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值嗎?小留學生家庭”困局”:花千萬出國,骨肉分離

  • 新聞

我想世界上大多數父母都是糾結的。一方麵不計成本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許一個遠大前程;另一方麵又想要最簡單的親情陪伴,孩子在身邊就安心。

然而世事難兩全。《大西洋月刊》報道顯示,2010年在美低齡留學生僅65人,2013年突破了2萬人,2015-2017年人數則超過3萬,攀上了巔峰

為追求理想的教育,先富起來的城市中產一擲千金,把孩子送往彼岸,忍受分離。

eb4facb02728JDyC49bm

■ 數據來自啟德留學發布的低齡留學報告,家長圈層有高產也有不少中產。

去年海外疫情爆發後,大使館組織包機接送未成年學生回國,孩子們小小的個子裹在不合身的防護服中,拖著重重的行李箱,看著讓人心碎

eb4facb02740C68Ptn07

低齡留學熱潮10年後,過來人家長開始反思,花費千萬,骨肉背離,值不值

相信100個家庭會有100種答案。D媽給出了她的回答。

兒子是2015年出國讀10年級的,那年也是低齡留學爆發式增長年,他今年大四了,留學整整7年

我們原本打算去美國讀大學,當時身邊不少人說那不如先出國讀高中,早早融入美國,享受頂尖私校的精英教育,德智體美勞全人發展

他在上海讀的是所名校,說是魔都學校“天花板”也不為過,但當時遇到了些坎坷,幾方麵因素疊加,我們動心了。

eb4facb02754aHk0jlIr

■ 頂尖美高Hotchikiss的校園,風景如畫,師資一流,資源頂配。

首先是學科學習瓶頸。兒子初中後顯露出數學天賦,五六年級考SAT數學就是滿分。但在學校,該做的作業還是要做,該刷的題還是要刷。還有大量文言文要背誦,導致他學得很沒興趣——吃不飽,又浪費時間。

其次是親子關係觸礁,青春期遇上更年期,他整天甩臉色,摔房門,親子關係相處不融洽,也許離得遠一點反倒會好。

最後的想法比較功利,早點去美國讀書,跟國內高中生不在一個競爭池子裏,可能大學錄取結果更好。

於是,我們決定9升10去美國讀書。一開始兒子覺得太貴了,為讀書花了這麽多錢舍不得,我堅持:為了好的教育,媽媽願意付出一切。

eb4facb02768dz87nuZK

■ 數據來自2019年FindingSchool調查報告,家庭選擇低齡留學原因。

當年低齡留學的信息很不透明,催生了一大波參差不齊的機構,我遇到不少家長掉進過坑裏。我花近一年時間研究,最後選定了一所適合兒子的頂尖寄宿高中。

兒子出國後,我真正體會到了“任何教育都是不完美的”的內涵。這七年裏有收獲,有懊悔,也有驚心動魄。

我先說說“得”的部分。

頂尖美高的教育著實擔得起世界最一流K12教育之名,資源沒得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兒子就讀的是一所百年名校,校園內有一座古生物博物館,這也是全美唯一一所隸屬於中學的國家級別古生物博物館。

eb4facb02776hYhL470T

■ 圖片來自FindingSchool,學校的古生物博物館。

學校是為了培養未來精英而設立的,文理兼通,開設超過100門課程,分為四個級別,高階課非常深,古生物學、解剖學、倫理學等等課都能修。學校經常邀請一些牛人來分享,比如諾貝爾獎獲得者、矽穀創業大佬、知名音樂人,還有政治家等。這資源力度絕對能秒殺不少大學。

學校還跟周邊社區聯係緊密,孩子們要做社區服務,假期也必須修滿社會實踐學分,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

eb4facb027847NrClV6B

■ 圖片來自《世界的孩子》,美高師生比高,鼓勵發言,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出國後,兒子反倒比國內更累,也收獲了我們意想不到的成長,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對文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國內,他一上語文課就頭痛,作業磨磨蹭蹭到最後。而美國高中非常重視博雅教育,每一門課可能都有幾本大部頭的閱讀要求。美高培養了他終身的閱讀習慣,現在出門旅行路上他都捧著書讀。

eb4facb02791QPPNwkcU

■ 學校光人文學科開設課程就超過50門,課程非常有趣,深度廣度兼備,圖片來自官網。

運動對他影響非常大。在國內隻顧學習缺乏鍛煉,身體很虛。美高每天3點半後就是運動時間,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運動,他最喜歡的是秋季的越野跑。

