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最孤獨的食堂,在北京二環以內…

  • 新聞

bba71cc9e7bd671260ad314286b3ee75

人老了,都是一個人吃飯

白紙坊位於北京二環內的西南角,緊鄰護城河。不通地鐵,自然也沒有年輕人過來。

這裏沒有購物街、沒有電影院、沒有livehouse,有的隻是上世紀80年代的“赫魯曉夫樓”,一種用磚頭壘起的長條形板樓。最高六層,沒電梯,牆皮處處脫落,是買房最忌諱的“老破小”。

但對住在這裏的老人而言,這是他們當年從單位分到的最好房子。一住就是三、四十年,他們還在這裏將兒子女兒、孫子孫女養大成人,送去了北京、全國、乃至世界的各個角落。

而現在,他們用餘下的歲月守在這裏,蒼老得如同院子裏的那棵半個世紀前栽下的老樹,滿臉皺紋、孤獨又安靜。

這裏位於北京西城區,全北京“最老”的一個地方。

不隻是距離故宮最遠不過六公裏、真正的“皇城根兒”,還因為它的老年人“密度”——麵積隻有朝陽區九分之一,但120萬戶籍人口中,三分之一都是60歲以上的老人。

兩年前,被稱為“老年食堂”的養老服務驛站在白紙坊街道的小巷裏落成。它為住在這裏的老人們解決了生活中一大難題:吃飯。

這樸樸素素、平平淡淡的一頓飯,正是他們衰老後,生活的縮影。

老年人的午飯

從早上十點半開始

早上十點半,年輕人的一天才剛剛開始,但老年人已經邁著蹣跚的步子,朝“老年食堂”進發了。

食堂隱藏在一條名為“南菜園西頭條”的小巷裏,前身也是一條狹窄的胡同。

一輛電三輪停在了巷子中央,擋住了後麵轎車的去路。劉慧琴趕緊回來,把三輪開上了便道,但她的目光始終沒有離開老年食堂的大門。

兩三分鍾前,她剛把老伴扶下車,送他進食堂去打飯。

6b36aa6755a18a224ddf7fcd6019b977

劉慧琴的電三輪和這一樣。在白紙坊的街道上,你能看到各式各樣的老年代步車

她的老伴今年七十六了,左腿的膝蓋也被風濕折磨了快二十年,走起路來使不上力。好在劉慧琴還開得動家裏的電動小三輪。這個十年前送外孫女上學的代步車,轉眼就成了老頭子的專車。

今天也是一樣,劉慧琴開車帶著老伴出來買東西,“要不然怎麽辦,在家坐久了也膩歪。”

小車的車筐裏,一把青菜耷拉著葉子,掩蓋著一小袋麵粉。“午飯就沒時間做了,我們來這打口飯,回去吃。”

正說著,劉慧琴眼神一亮,笑著示意她要走了。食堂門口,她的老伴提著一個保溫桶緩慢地往外走著。劉慧琴把桶接過來,給他扶上了車,自己邁上前座,兩人一起消失在巷子盡頭。

差不多兩年前,建功南裏的“老年食堂”在這裏開張,好多住在臨近五六個社區的老人都成了這裏的常客。在他們不大的生活半徑裏,這裏儼然已經成為一個不可或缺的目的地。

157b4bfa8d2b3b648101056bc23e5611

腿腳還可以的老年人,經常坐兩站公交來老年食堂附近的超市采購

陳素芬還像往常一樣站在食堂側門鍛煉。咿咿呀呀的聲音從她袋子裏的收音機傳出來,隔著一層布,悶悶的,是李勝素版的京劇《貴妃醉酒》。

每天九點半,她都準時出現在這裏,把居委會發的帆布袋往門把手一掛。晃晃腰、抖抖腳、扶著欄杆站一站,就是這位80歲老人的日常鍛煉。

在門口活動一個小時後,差不多十點半,到了陳素芬的午飯時間。如果家裏沒有剩下的飯,她就去食堂吃。

她的家裏沒有別人。老伴去世,女兒做公務員,原本還能一星期回來看她一次,但是沒想到疫情一來徹底忙得見不到人,“我們老的也就隨便吃點兒。”

說話聲音太小,陳素芬費力地加上胳膊比劃,鬆弛的皮膚掛在骨架上搖晃。“有時候懶了,就吃點兒泡麵,一年吃那麽幾次,也沒什麽問題吧。”

