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養老困局:影響2億老人的工程為何舉步維堅?

  • 新聞

在一個深入人心的鈣片廣告中,由年過七旬的某知名演員扮演的主角拎著菜籃走進一個老小區的單元門,開始登樓梯,一邊爬樓,老人一邊說台詞,其中有一句是,“您看我,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兒。”

不過在真實世界中,更多的是因下樓難、出行難而長期不外出的“懸空老人”。出於怕受傷、不願麻煩別人等顧慮,老人與社會的聯係減少,身體也更易衰弱,最終活動範圍隻能在自家屋內,陷入了一個封閉世界。

中國的老人們生活在一個極度不友好的環境中。

據統計,北京2000年以前建成的小區中,僅有33.8%配有電梯。許多城市都麵臨相似的狀況。

2018年,國家應對老齡人口化戰略研究秘書組副組長黨俊武曾寫道:“迄今為止,我們全社會現有的住房、小區、公共服務設施、道路等一切硬件設施,基本上是年輕社會建築設計理念的產物,越來越難以適應老齡社會的需要。”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有1.9億(比2000年時增加了1億),占總人口比例達13.5%。《第一財經》對七普數據梳理後發現,有149個地級及以上市的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超過14%,進入國際通行標準定義的深度老齡化階段。

中國正麵臨人類曆史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老齡化浪潮,但適宜老年人生活的無障礙環境建設仍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

2016年,全國老齡辦進行的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抽樣調查指出了我國老年居住環境建設滯後的問題,調查結果顯示:58.7%的城鄉老年人認為住房存在不適老的問題,在農村老年人中這一比例高達63.2%,農村老年人住所不適老問題尤為突出。

e23a0144bc804de62e87e47b97852e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然而,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的另一麵是,中國的老人多數傾向於選擇居家養老。

因為養老支付能力水平較低,大量養老機構經營困難,而高端養老機構所提供的專為老年人設計的理想居住環境,並不是大多數中國人當下的現實。

在多份養老規劃中,國家和地方都已逐步明確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係。如按照上海、北京先後提出的9073、9064模式,90%的老年人將選擇居家養老,6-7%的老人依托社區養老,僅有3-4%的老年人會入住養老機構。事實上,大多數人也更願意原居安老,在熟悉的環境中度過晚年。

居家養老的事實,使得住宅建築和居住區的適老化改造亟待進行,不僅如此,我國各種公共空間和設施也普遍因不符合無障礙設計,將年老體弱者排除在使用者之外。

現存居家環境與正在變老的居民的不匹配,無電梯高層是最突出和尖銳的,卻遠不止我們今天麵臨的問題的全部。地麵的高低差,道路的防滑,階梯的扶手,可能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對於這些老人不友好型環境的後果,醫學界早有關注。

一篇近期發表在《中華流行病學》雜誌上的文章指出:老年人跌倒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既往研究顯示,跌倒是我國老年人因傷害就診的第一位原因,此次,作者通過提取2015-2018年全國傷害監測係統中老年人跌倒/墜落病例分析發現,這些跌倒多發生的時段集中在白天,其發生地點以家中(56.41%)、公路/街道(17.24%)、公共居住場所(14.36%)為主。

而在近期的一篇《人民日報》的報道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醫學中心主任護師庫洪安分析,“居家適老化改造很有必要。”不少老年人可能患有多種疾病,會影響身體平衡能力和協調能力,容易跌倒。由於老年人生理功能衰退,肌肉力量下降,一旦跌倒,髖骨、腰椎等部位可能出現骨折,造成長期臥床,從而引發呼吸係統、心腦血管疾病等並發症。“在醫院治療的老年患者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居家跌倒引發的病症,這種跌倒絕大部分發生在衛生間、浴室、臥室等場所。”庫洪安說。

改造是為了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世界扼緊了老年人的咽喉,不僅是讓他們的感覺變得遲鈍,而且還讓他們感到時日無多——時間軸收縮了,空間也收縮了。”當著名地理學家段義孚寫下《戀地情結》中的這段話時,才40歲出頭,他是依靠知識和觀察與老人的世界產生共情的——

口味可能會變重,因為要嚐出糖水的甜味,年輕人所需的糖濃度隻有老年人的三分之一;世界變得暗淡,因為晶狀體發黃,可見的藍紫色光變少;世界好像寂靜下來,因為耳朵能辨別的聲音大幅縮小;接觸自然的機會變少,因為各種運動能力的減退……

