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魯迅誕辰140周年:150多個筆名記錄戰鬥的一生

  • 新聞

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熱播讓一個個曆史書上的人物以另一種姿態走進大眾的視野。劇中的演員,無論是造型、五官還是神態,都能找到曆史人物的影子,獲得了無數好評。魯迅是其中人氣頗高的角色,隻要“迅哥兒”出場,彈幕就會出現各種表白。

魯迅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他棄醫從文,將文字化為匕首,刺破黎明前的黑暗,召喚人們向光明前進。魯迅將對黑暗、暴力、侵略的憤恨,對國家、民族、人民的期望,深深地刻進文字,嬉笑怒罵,但卻力透紙背。

古往今來,無數時代的光鮮者在曆史中被遺忘,但魯迅的文章仍然被無數人推崇。麵對無病呻吟、顧影自憐的“缺鈣文字”,我們不能失去魯迅。

今天9月25日是魯迅先生140周年誕辰,這位在中國社會轉型前夜探求光明的偉大作家,留下的,是不斷與時代搏鬥的勇氣和不屈的靈魂,不斷被世人緬懷。魯迅先生140歲了,但他從未離開過我們。

150多個筆名記錄戰鬥人生

魯迅先生一生使用過150多個筆名,是中國現代作家使用筆名最多的一位,而“魯迅”則是其使用最多、影響最大的筆名。“魯迅”首次見於1918年發表的小說《狂人日記》,此後,以“魯迅”為筆名發表的小說、雜文、散文、散文詩等共有500多篇。

關於“魯迅”這個筆名,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記錄魯迅對此的解釋:母親姓魯,周魯是同姓之國,取愚魯而迅速之意。魯迅先生本人將“魯迅”的寓意解釋為:“‘魯迅’就是承‘迅行’而來的,因為那時的《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迅行”是魯迅1908年發表《文化偏至論》時使用的筆名,有迅飛疾馳、奮勇前行之意,也可以窺見魯迅作為一名革命鬥士,為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浴血奮戰的決心。

在以筆為刃、大殺四方的革命歲月中,魯迅用一個個深刻寓意的筆名發表一篇篇戰鬥性的文章,也是一種鬥爭藝術。魯迅先生的筆名,記錄了一個偉大革命者堅韌戰鬥的曆程。

32ab09440296VFBtYlX8

國民黨通過北伐“統一”中國後,企圖在意識形態上實行文化專製主義政策,迫害、鎮壓甚至槍殺左翼作家。以魯迅為首的左翼文藝工作者在白色恐怖下,以筆為矛,字字發聵,進行了激烈的反文化“圍剿”鬥爭(1927年-1937年)。僅在1933年至1935年的短短三年中,魯迅就使用了74個筆名,希冀更多的文章得以發表,足見當時鬥爭形勢的嚴峻和魯迅堅定的戰鬥鋒芒。

魯迅的筆名數量雖多,但並非都是隨手拈來,大多蘊含深意。魯迅曾在《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中寫道:“一個作者自取的別名,自然可以窺見他的思想。”例如1912年發表《出世辭》時首次使用的筆名“黃棘”,就出自屈原《九章·悲回風》中“借光景之往來兮,始黃棘之枉策”,寓意“以神木策馬,驅之疾馳”,自喻迅猛前進的決心;“越丁”則為“越地一丁”,寓意魯迅的家鄉——古越之地浙江紹興;“孺子牛”則借《左傳·哀公六年》齊景公“為孺子牛而折齒”的典故,表達其對革命事業、人民大眾的奉獻精神。

一個個筆名,是這位中國文化革命主將勇敢、堅定、忠誠的永恒碑記。

“自我”的發現與書寫

魯迅的小說數量有限,而且大多是短篇,但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常常是創造“新形式”的先鋒。在魯迅有限的短篇小說中,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是最常使用,也是使用得最為複雜的敘述藝術。魯迅將自傳性經曆融合到了虛構的敘述當中,在帶有濃厚自傳色彩的虛構敘述中表達自我的內心體驗和情感。