陳素芬的身體出現過兩次斷崖式惡化。一個是50歲,她的腿關節開始犯病,從那時起就沒辦法自己出門買菜。

另一個節點是79歲。她指指自己的左眼,“看不見了,醫生讓我做手術,做了也沒太大改善。”

她沒有歎氣,好像是習慣了這樣衰老。“老了就是老了,咱們的身體呀,就像一台機器,用久了,修不好嘍。”

她拿起自己的袋子,往食堂走,揮揮手說:“哎呀,你還年輕,體會不到的。”

稀湯寡水的飯菜

總比一個人對付強

老年食堂的中午,很難用“熱鬧”兩個字形容。

七、八個老人對牆而坐,一人一張桌子,誰也不和誰說話,隻有喝粥時才會發出“吸溜吸溜”的聲音。

缺牙又漏縫的嘴,讓老年人吃飯不得不格外賣力。

為了讓老人們嚼得動也好消化,這裏提供的食物已經軟到不能再軟:

燒爛的茄子、煮塌的冬瓜、燉沒刺的龍利魚小塊……主食有米飯、饅頭,也有軟成一灘的蒸南瓜或是蒸白薯。

038d93c5f249648b53fdfdf00756d93c

老年食堂準備的蒸南瓜,好嚼也好消化

用老年卡購買,一份套餐三個菜加主食和粥,一共18元。

“你們小姑娘年輕想減肥的,就來這兒吃,油水少呀。味道嘛……也還湊合。”一位奶奶吃完飯往外走,皺紋都笑開了花。

但她也不滿意這個價格:“100塊就夠吃5頓,不劃算。”以她每月850元的養老金來衡量,確實有些高了。

住在這片的老人裏,很多都和她的情況類似。當年退休前沒有穩定的工作,如今無論是生活還是看病,都要靠孩子來供養。

打飯的隊伍漸漸長了,食堂裏回蕩起打飯大叔的嗓音。“米飯少點兒?再來個饅頭?”他舉著飯勺問麵前的老人。

老人慢悠悠地看了一圈菜,思忖了一陣子,點點頭。“您不夠再來加!”大叔掂掂飯勺,接過下一位老人的餐盤。

75591d38f01f810dac9136bb449b9fa2

在老年食堂吃飯,老人們習慣獨自就餐,也不想和其他人聊天

排到一位穿棗紅色開衫的阿姨時,她遞過去一個三層的保溫桶,“兩份放一起,我回去和我家老娘一塊吃。”

排隊的人裏,像她一樣六十歲上下的“女兒”不在少數。一到中午,她們就紛紛出現在食堂,提著飯盒、拖著小車,打飯回家給七八十歲的老爹老娘。

食堂門外,安靜的小巷突然傳來馬達啟動的聲音,送餐車即將啟程。

年輕的食堂小夥從後廚拖出三個橙色的保溫箱和一桶半人高的粥,這些飯菜即將送往一條馬路之外的建功北裏社區。

那裏,還有13個腿腳不利索的老人正在家中等著他們的午飯。

53de7eb6f7614b38916fddb898658445

老年食堂的送餐車,每天不到十一點就出發了

“我卡裏還剩20,下次請你吃飯。”67歲的王兵老爺子從老年食堂吃完飯出來,邊走邊回頭喊。

“好,好。”應聲的男人眉眼帶笑,邊說邊走下台階,送了兩步。

王兵就住在建功北裏,每次過來,都要穿過一條繁忙的大馬路,但他仍然願意自己走走。

不光因為這裏解決了他的午飯問題,更大的原因,是這裏給他提供了每天唯一一次和人說話的機會。

“我屬於是,孤寡。”說起自己的情況,他語速變得很慢,表情也木然起來,“我也沒事,就這麽著,一個人過活。”

2a95cef3e06b83a2a77534f6508fb725

老年食堂一進門,“歡迎回家”四個字映入眼簾。再往裏走,還有打疫苗的衛生室、心理複建室等等

他的生活和他手腕上的老手表一樣,機械地重複著:六點多起床,沿著老北京的護城河散步。吃過早餐後,回家看書、看報,“中午早點兒過來,晚飯就對付一下。”

老年食堂不開晚餐,王斌就隻能隨便給自己煮點什麽,有時是餃子,有時是掛麵。加點醬油、煮個青菜,頂多不過加個雞蛋。

“飯這東西都能忍,是吧?”