僅從既有空間的規劃方式來看,全世界的老人都處在邊緣的位置。

而對於適老化的改造,各領域專家早已達成的共識的是,適老化不僅僅是為了保障老年人的生理健康。1982年,聯合國第一次老齡人口問題世界大會的決議就提出,“年長者的住處切不可被視為僅僅是一個容身之地。除物質部分外,其心理和社會的意義也應予以考慮”。

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同樣對八點健聞談道:“如今失能人口比例不斷上升,但失能不單是醫學意義上的,而是一個社會問題。許多失能情況是受外部環境限製造成的。如果適老化改造做得好,老人的活動空間就會更大,一些失能的問題可能就會不存在。”

“所謂住宅的改造,是為了人們步入老齡後,即便在身體有殘疾的情況下,仍能在已經居住慣了的住宅中,維持盡可能長時間自立生活的基本環境的改善。”一位日本老年人住房研究者如是說。

2afaa17f3c6af5975575fe20d23323c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老去。探討和營建適老化的環境,是為所有人有尊嚴的老年生活打下基礎。而在相當程度上,適老化工作最根本的挑戰,恰恰在於理解一個長久以來被忽視的生命發展階段。

馬克·哈蒙德是專注適老化研究的英國城市規劃學者,他總是在開學時問他的研究生,”你們還能想起來上一次和家人之外的老人深入交流是什麽時候嗎?”而幾乎每一次,那些年輕的未來城市設計者們都坦承,他們對老年人的生活沒什麽了解。

“如果不懂老人的感受,很可能就做出適得其反的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燕瑉從事老年建築設計與研究已三十餘年。在2011年出版的《老年住宅》中,周燕瑉教授針對老年人群體的生理特點、心理特點和生活習慣詳述了常見的居住環境障礙和需求。

她曾在采訪中舉例,“年輕人注重美觀、豪華,但為老年人做設計的核心要素是安全和舒適。很多看起來平常的問題對老人來說卻變成了難題。比如門檻,我們很輕鬆就可以邁過去,就算不小心絆倒了也沒有關係,但對老人來說就不同了,一旦發生骨折等情況,會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質量。”

事實上,因為骨質疏鬆,許多老人摔倒後容易傷到髖關節,因此髖關節骨折被稱為“人生最後一次骨折”,從此,老人們隻能長期臥床,久躺不動地雙腿肌肉開始萎縮,體內髒器衰竭也容易引發感染。

基於老年人身體機能的變化規律,許多問題是普遍的。比如,洗澡時,室內溫差和摔倒事故是最大的風險因素。天氣寒冷時,較低的浴室溫度和急劇的血壓變化容易造成死亡事故增多,可以在浴室設置暖風設備。由於平衡力、肌力等功能下降,老人容易因地麵濕滑、換衣服摔倒,地麵防滑材料和牆麵扶手可以減小傷害出現的幾率。

但由於個體差異,程式化的改造可能效果不好。如果安裝了扶手,使用者也無法完成曾經不可能的動作,改造就是失敗的。日本高齡者住環境研究所、無障礙設計研究協會合著的《住宅無障礙改造設計》提出,住宅改造最首要的是準確發現老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點。

e50fa5fe7b2a50b1d414b545e758f931

廣州,為老社區加裝電梯。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比如,洗澡可以被拆分為一連串動作——“從臥室床上起身”“站在地麵上”“移至臥室門口”“打開房間門”“換衣服”“走到淋浴空間”“靠近水龍頭開關”“衝洗身體”。洗浴完成則要反過來進行這一係列動作。當思考細化到這樣的程度,才能追究出困難背後的原因。

但出於長年的習慣或者類似放棄的心態,很少有老年人自己提出改造房間的需求。因此,發現問題,更多依靠家人、照料者與設計人員的觀察。

如何挖掘出老人的需求,同樣是社區改造重要的前期工作。“老人也說不清自己需要什麽,因為已經這樣生活了大半輩子。”願景集團城市更新事業部高級經理鄭旻硯向八點健聞介紹。

2018年,願景集團作為社會資本加入北京勁鬆北社區的改造項目,在近兩個月的時間裏,十餘位設計師進駐到小區中,通過聊天、觀察,“沉浸式”了解占社區近40%
的老年居民需求。鄭旻硯提到,用調查問卷征求老人的意見,能定大的方向,但願景的工作做得更加細致,是讓設計師根據調查問卷結果設計出實際的設計效果圖,這樣老人能給出更具體的反饋意見,“這裏加坡道好,這裏有扶手會方便”。

老公房裝電梯,

適老化改造舉步維艱的縮影

2018年,規劃設計師淩雪第一次來到勁鬆北社區踏勘,第一印象是“老人比想象中還多。”4200戶11000多名居民中,近四成都已在60歲以上,其中不乏空巢、獨居者。“有老人建了個群,每天早上互相問一下,今天還活著嗎?”

