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戴琪提美國與中國“持久的共存” 各方如何回應?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本周在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就拜登政府處理中美雙邊貿易關係的新方式發表演講,提及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等問題,稱要以新的方式處理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戴琪在演講中指出,拜登政府幾個月來對美中貿易關係進行了全麵評估,認為中國長期以來未能全麵遵守國際貿易規範,削弱了美國人和世界各地其他人的經濟繁榮。
美國將繼續對中國“以國家為中心和非市場貿易的做法表示嚴重關切”。

但戴琪同時強調,美國將啟動有針對性的關稅排除流程,批準某些中國進口產品排除在美國懲罰性關稅之外。

此外,戴琪還將就產業政策直接與中國展開對話,稱美國的目標“不是要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

值得一提的是,戴琪在演講中闡述對華政策時,使用了“持久的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這一字眼。

美國對華貿易的新方式

華盛頓時間10月4日,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網站發布了題為《拜登-哈裏斯政府處理美中雙邊貿易關係的新方法》的公告。

該公告在四個方麵闡明了美國政府未來在對華貿易方麵的態度。在將美國的經濟利益和產業信心放在首位的同時,公告就未來美中貿易交往的原則性要點設定了基調。

這份公告顯示,美國將與中國討論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下中國的履行情況,並申明美國必須堅持中國履行其所做出的有益於美國農業等特定產業的承諾。

此外,美國方麵在追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執行的同時,還將重啟美國有針對性的關稅加征排除稅程序,以減輕第301條項下部分關稅對美國人生活成本增加的影響。

這份在美國國內引起一定程度爭議的公告稱,美國將繼續針對“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未解決的問題表示嚴重關切,特別是中國以國家為中心和非市場的貿易做法。

這些做法包括北京通過扶持國有企業、限製市場準入扭曲競爭的非市場導向政策和做法,以及貿易和技術領域的其他脅迫性和掠奪性做法。

美國同時承諾將不斷與誌同道合的盟友和合作夥伴進行磋商和協調,致力確保競爭環境公平,共同努力為21世紀的貿易和技術領域製定規則,並為美國的工人和企業強化全球市場。

美國國內如何反應?

戴琪在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演講贏得了民主黨議員、工會以及一位前特朗普政府貿易官員的支持。

特朗普時期的美國貿易代表處前高級官員斯蒂芬·沃恩(Stephen
Vaughn)參與製定了最初的“301條款”調查,促使美國對中國商品征收關稅。沃恩表示,“今天看到了更多的證據,表明兩黨強烈關切我們與中國經濟關係的走向”。

三年多來,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導致一些美國本地行業受到打擊。這些行業至今仍然希望得到關於哪些產品可能獲得關稅減免的細節。

與此同時,戴琪周一的講話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擔憂。戴琪並不沒有排除根據301條款啟動新的調查,加征新的關稅。

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National Foreign Trade
Council)表示,由於缺乏明確的路線圖,擔心關稅可能會成為永久存在,呼籲建立一套“強有力”的關稅排除程序,為受到美中貿易戰打擊的企業提供一些救濟。

美國企業研究所(AEI)中國研究學者史劍道(Derek
Scissors)表示,戴琪的講話“沒有給我們新的目標,或者新的工具”。

中國方麵如何表態?

戴琪發表上述講話之際正值中國國慶黃金周的假期,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在此間均未安排例行記者會。

中國官方小報《環球時報》在一篇社評中表示,戴琪的演講在“總體上”展現了對華“強硬姿態”。

但這篇社評同時表示,中方“決不會答應”美國動中國的根基,阻止中國製定發展科技創新能力的規劃,改變中國有利於提升競爭力的國家政策。

“美國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從他們的利益出發、按照他們的思路‘改造中國’是不現實的,他們做不到,”這篇社評寫道。

“他們也對中美經濟難以脫鉤、互相誰也離不開誰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歡迎對話和談判,願意為共同構建平等互利的中美貿易體係做出努力。但我們會堅持不做原則退讓,以做好自己事情為基礎,不懼任何較量、包括持久較量的一貫態度。”

戴琪何許人也?

戴琪(Katherine
Tai)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一個華人家庭,父母來自台灣。她是第一位擔任美國貿易代表的亞裔美國人和非歐裔女性。

戴琪因代表民主黨人在與特朗普政府協商《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SMCA)方麵發揮重要作用而受到肯定。

2021年3月18日宣誓就任美國第19任貿易代表。作為總統內閣成員,戴琪是美國貿易政策的首席貿易顧問、談判代表和發言人。

戴琪擁有耶魯大學曆史學文學學士學位和哈佛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中文普通話流利。

戴琪將在2021年底“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到期之前,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電話,就美中貿易關係的具體問題展開討論。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戴琪提美國與中國“持久的共存” 各方如何回應?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