學校建在山穀裏,大家去山裏拉練,條件很艱苦,上上下下15公裏不在話下,等於從浦西跑到浦東,得跑兩個多小時。現在一天一不運動就全身難受,每晚都得繞著小區跑幾圈才舒服。

每次回國,鄰居、親戚都說兒子變化很大,成熟、開朗,跟一直在國內讀書的同齡人比不大一樣。他高中時就去公司實習,毫不怵場,相當有自信。

送孩子留學是為了接受好的教育,然而,反倒是學習之外的事情,最讓父母受折磨。

在國內,父母也時刻幫孩子“救火”,但出國後的孩子天高皇帝遠,就像快斷線的風箏,想救都救不了的更是心焦。比如說看著孩子成績往下掉,在國內我們還能找找資源幫孩子補課,但孩子讀美高後,隻能看著幹著急。

低齡留學對孩子的成熟度要求很高,自律不好的很容易出事。

我兒子的好朋友就是個不拘小節、大大咧咧的大男孩,老是遲到,這在國內老師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就過去了。

但美高對學生的行為規範要求非常嚴格,遲到、不交作業、不打掃宿舍等都得扣分,屢次犯了後,他收到了警告處分,三次警告後上了學生法庭,陪審團做出裁定,告知他哪怕再犯一個小錯誤就會立馬被開除。

在上海的媽媽知道了急得不行,但這根本管不到。快畢業的時候,他因為一件非常小的事情觸發了最後一個警告,學校毫不留情麵,當天就開除了他,說三天內必須走人,搬離校園。

爸爸連夜趕去美國交涉,根本就沒有用,隻能帶著孩子重新找一所學校落腳。

a1c7c2212810C4CG2Hjm

■ 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年留學生現狀白皮書顯示,有進10%的學生因為出勤問題被開除,數據供參考。

兒子在美國7年,我都沒怎麽睡過安穩覺,頭發大把的掉,現在少到我隻能留超短發了。

很多事情隻有出了國才知道。

舉個很小的例子,寄宿學校普遍很偏僻,回國得轉機,東北部的冬天寒冷,大雪紛飛,第一程航班一旦延誤,第二程飛回國的航班沒法接,那麽十四五歲的孩子怎麽過夜?就算父母給孩子定好了附近的酒店,美國規定未成年人不能單獨登記入住,怎麽辦?

中美之間12-15個小時的時差,孩子打電話過來大多是國內的晚上,我手機從不敢關機,淩晨兩三點都得趕緊爬起來處理。

家長永遠不敢說做好了100%的準備,一定有想都想不到的情況發生。

a1c7c2212818j5jsJRDL

■ 圖片來自紀錄片《世界的孩子》,一所美高的宿舍。孩子在外獨立全靠自己。

有一年兒子過生日,我特意做了個從他出生到現在的電子相冊發給他,跨國給他訂了蛋糕送去學校。一般他也不怎麽理我,這次發出去一會他就打來了電話,我以為“良心”發現要跟媽媽道謝了,感動地接了起來。

沒想到,他的第一句話就讓我心髒差點停止跳動,

他說,媽媽,我可能要被開除了。

原來,在一場跟其他學校pk的業餘數學友好賽裏發現了團體作弊,我兒子沒作弊,他非常尊重規則。其他同學也不知道嚴重性,現場沒有老師監督,就在最難的一道題上參考了一個牛娃答案,導致滿分率很高。對方學校不服氣就向賽委會申訴,同學們立馬一五一十把情況告訴了老師。

老師說,學校對作弊零容忍,退學是最壞結果。大家才擔心了起來。

我當時幾天幾夜沒睡覺,他已經提交了大學申請,這一旦被開除申請就作廢了,我都開始找周邊的社區大學了。

幸好,當時還有個家長在美國出差,連忙改簽機票多留幾天,趕到學校跟校方溝通,校方考慮到是初犯,又是情有可選,就給了個警告處分,不影響申請和畢業,化險為夷。

這些年衝擊一波接著一波。兒子比較乖,還算是遇到事少的。

家長們心酸地打趣說,護照本得一直放在床頭,得說走就走飛去“救火”。

讀美高,孩子非常辛苦,忙起來每晚隻能睡三四個小時。

學術外,還有社團壓力、同伴壓力、生活壓力,也擔心無法滿足家長的期許,加上遠離故鄉的苦楚,各種情緒交雜在一起,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很大。

