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被“包圍”的印度:與中巴關係惡化,麵臨地區孤立

在與中國發生了半個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衝突之後,印度軍方采取了緊急措施,增援喜馬拉雅山脈高處一段500英裏長的邊界線。

過去一年裏,印度在有爭議的東部拉達克地區的駐軍人數增加了兩倍,達到五萬多人。在該地區大部分時間將外界隔絕的冬季到來之前,該國加緊儲備食物和裝備,以應對低溫和1.5萬英尺的海拔。它宣布,將一整支突擊部隊(由數萬名士兵組成的進攻性部隊)從與巴基斯坦漫長而動蕩的邊境地區部署到與中國爭議日益激烈的邊境地區。

印度軍方現在正努力應對該國近20年來一直擔心的現實:陷入與敵對鄰國的兩線衝突,而這三個國家都擁有核武器。

與此同時,印度發現自己在這個地區中越來越孤立,這是拜登總統周五與印度、澳大利亞和日本舉行“四方安全對話”(Quad)時討論的全球安全背景的一部分。

從斯裏蘭卡到尼泊爾,中國都進行了投資並且有了收獲。塔利班在阿富汗的勝利,基本上把印度排除在了這個被其視為地區平衡中天然盟友的國家之外。塔利班是巴基斯坦培育和庇護的一個運動,與中國的關係日益密切。

即使不太可能發生全麵的邊界戰爭,但持續的態勢肯定會讓印度在財政上損失慘重。隨著新冠病毒大流行導致經濟進一步放緩,本已資源緊張,並且正在艱難實現現代化軍隊的印度,發現自己陷入了現任和前任官員口中的持續而艱難的兩難境地。

兩個巨大鄰國之間出現了信任破裂,自去年發生致命衝突以來,兩國已經進行了十幾輪談判,遏製了緊張局勢,但並沒有導致緊張局勢的緩和。兩國很可能會保持戰備狀態,即使它們永遠不會開戰。

中國可能握有優勢。

雖然印度擅長高海拔作戰,但它麵對的是資金和裝備都遠勝於它的中國軍隊。中國的經濟規模是印度的五倍,它還在該地區大舉投資,以抗衡印度的影響力。

中國和巴基斯坦有著深厚的關係。任何挑起事端的合作都是對印度軍事儲備的考驗。

前印度陸軍參謀長維德·普拉卡什·馬利克上將(Ved Prakash
Malik)表示,去年在加爾萬河穀的衝突從根本上改變了印度的考量。那場衝突導致至少20名印度士兵和至少四名中國士兵死亡。

“加爾萬事件傳遞了另一個信息:中國沒有尊重它簽署的協議,”馬利克說。“在我看來,加爾萬最大的損失不是我們失去了20個人,而是信任被粉碎了。”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正試圖加快停滯不前的軍隊改革,以優化資源。去年邊界衝突後,他的政府迅速向軍隊提供了額外的緊急資金。

但是,從莫迪新的國防預算中透露的信息來看,印度受到經濟放緩的製約,軍方根本不能指望支出大幅增加。雖然預算撥出更多的資金用於購買裝備,但分配給國防的總金額在國內生產總值和政府總支出中的比例繼續下降。

在喜馬拉雅地區維持這樣的軍隊存在,後勤任務非常艱巨,盡管印度軍隊有這方麵的經驗。

成本的增加必然會進一步減緩對這支極度陳舊的部隊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投資。匆忙派兵填補每個漏洞是無法保護邊境的。

印度軍方長期缺乏資源。大約75%的國防開支用於日常開支,如養老金、工資和部隊的維持。2020年,印度在軍事上的支出約為730億美元,而中國的支出為2520億美元。

“事實是,未來幾年不太可能獲得額外的預算支持,”印度北部指揮部(它部分覆蓋中國邊境)負責人、退役中將D·S·胡達(D.S.
Hooda)說。“你需要更好的監控。你需要更好的情報。我們不能每次都措手不及。”