“那時候(年輕時),住勁鬆小區是讓人羨慕的事。第一,房子高,第二,牆厚,第三,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一位76歲的住戶在北京衛視的節目《我是規劃師》中回憶。從1979年起,他在勁鬆小區已經住了40多年。當時,為了解決城區住房緊張的問題,北京開始規劃建設集合式住宅區,勁鬆小區群是第一批建成的。

40年過去,曾經讓人羨慕的房子與住戶的需求已然出現錯位。六層的房子沒有電梯,單元門口沒有坡道,且由於沒有物業管理,小區路麵坑坑窪窪,照明和標識係統都缺少維護……但淩雪和同事們在調研中發現,無論是為家裏還是小區環境的不便,老人都沒有想過可以向誰求助改造的事。

國內有記錄的適老化改造研究在2000年左右出現,但直到兩三年前,“適老化”仍然是難接地氣的概念。

《北京晚報》近年一直追蹤適老化改造的推進情況。其公眾平台發起的“為何沒有給老人做適老改造”調查結果顯示,有33%的人不知道去哪裏做改造,27%不知道適老化改造是什麽意思,還有23%的人說,曾和老人提過但被拒絕了。2018年的報道稱,一位市民想為年近八十歲的父母在家裏裝一些無障礙設施,連跑了三個裝修市場幾無所獲,還被商家反問,“買扶手叫什麽適老化?”

“全社會對居家適老化改造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認知不足,是前些年阻礙行業發展的最大難題。”一位2015年投身適老化改造行業的經營者曾對媒體分析開展C端業務之艱難。另一家同期成立的老年宜居環境設計服務企業則透露,為打開市場,最初將目標客戶定為從高校或企事業單位退休的高知人群。

事實上,更廣為人知的適老化改造工程的例子,則是艱難推進的老公房裝電梯的項目。

加裝電梯所針對的痛點,是所有適老化項目中最為明顯的一個,也正因此,在政策支持出現之前就有自下而上的實踐。

2001年,在居民呼籲多時後,上海閘北區陸豐路上的6層住宅樓開始加裝電梯,被稱為“全國第一棟”。

此後十年,少部分省市出台了加裝電梯的地方性指導意見或試行辦法。到2010年左右,廣州、福州、北京、上海等城市,便已開始發布不同程度的支持性政策。

然而,對於這項20年前已經開始,10年前已獲政策支持的工作,根據《中國電梯》的一篇文章,截止2017年6月,即使是以2000餘部的安裝量遙遙領先全國的廣州市,也隻完成了該市可加裝電梯樓數的2%,“一些舊改任務繁重的省會城市,至今未有先例”。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加裝電梯,這一從20年前就已開始的適老化項目所遇到的困難,也幾乎是適老化改造工程實施中麵臨多重挑戰的縮影。

首先,居民對公共區域的改造意見難以統一。在電梯的問題上,加裝是高層住戶的迫切需求,但低層住戶會擔心通風、采光、日照甚至風水受到影響。有了電梯,高層房也會升值,甚至比低層房更有市場。

早在2010年,廣州就出現首宗加裝電梯糾紛案。2005年,一棟8層舊樓的6位業主向廣州市規劃局申請到了《建築工程規劃許可證》,但住在一層的業主認為電梯太過貼近其臥室和陽台,提起行政訴訟要求規劃局撤銷許可證。2010年,電梯竣工並投入使用,一層業主又以電梯侵犯其物權為由對施工方提起民事訴訟。

在勁鬆北一區、二區的改造中,接受訪問的134個單元、2241戶,有80%表示有意向加裝電梯。據2019年報道,電梯團隊最先得到了5個單元100%的居民授權。但願景集團的鄭旻硯經理對八點健聞講道,“真的很難,加裝過程中也會出現居民反悔的情況,隻能不斷溝通。”