高中畢業後,我以為終於解放了,沒想到麻煩真正的開始了。

寄宿高中的環境很單純,而他大學住宿的白人室友夜夜笙歌,吵得他完全無法入睡,他去找人溝通完全沒效果,反倒對他孤立,讀的專業功課又難……種種壓力下,在高中“幸存”下來的他卻在大學瀕臨崩潰。

更讓人擔心的是,校園裏也不是很安全,有一次有位中國學生竟然被槍擊搶劫,萬幸隻射在了胳膊上。

■ NBC統計2013年來共發生38起校園槍擊事件,造成61人死亡,98人受傷。

疫情讓我的緊張、不安達到了極點,當時家長們買到了機票就跟登上了諾亞方舟一樣,我攏共是買了16張機票。

去年兒子在國內呆了一年,我連覺都睡得安穩了,心從沒這麽定過。

很多家庭選擇去美高讀書,就是聽說申請頂尖美本更有優勢。

坦白說,美高學生在大學錄取上確實結果很不錯,這跟文化融入、學術誠信和與相似的培養維度分不開。

美高有著另一種“內卷”和“潛規則”。

美高和大學有關係親疏之分,這從曆年錄取名單裏能看出來,如TOP10裏有5所會錄取該校學生,而其餘5所很少。所以申請關係好的5所學校命中率會更高,我們當時不大了解這一點就吃了虧。

a1c7c2212837DOcg8aO7

■ 麻省理工學院2021屆錄取22位中國學生裏,14人來自美高。圖片來自視角學社。

此外,頂尖美高每年中國籍的畢業生不超過10人,中國人跟中國人競爭,而頂尖美國大學在同一所高中分配到同一個種族上的名額並不多。同時,錄取過程又不像高考這麽公正透明,還受家庭背景、國籍因素、資源等影響

要支持孩子的夢想,大洋另一邊的父母得付出難以想象的堅持。

如理工科大學錄取非常看重競賽成績,而打比賽一個禮拜起碼得有兩次集訓,假期還得跨城市打比賽。在國內這都不算事兒。而美高普遍偏僻,出去培訓車程至少一小時起,學校又不可能為一個人配個司機,國外未成年人不能單獨打Uber,不能單獨入入住酒店,全得有成人陪同。

有個數學極其有天賦的女孩,她媽媽每個月飛一次美國,就為帶她去集訓,假期陪她飛遍全國打比賽,堅持了好幾年。她最終靠數學大獎被麻省理工錄取,是學校百年來的第一人。

但媽媽這樣付出,從財力到精力,有多少家長能做到?

作為低齡留學圈的“前輩”,我也想跟大家說,哪怕大學錄取再好,孩子接受的教育再好,那些親子陪伴的歲月再也回不來了。

兒子15歲離家,每年在家呆的時間很短,每次假期,我都會提前買好一冰箱他愛吃的菜。但菜還沒吃完,他就飛回學校了。

我家有個特殊情況,兒子是外婆帶大的,祖孫倆感情非常深,當時他糾結要不要去美高讀書,擔心一去就要近十年實在是舍不得。

我當時想的是,孩子的前途比親情重要,為了教育可以付出一切。

沒想到,他剛去美國第三個月,外婆突然去世了,我連夜給他買了最近一班飛機票,見外婆最後一麵。但在外婆最後時刻沒有陪伴在旁,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也是我一輩子最大的缺憾。

有次吃火鍋,我裝作無意問過兒子,你後悔那麽早出國嗎?他慢悠悠地笑了笑,沒說話。

那一瞬,這七年間一幕幕都在我眼前飄過,那些冰箱裏沒吃完的菜,無數個接起電話後的不眠之夜,以及放在離最近床頭的護照,我的眼淚噴湧而出,怎麽止都停不住。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值嗎?小留學生家庭”困局”:花千萬出國,骨肉分離

相关推荐: 立院LIVE》交通委員會 現場直播中

交通委員會 現場直播中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立院LIVE》交通委員會 現場直播中相关推荐: 日本準備接收阿富汗難民,名額隻有500人據《日經亞洲評論》26 日報道,日本已開始準備接收為其大使館和援助組織工作的阿富汗人,報道評論日本此舉是 ” 向戰爭難民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