文化評論員李歐梵曾說:“在魯迅的小說中,約有三分之二用了第一人稱”。在《呐喊》《彷徨》兩本小說集的25篇小說中,第一人稱敘述占12篇,將近一半。

魯迅代表作小說幾乎都采用了第一人稱敘述的視角,如《狂人日記》《孔乙己》《祝福》《故鄉》等,多被收錄在《呐喊》當中。

32ab09440308rUDsQ86p

第一人稱“我”在魯迅作品中承擔了重要作用。魯迅常借用“我”來敘述故事,在斷斷續續地講述中跳動著“我”的影子。如在《祝福》中,“我”在祥林嫂人生經曆的敘述中就呈現隱形的狀態,時隱時現,也帶領讀者不斷地與作品拉進或拉遠。

魯迅的第一人稱敘述,常以複雜的手法,表達一個知識分子追求解放自由而又苦悶彷徨的體驗,構築了魯迅小說中關於“自我”的底色和傳承性,形成魯迅小說獨有的氣氛,李歐梵評價“魯迅是中國文學史上有意識地發展小說敘述者複雜藝術的第一人”。

色彩意象:小說語言的裝扮色彩

魯迅的小說世界是一個充滿悲涼、憤怒、彷徨、希望、呐喊、絕望的世界,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魯迅在文學創作中賦予了色彩以特殊的地位和意義,強烈的色彩感是魯迅文學語言藝術的一大特色。

經統計,魯迅的《呐喊》《彷徨》《故事新編》三部小說集的33篇小說中,使用的顏色詞達76種,共使用721次,不僅涵蓋了黑、白、紅、黃、藍、綠這六大類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基本顏色詞,還以基本色為焦點運用到花白、青白、土黃、橙黃、桃紅、肉紅、灰綠、石綠等具體的色彩層次上。數據統計發現,魯迅小說語言中使用最多的顏色為白、黑、紅,分別占31.90%、19.56%、17.34%。

32ab09440321Y29N18QT

白色是魯迅小說中使用最多的色彩語言。魯迅小說中的白色意象或隱喻缺乏生命的活力或者死亡,如《白光》中多次名落孫山的陳士成“灰白”的臉色;或隱喻凶殘恐怖,如《狂人日記》中吃人者“白厲厲”的牙齒;或隱喻腐朽、愚昧、落後,如《藥》中“花白”胡子的茶客;或隱喻社會環境的陰冷和寂寞,如《祝福》中“灰白色”的沉重晚雲。

黑色在魯迅小說中常常隱喻著社會環境氣氛,渲染陰森、罪惡、邪惡、死亡、恐怖的氛圍。《狂人日記》裏“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就直接而強烈地將濃重陰森的環境氛圍呈現到讀者麵前,給人以陰鬱、壓抑之感,反映了封建製度“吃人”的可怖和魑魅魍魎專行的絕望。

紅色則隱喻著精神病態和精神創傷,也就是在封建禮教製度的束縛和壓抑下,國民精神受到的扭曲和損害。《藥》中鮮血淋漓的饅頭,《狂人日記》中記錄著“吃人狼子”的“通紅斬新”書卷,以全篇中唯一的暖色調,刺紅了全文的昏暗、陰晦,帶來陣陣壓迫。

魯迅小說廣泛運用白、黑、紅三種顏色為主的色彩意象,與魯迅家鄉浙江紹興的地方戲中角色的裝扮色彩密切相關。紹興地方戲曲的角色裝扮喜用紅、白、黑等色彩鮮明的顏色來隱喻角色性格、品質,以便更為清晰、強烈地被觀眾感知。這些都對魯迅後來的藝術審美產生了持久的影響,並融入文學創作中,使得作品語言具備更為獨特的表現力。

