是“難以言表的懦弱與仇恨行為”,“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能忘記在曆史上最黑暗時刻失去生命的人,以及因失去家人與所愛之人而產生的長久苦痛”。

據白宮稱,在參加紀念活動前,拜登還會見了紐約前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他在事發時剛剛當選紐約市長,之後也為紐約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拜登還問候了在場的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裏斯托弗·雷、眾議院議長南希·佩洛西、紐約國會代表團和諸多地方官員。

值得注意的是,參加紀念儀式的前總統當中缺少了特朗普的身影。他可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發言人李·科克倫為此特地聲明,特朗普收到了與其他現任及前任總統相同的紀念儀式邀請信。

當日,特朗普訪問了曼哈頓中城的一個警察分局和鄰近的消防站。在消防站,他與一位戴著“讓美國再次偉大”帽子的消防員合照。他似乎將這次訪問當做競選集會,批評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是可怕的事情,丟人,如同投降一般”,抱怨城市犯罪率,並自誇有不少警察和消防員支持自己。

類似的事情早在20年前就發生過。“9·11”恐襲發生幾小時後,身為紐約富豪的特朗普迫不及待接受地方電視台采訪稱:“華爾街40號大樓(特朗普集團旗下大樓)之前是曼哈頓第二高的大樓,最高的是世貿中心,但現在它是最高的了。”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刁大明形容,再多麽不合時宜的乖張也無法阻擋特朗普這位“親曆者”在15年後崛起,這大概也是“後9·11時代”美國最猝不及防卻又最貼切的寫照。

8f96ace44598rPPuCaij

洛杉磯的紀念活動

親曆“9·11”並下令發動反恐戰爭的前總統小布什出席了賓夕法尼亞州的紀念儀式。他回憶起那個令人心痛的日子:“世界充滿了大屠殺和警笛,然後是沉默。”他還哀歎當前的政治分裂時代,表示現在“距離團結似乎非常遙遠”。

尚克斯維爾鎮是第四架被劫持的飛機在乘客反擊後墜毀的地方。副總統哈裏斯參加了這裏的紀念儀式,並稱該地點為“聖地”。“我們回首過去、悼念死者的同時也應該展望明天、展望未來。”她強調,當前“團結”尤其重要,“多元化才是美國的力量”。

位於首都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懸掛起巨幅美國國旗,並在上午9時37分舉行了默哀儀式。這也是五角大樓遇襲的時刻,當時造成大樓局部結構損壞並坍塌。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在紀念活動上發表講話說:“今天,我們銘記的不僅是倒下的戰友,還有與他們共同的使命。我們憶及他們保衛我們共和國、直麵新危機的共同承諾。”

“團結”成為美國政要們演講時的關鍵詞。他們的不謀而合,反而凸顯了當下“團結”的稀缺。不少人說,恐怖襲擊發生時,美國人是無與倫比地團結在一起,現在的政治卻麵臨日益擴大的兩極分化。

超六成美國人的生活因此改變

對於親曆了“9·11”恐襲事件的紐約人來說,心裏留下了深刻烙印,直到20年後仍然能清晰回憶起當天的所聞所想。

8f96ace446099gXIpFoU

美國的幾任總統回到世貿中心雙子塔曾經矗立的地方進行緬懷。

現年57歲的麗莎(Lisa
Napoli)是土生土長的紐約人,她從小在世貿中心的噴泉旁玩耍,並曾在這裏聽過無數場音樂會。冷戰結束至“9·11”恐襲發生前的10年間,美國邁入所謂“新經濟時代”,國家經濟高速發展。麗莎和大多美國人一樣,認為自己站在“地球的中心”,感覺不到內憂外患。

她人生的第一份實習工作就是在世貿中心的樓裏。善於寫作的麗莎17歲開始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實習,CNN的紐約站就在雙子塔中的一座。她的電視媒體人生涯從那座樓起步,持續了20年。她在“9·11”恐怖襲擊前夕才辭掉工作。

麗莎和其他紐約人一樣,難以想象第二天醒來後,他們的街道布滿了屍體和建築殘骸。襲擊發生後的幾個小時,麗莎去了朋友家。他們一起在公寓裏談論當天發生的事,然後她在客房睡著了。半夜,朋友把她叫醒,告訴她官方開始逐漸查清到底發生了什麽。