截止目前,勁鬆北共有兩個單元裝上電梯。《我是規劃師》中,一位規劃師說:“勁鬆的有些叔叔阿姨說,再不加電梯,那樓上的人就不一定能活著看見電梯了。”

適老化改造的真正難點

相對於衰老的確定性和不斷增長的老年人群,亟待改造的建築和設施像是一個消除緩慢又沒有盡頭的清單。

然而,改造與新建的不同在於,每一戶、每一個社區都必須根據現有條件解題,消滅清單上項目的過程,幾乎每一個都是在戴著腳鐐跳舞。

譬如:老公房裝電梯的改造需要受到老建築本身條件的限製——老舊小區的樓間距、采光通風、消防通道本就捉襟見肘,新增電梯後可能難以滿足消防要求。至於各類管線改造、電力增容、抗震加固等技術措施,也使加裝成本遠高於一架電梯本身。

“改造工程就是這樣,零散事情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邵磊長期從事城市規劃設計、高齡者及無障礙人居環境研究和舊住宅更新改造研究,從多個維度上,他向八點健聞指出了推進適老化改造的關鍵。

“從成本控製和終端技術上來講,不存在規模化的鴻溝,(更大的問題在於)生產方式和工作流程和以前不一樣了。而我們在所有的環節都還沒能適應。以前的大工業生產時代,工作流程很多都是線型的,順序展開的,現在可能是並發的,同時進行甚至互相影響的。”

要為因地製宜的改造形成係統的技術標準和監管製度,無疑挑戰著管理者的智慧。今年3月,上海發布的《上海市既有住宅適老化改造技術導則》便是這一方向上的探索。

而更多居家適老化產品和服務,仍處在缺乏規範和標準的狀態,沒有標準化,便幾乎很難有進一步的發展。

除了利益協調、現場條件、標準化等難點,適老化改造能否真正落地,還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是否能形成可持續的支付模式。

與醫療、教育事業一樣,適老化改造離不開政府的扶植和鼓勵。對於相關產業,政府的角色與作用,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教授喬曉春就曾向對八點健聞歸納道:“政府引導,政策扶持,社會興辦,市場推動”,這其中的訣竅在於:養老機構或企業走在前台,而政府在背後支持。

勁鬆北社區是北京第一個引入社會資本運作的改造項目。企業預期通過基礎物業費、配套商業用房租金收入、停車費用及街道補貼(主要是垃圾收繳費用)等,達到“微利可持續”的回報模式。

然而,這樣的創新模式是否能全麵鋪開,最終仍取決於是否所有人都能認識到“適老化”的重要性。

在一場養老服務論壇上,有聽眾提問,很多大的路口紅綠燈時間太短,年輕人過紅綠燈沒有問題,但腿腳不好的老年人卻經常過不去。然而,被提問者卻回答,我們不能光考慮老年人,也得考慮年輕人。

看似“荒唐”的對話背後,恰恰表明社會需要建立老年友好型社會的共識:“以老年人這樣的最弱勢的群體作為構建社會規範和製度的標準。”

喬曉春指出,真正解決老齡化問題,實際上不是改變老人,而是改變社會。

邵磊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建設的確首先會麵臨經濟成本分擔的問題”,但更加決定未來走向的,卻不僅僅是經濟方麵的博弈,而是社會能否達成價值的認同,並以此超越經濟理性。而這種價值體係又高度依賴於社會發展水平和人的認知水平,需要社會上大部分人能夠認識到老年,這個特殊的人生階段。

邵磊說:“當我們必須麵臨從老年的活躍走向非自由的時候,無障礙是一種盡可能地保持、支持體麵生存的一種基礎設施……這是一個必然要經曆的過程,我們現在正在經曆。”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養老困局:影響2億老人的工程為何舉步維堅?

相关推荐: 印度疫情創新高連2天確診逾4萬 日本單日再增2萬4200例確診

印度疫情創新高連2天確診逾4萬。(資料照)   圖:翻攝環球網 台灣目前疫情已趨緩,但在國外疫情卻再次飆高。印度27日新增4萬4658人確診,連兩天確診增逾4萬;而日本27日新增2萬4200例確診,截至25日,累計在宅療養病例則已經突破11萬例。而紐西蘭上週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