動物意象:動物隱喻下的人性社會

魯迅筆下的動物世界異常豐富獨特,涉及二十餘種動物意象,從貫穿小說創作始終的“狗”“狼”意象,到較少出現的獅子、狐狸、鳥雀,魯迅對動物世界的描繪與對人文世界的刻畫相互指涉,“人”與“獸”的糾葛在字裏行間草蛇灰線,伏脈千裏。

在《呐喊》《彷徨》的25篇作品中,“狼”和“狗”的意象出現最多。涉及“狼”意象的小說篇目有6篇,共18處,涉及“狗”意象的有9篇,共17處。

32ab09440339TepPFQnS

不論是在《狂人日記》《阿Q正傳》還是《祝福》中,狼總是以“吃人”的殘暴形象出現,這指代著吞噬民眾的的舊文化、舊理論,那個“吃人”的舊社會。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海乙那’是狼的親眷,狼是狗的本家。”與“狼”不同,“狗”是忠於主人的奴隸,攻擊性、凶殘性遠不如“狼”。魯迅筆下的狗,搖尾乞憐、趨炎附勢、恃強淩弱,極盡討好服從主人,卻對陌生人狂吠的嘴臉,正是代表著魯迅深惡痛絕的舊文化、舊製度的衛士。

《狂人日記》:觸目驚心的“吃人”狂歡

作為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無疑是魯迅作品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小說以“狂人”的視角,窺見歪歪斜斜的曆史字縫裏,滿本都寫著觸目驚心的“吃人”兩字,揭開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狂人日記》中,有12個與“吃”相關的動作,這些動作一共出現了55次,“吃人”一詞使用了28次,獨立成詞的“吃”出現了15次。

32ab09440352IsyfvVca

除了和“吃”相關的12個詞之外,與“吃人肉”相關的行為還有13個,例如“挖出他的心肝來”“用油煎炒了吃”“唇邊還抹著人油”“用饅頭蘸血舐”“做兒子的須割下一片肉來”等等,令人陡生“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的悲涼。短短四千餘字,滿目“吃人”景觀,魯迅用一場驚悚的“吃人狂歡”,發出震聾發聵的呐喊——“救救孩子”!

那些年,我們一起學的魯迅

從20世紀20年代初,魯迅的作品就被選入語文教材,直至今天,魯迅仍然是作品被選入語文教材最多的作家之一。

魯迅的作品常被認為文字晦澀難懂,有人認為魯迅部分作品語言和思想太過犀利,不夠貼近生活。近年來,一直就有魯迅作品將被“請出”語文教材的傳言。但魯迅作品進入教科書的近百年間,不論篇目如何更改,數量如何增減,課本裏的魯迅仍是伴隨著幾代人成長的集體記憶。

32ab09440364hSHl6vZv

當前使用的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魯迅的文章數量為11篇,僅為最多收錄時期(第7套和第8套)21篇的一半,但保留的大多是《祝福》《故鄉》《社戲》《記念劉和珍君》等曆套教材中收錄次數最多的、最為經典的篇目。從這些文章中,當代青少年仍然能夠從作品中體會到語言的深厚,看到百年前文豪的身影與精神。

從選入教材的魯迅作品體裁上看,小說和雜文比例較多。中國現代小說是在魯迅筆下開始和成熟的,因此,魯迅的小說在現代小說中具有代表性。入選小說所呈現的,基本是發生在魯鎮這樣一個微型中國社會中的生活,反映封建製度對人的迫害,寓意深刻。

魯迅的雜文入選篇數也比較多,但是篇目有較大變動,與國內政治環境變化有很大關係。早期魯迅雜文收錄較少,是由於建國初期領導人認為“魯迅雜文時代已經過去,魯迅所用的冷嘲熱諷,隱晦曲折不再必要了”,到了大躍進時期(第三套至第五套教材),政治活動頻繁,魯迅雜文具有很強的鬥爭性,為教育所需要。在經濟建設時期(第六套至第八套教材),語文教育走上正軌,但餘波未平,變化不大。90年代(第九套至第十套教材)後,教育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得到加強,魯迅的雜文數量依然保持較高。新時期(第十一套),語文的人文性加強,工具性、政治性削弱,體裁數量相對平衡。