麗莎如今定居洛杉磯,成為一位自由職業作家。她出版了多部書籍,其中2020年出版的《特德·特納,CNN和24小時新聞的誕生》得過美國國家圖書獎。她對《鳳凰周刊》直言:“新聞有許多形式,我在這場恐襲中認識到,我完全沒有任何意願去現場做電視報道了……再也不想了。對我來說,這是我人生的分水嶺。我決定再也不去現場報道新聞,我很感激這個轉變。”

8f96ace44618HLge1Zp8

紐約人的生活因此改變。

2001年9月11日,格雷剛上大學一年級。他在紐約長島上學,當時正在上課,教授突然宣布課程終止,讓學生們自行回家。

20年後,37歲的格雷向《鳳凰周刊》回憶說,對當時發生的事情仍然感到困惑,甚至有些抱怨:“不知道為什麽教授沒有告訴我們原因,他應該知道世貿中心遭到襲擊,他本可以告訴我們的。”

當時手機通訊還不發達,直到格雷的朋友來家中拜訪,他才知道紐約市中心發生了什麽。這位朋友的父親是消防員,也是格雷家多年的至交。那天,朋友的父親參與了救援,卻再也沒能回來。

如果說紐約是“9·11”恐襲的震中,洛杉磯則是最能感受到巨大餘震的城市之一。恐襲發生的早上,四架飛機被劫持,其中三架原本的目的地是洛杉磯。飛機上遇難的很多人也是洛杉磯居民。

洛杉磯市議員莎倫·卡拉尼向《鳳凰周刊》回憶了當天的經曆。20年前,莎倫在美國銀行工作。當天早上,她正開車行駛在去往公司的路上,突然接到家人的電話。對方問道,“你現在在哪裏?千萬別上文森特·托馬斯橋!”

這座460米的橋連接聖佩德羅和長灘,從東向西行駛,能抵達全美最大的港口——洛杉磯港。在這裏,入港貨物占美國的20%左右。當時已經有人猜測,洛杉磯也會是恐怖襲擊的對象,這個港口很可能是下一個目標。

8f96ace44627Ii92jShY

人們與消防車和消防員合照

莎倫當時已經行駛在橋上。她不能掉頭,隻能繼續向前開。到達公司後,她聽到全樓都在播放電視直播。距離洛杉磯港25分鍾車程的LAX國際機場,市中心的合眾銀行大樓(當時洛杉磯的最高建築)和洛杉磯市政府大樓正在進行緊急疏散。

接受《鳳凰周刊》采訪的美國人無一例外地表示,他們的人生因“9·11”事件而發生徹底改變。皮尤研究中心9月的一項最新調查顯示,64%的美國人(有史以來最高)表示,“9·11”永久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記憶中,雖然沒有親身從世貿中心逃生,但看到紐約地標建築轟然倒塌,同樣像經曆了一場“瀕死體驗”。

白人至上主義者成美國最大威脅

“9·11”事件已過去20年,恐襲的餘震卻無處不在。美國瑪麗斯特民調(Marist
poll)在8月26日至31日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在美國人心中,隻有30%的人認為現在比“9·11”恐襲之前更安全。

不久前的8月26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駐阿富汗分支機構在喀布爾機場外發動恐怖襲擊,爆炸造成超100人死亡,其中包括至少13名美國軍人和90名阿富汗人。這是自2011年以來美軍在阿富汗傷亡最為慘重的一天。

雖然10年前,“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已被美軍擊斃,但其影響力仍然巨大。根據聯合國的最新報告,“基地”組織仍存在於敘利亞據點和阿富汗至少15個省份,他們在非洲的發展也未受阻礙,並與塔利班保持著密切聯係。

8f96ace446393ZJtRFXO

人們在“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為遇難者送上花圈

“近10年來,恐怖主義威脅處於被打壓和遏製的狀態,但並未被消滅。‘基地’組織在境外對美國的威脅猶存。”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國際安全研究所副所長嚴帥告訴《鳳凰周刊》,一旦出現反恐的真空時期,恐怖主義將會複蘇。這也是拜登政府最擔心的事。“如果暴恐勢力對美國的境外甚至本土目標發起襲擊,拜登的執政將會麵臨更大危機。”