自1962年雙方發生大型戰事以來,印度和中國通過談判和條約基本上遏製了爭端。衝突發生的原因是,與地圖上有明確劃定的印巴邊界不同,兩國未能就被稱為實際控製線的2100英裏邊界的具體劃定達成一致。印度官員說,中國官員一直很不情願達成一致,寧願把邊界的不確定性作為一種“施壓策略”。

去年的衝突對莫迪來說是一個打擊,他曾專注於製定與中國共同繁榮的方法。

合作關係不僅有助於莫迪在國內實現經濟發展的目標,而且還可以避免資源因衝突威脅而被吞噬。

莫迪上任以來,兩國領導人已會晤近20次,即使2017年的73天對峙也未曾動搖他的努力。

習近平三次訪問印度期間,莫迪與他一起蕩秋千,並請他享用新鮮椰子水。在莫迪五次訪華中的某一次,習近平讓中國樂團演奏了1970年代的寶萊塢原聲音樂歡迎他,莫迪鼓掌並微笑。該曲的原歌詞就是:“你,你就是心裏的那個人。”

印度軍事機構一直比莫迪更加謹慎,它對中國再度崛起的警告可以追溯到2000年代中期。印度軍隊在拉達克東部尤其易受攻擊,中國在那裏擁有地形優勢(青藏高原使軍隊更容易調動),而且中國邊境一側的基礎設施更好。

從2006年開始的十多年裏,印度政府采取措施改善狀況。它批準在靠近邊境的地方修建數千英裏的公路,增加新的軍團,甚至下令建立一支專門針對中國邊境的山地突擊隊。

但每一個雄心勃勃的紙上計劃都遇到了資源匱乏的現實。一些道路項目仍未完成。即便削減成本,但資源還是耗盡,山地突擊隊的建設中途停止——不是因為威脅發生了變化,而是因為沒有錢了。

盡管存在限製,但中國的威脅還是可能會加速一些繼續進行的現代化進程。莫迪通過一個被稱為戰區化的過程,加強了整合陸、海、空三軍作戰能力的工作,這有助於減少重疊和成本。由於拉達克東部的威脅日益嚴重,已將工作重點集中在一些未完工的道路和隧道上。

“這不是突然發生的事情,”比倫德·辛格·達諾亞(Birender Singh
Dhanoa)少將說,他曾在印度陸軍戰爭學院工作,參與了印度軍隊轉型研究。“中國的行動實際上迫使了一些已在進行的活動更快完成。”

對印度有利的一個因素是,其軍隊擁有在邊境地區進行高海拔戰鬥的豐富經驗。

幾十年來,印度軍方一直在山區開展大規模的後勤行動。它每天運輸數百噸軍備物資,不僅可以維持7.5萬人防範巴基斯坦和中國的軍隊,而且還可以在許多道路關閉時為長達六個月的冬天儲備物資。在被稱為“世界屋脊戰場”的錫亞琴冰川,印度軍隊與巴基斯坦軍隊的對峙已經持續了30多年。

在去年的衝突中,印度受益於運氣因素,緊張局勢升級時天氣較暖。

“如果這發生在9月的某個時候,我們將不得不空運軍隊。這是唯一的選擇,因為冰覆蓋在山口上——40英尺厚的冰,”在拉達克領導後勤行動的退休少將A·P·辛格(A.P.
Singh)說。

但印度很難在兩條戰線上維持其日益增長的軍事力量。

數以萬計的部隊突然湧入意味著不僅要從預備隊,還要從巴基斯坦前線的部隊轉移人員和資源。

在最高海拔部署軍隊極大地增加了運輸成本。它還需要大約48種專用裝備,辛格少將說,其中18種至關重要——例如雪衣、雪地靴、高山睡袋、冰鎬。拉達克東部的前哨基地建設成本是平原地區的五倍。

“當小夥子們搬進來的時候,並不是說‘我要去巡邏15天,然後就回來,我會把我的北極帳篷背在身上。’每個人都意識得到,如果出了什麽事,你就回不來了,”辛格少將說。“這給國家帶來了經濟損失。”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被“包圍”的印度:與中巴關係惡化,麵臨地區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