魯迅的散文入選教材,經曆了一個逐漸被重視的過程,反映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逐漸增強。魯迅散文語言優美,貼近學生心理,適合中學生學習,能夠很好地與學生產生共鳴,傳遞情感。《記念劉和珍君》悼念烈士,揭露黑暗,既具戰鬥性又有抒情性,對於中學生來說具有鼓舞力和貼近性。

當我們讀魯迅時,我們都在想什麽?

中學時代雖流行著“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的順口溜,但離開校園,魯迅仍然是最令人念念不忘的作家。曾有數據統計,年輕人聚集區的B站最受歡迎的作家就是魯迅。那麽,當人們穿過曆史,現在品讀魯迅,都讀到了什麽?

我們對豆瓣上《呐喊》書評的540條共52萬字長書評進行收集、分詞,篩選無意義詞語後提取高頻詞匯。

32ab09440378m1AH27uv

通過對豆瓣《呐喊》書評的詞頻分析發現,高頻詞匯按照其指代意義主要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小說內容的提及,如阿Q、孔乙己、狂人等;第二類是對小說意義內核的概括,如中國、社會、希望、生活、時代、精神等;第三類則指向魯迅本人,如先生、文章、作品、作者等。

今天,一聲“先生”難以道盡對魯迅的尊重與敬仰,我們在讀魯迅時仍然能不斷地回看和審視自己。阿Q、孔乙己、狂人,這些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在近百年後仍然經典不衰,在魯迅批判現實的犀利筆觸下讓我們感覺處世的真實與警覺,積澱成中國人居安思危的生存哲學。

許廣平曾說:“魯迅是一個平凡的人,如果走到大街上,絕不會引起一個人的注意。但在講台上,在群眾中,在青年們的眼裏所照出來的真相卻不一樣。他那灰暗的麵孔這時從深色的罩上麵紗的一層灰暗放出夜光杯一樣的異彩。”魯迅的光彩,不僅僅為當時的青年照亮了探索的一隅,也仍然在當代青年的心中熠熠生輝。

作者:毛依凝 羅雅麗 馬凡惠(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

參考文獻

[1]張應之.魯迅筆名考釋[J].韓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04):65-69.

[2]周清葉.關於魯迅筆名的研究[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9,30(03):51-54.

[3]林分份.論魯迅小說的第一人稱敘述[D].福建師範大學,2004.

[4]孫淑芳.魯迅小說與戲劇[D].華中師範大學,2012.

[5]楊曉黎.魯迅小說詞語的形象色彩義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91-98.

[6]靳新來. “人”與“獸”的糾葛[D].複旦大學,2004.

[7]張鵬.魯迅筆下的動物隱喻[J].博覽群書,2011(03):62-64.

[8]萬年春.論魯迅小說中動物意象的象征性[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09,1(05):5-10.

[9]孫向陽.一場人肉筵宴的狂歡——基於《狂人日記》的文本調查[J].現代中文學刊,2016(03):16-21+65.

[10]鄧林琪.魯迅作品在中學語文教材中的變遷[D].海南師範大學,2020.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魯迅誕辰140周年:150多個筆名記錄戰鬥的一生

相关推荐: 假車禍?虎尾勇女用身體衝撞來車 被誤為「碰瓷」

假車禍?一位民眾開車行經雲林縣虎尾鎮立德路,忽然有一名站在路邊的女子,直接衝向車子,整個人被撞飛倒地,嚇壞了車主,以為遭遇有人「碰瓷」,製造假車禍索賠,後來釐清,非但不是碰瓷,撞車女子還賠了車主,幸好女子送醫只受輕傷,警方正進一步了解中。 本月二十四日下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