在美國紀念“9·11”事件20周年的同一天,塔利班在阿富汗前政府的總統府外舉行了升旗儀式。

“美國雖然從阿富汗撤軍,但後者對西方的恐怖主義威脅仍存。目前,美國在阿富汗受到的恐怖威脅是與其所具備的反恐能力不匹配的。”嚴帥判斷,美國未來或將對阿富汗采取“超視距打擊”的反恐策略,該策略主要以阿拉伯海域的艦隻和中東地區軍事基地等為作戰平台,利用無人機、海軍艦艇或戰機進行遠程打擊。

20年後,不少美國人喊著“戰爭又回來了”。在他們眼中,如今美國麵臨的最大威脅不再來自國外,而是來自境內。2017年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發生的“白人至上”騷亂以及今年1月6日國會大廈襲擊事件加劇了這種擔憂。今年2月,拜登在密爾沃基參加市政廳活動時直言:“白人至上主義者是美國國內最大的恐怖威脅。”

根據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 (CSIS) 的數據,自 2015
年以來,右翼極端分子至少與267起陰謀或襲擊事件以及91起死亡事件有關。

今年3月,聯邦調查局在提交給參議院軍事委員會的一份報告中,承認美國麵臨“來自國內極端分子的威脅……尤其是那些支持白人至上主義的人”。聯邦調查局局長克裏斯托弗·雷警告參議員,國內極端主義正蔓延到全國。他直言,“白人至上主義者”和其他“本土極端分子”對美國人構成了最嚴重的威脅。

另一份有關美國麵臨威脅的年度情報報告也提到,盡管“伊斯蘭國”和“基地”組織等對美國海外利益持續構成威脅,但對美國人來說,更大的威脅是來自白人至上主義團體。

今年6月,美國政府發布打擊國內恐怖主義的國家戰略,旨在采取一係列措施提高聯邦政府應急能力,遏製國內恐怖主義的上升勢頭。

但有分析認為,如今的激烈黨爭可能會破壞反恐戰略的實施。當前政治兩極分化的氣氛或將使政府陷入癱瘓,而無法應對下一次的恐怖威脅。

刁大明認為,時至今日,分屬兩黨的民眾在如何看待“9·11”事件、是否支持從阿富汗撤軍、能否接受持續收緊的移民政策等問題上表現出了較大分歧。“9·11”的政治詮釋顯然與多元主義針鋒相對,與白人至上則更為貼合。“值得思考的是,這些源自認知、身份或低政治利益驅動的兩黨差異演變到針對美國對外政策的判斷和針對國家利益的理解上。”

8f96ace446510dOlYsow

人們在“9·11”國家紀念博物館為遇難者送上花圈

就在20周年紀念日前,美國國土安全部還發出警告:紀念活動的聚集可能會導致新冠疫情的進一步惡化。8月底的一次民調顯示,35%的美國人將新冠疫情視為過去20年對美國最糟糕的挑戰,“9·11”事件排在第二位(27%)。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即使是普通的一天,美國的疫情死亡人數也逼近或超過“9·11”事件導致的死亡人數。9月2日當天因新冠病毒去世的美國人有2937人,2月10日有3254人,1月21日更高達4135人。

“你怎麽能假裝尊重20年前的消防員,而嘲笑現在在醫院作戰的護士和醫生?”《芝加哥太陽時報》發文質疑道,“我們每天都在遭受和20年前一樣的損失,與此同時,我們的無知、惡意、恐懼、不團結和不信任也隨之被放大。”

誠如美國曆史學家加勒特所言,我們發現自己正與一個陰暗、變形的敵人進行另一場戰鬥,新冠疫情非但沒將我們拉到一起,反而將彼此推得更遠。

“2001年的事件產生了長期的悲劇後果,人們作出了憤世嫉俗的選擇,並陷入到有毒的政治旋渦之中。回首過去,我無法逃避這樣一個結論:即我們在‘9·11’事件後最終對戰的敵人是我們自己。”加勒特說。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911紀念現場:除了特朗普,美國總統們都來了

相关推荐: (影) 用「任意門」穿越國境! 伴娘用全像3D 從英國「現身」加拿大好友婚禮

英國伴娘用3D技術,穿越到好友加拿大婚禮。   翻攝自環球網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旅遊限制導致許多跨國的好友、情人想見上一面是難上加難,但科技技術的發達讓人們可以用另外一種方式接觸,英國一位伴娘運用「全像攝影」技術,在位於加拿大的好友婚禮中現身。 影片中顯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