老了都是這樣

要習慣一個人吃飯

食堂對麵的居民樓上,一戶窗前的粉色夾竹桃開得正好,這是張秀梅養了多年的寶貝。

她今年87歲,大半輩子都在這個60平米的屋子裏度過。

老年食堂的大門正對著她家的陽台,她天天在眼皮子底下看著老人們來來往往,但直到今天才第一次才想要過去,嚐嚐究竟是什麽味道。

5986911aef63b7ae3ba08df95d5b0b62

張秀梅很少外出,很多時候就這樣站在窗前放空

走到食堂門口,她就被難住了。玻璃門上貼著健康寶二維碼,可張秀梅沒有手機。她猶豫了一會兒,準備回去,收銀的大姐給她迎了進來。

再走過玻璃門的時候,她手裏多了一盒打包好的飯菜,右手還端著一隻盛滿棒子麵粥的玻璃碗,顫巍巍地,一路晃一路灑。

終於回到家,屋裏的電視廣告正演得熱鬧。張秀梅除了睡覺從來不關電視,就為了讓家裏有點聲音。自從耳背以來,她家電視的音量也跟著她的歲數逐年升高。

她把飯盒放到沙發前的木製茶幾上,整個臉貼上去辨認裏麵的食物。“這是豆芽”“哦,還有豆腐。”她用筷子戳戳爛成了一灘的冬瓜,沒看出來那是什麽。

都不是她愛吃的東西。

就著假牙緩慢地嚼了半個小時,碗裏還有兩個花卷和半碗米飯。她又把剩下的菜歸攏到另一個碗裏,這些就是今天的晚飯了。

比起這樣一頓老年餐,她更愛吃餃子,最好還是茴香豬肉餡的。

a23671d4f19327ce5c0522f899267c7f

包好一屜餃子,她隻煮四分之一下鍋,剩下的放進冰箱,留著下頓再吃

六十歲的大兒子一星期會來看望她兩次,剁肉餡是他要完成的任務之一,剁一次量夠奶奶自己吃好幾天。

她自己要準備的隻是揉麵和擀麵皮,但就這一步已經把屋子弄得足夠亂了。

“我這廚房是不是不太幹淨?”她不太好意思地笑笑,隨手抹了抹桌子上的麵粉。

這種沒有人陪的生活,張秀梅已經過了20多年。

六十出頭的時候,老伴因肺癌去世,她也沒再找過其他人搭夥,“找了還得伺候他吃、伺候他喝呢,找幹嘛呀?自己過多舒服。”

兒女們雖然也在北京生活,但也都各自成了家,隻有在空閑的時候才能過來幫她收拾一下屋子。

“孤單……?有一點孤單吧。”沉默的氣息在房間裏膨脹,電視裏推銷員激昂的聲音越來越刺耳。

她突然回過神來,起身收拾碗筷,“嗨,有什麽可孤單的,人老了不就這樣嗎?”

74c27237097650471e1cb3ba82e5ce6a

一個人吃飯的時候,張秀梅總喜歡看電視來解悶

人一旦老了,孤獨就成了常態。在老年食堂一中午都很難見到幾對同框出現的老年夫妻。更多的老人都是因為在家“將就”不下去了,才獨自過來解決一頓午飯。

80多歲的楊慶冬照舊背著他的挎包來了。老舊的尼龍包斜吊在他的身上,一直拖到大腿根上。

他在這邊跟著兒子、兒媳婦一起生活,但今天是工作日,家裏沒人管飯,隻能過來讓工作人員給他打一口吃的。

“我沒有老伴兒,一個人來這吃。”他說話很慢,一個字一個字從嘴邊爬出來,更像是自言自語。

“今天胃不舒服,我先買回家,等餓了還有的吃。”

一兩秒後,他張張嘴,投來一個失落的眼神,“我沒有老伴兒了。”

*文中人物劉慧琴、陳素芬、王兵、張秀梅、楊慶冬均為化名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中國最孤獨的食堂,在北京二環以內…

相关推荐: 台灣女生「一定要解放台灣」 網友嗆:「神經病」

圖:中共洗腦片 《長津湖》  中國近來興起「愛國哏」,不但在外交上以戰狼外交出擊,在社交網絡上為了跟上所謂的「主旋律」,更是爭相表態效忠。 新浪新聞稱,近日有「台灣女生」在上海看完「愛國」電影《長津湖》後發表影片,紅著眼眶說自己「超級感動」,還表示電影中「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