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台灣人對國防沒信心 防長:我們的戰機不是塑膠

美國智庫發現,台灣人不論政黨傾向或年紀,都對軍事衝突的可能性感到擔憂,而對於台灣政府的防禦能力,則普遍持悲觀態度。國防部長在立法院則對戰爭可能提出新看法。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針對台灣人對軍事衝突的感受做了一份民調。周三(13日)公布其民調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可能發生的軍事衝突雖有擔憂但並不恐慌。

10月1日到4日,近150架中國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在這之前,今年5月,布魯金斯學會對1000名台灣人進行調查,發現台灣人不僅比外界想像的更了解軍事行動,而且對潛在衝突的擔憂也比一般認為的還要強烈。

民調顯示,雖然台灣人的生活確實不受戰爭威脅所影響,但他們絕對不是對軍事威脅沒有意識。有57.6%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擔心台海會爆發戰爭。台灣人對軍事衝突的恐懼已跨越台灣的政黨派別,無論民進黨和國民黨的支持者都對戰爭的可能性感到擔憂,但國民黨支持者比民進黨支持者更擔心會打仗。

民調指出,外界一般認為台灣年輕人對台海局勢較為天真或不太了解台灣政治現實,但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軍事衝突的恐懼並沒有年紀之分,每個年齡層的受訪者對戰爭感到擔憂的程度都大致相同,皆落在6成左右。

另外,有近8成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台灣的軍事行動頻率在過去6個月有所增加,這也代表台灣人能夠明顯感受兩岸關係的變化。該調查報告也稱,雖然當中國軍機通過台灣防空識別區時,台灣社會通常不會有很大反應,但台灣國內民眾確實有注意到這些訊息。

該民調結果表明,“台灣人有意識到台海情勢,但不一定會對‘台海將立刻發生軍事衝突’的說法感到擔心。他們似乎也比許多美國決策者更清楚,來自中國軍事壓力持續增加。”不過,雖然對局勢感到擔憂,但大多數人仍認為現在還不是恐慌的時候。

台灣人:“對防禦能力悲觀”

當被問及鑒於北京的恐嚇加劇,對於政府自身保衛台灣的能力有何看法時,受訪者持悲觀態度。僅有四分之一(25.8%)的人認為台灣的防禦能力已有所提高,而
35%
的人認為台灣的防禦能力不如以前,40%的人認為台灣的防禦能力沒有變化。報告稱,“顯然,台灣政府需要進一步努力說服台灣居民相信他們的軍隊有能力保護他們”。

德國之聲曾在10月初詢問台北民眾,如何觀察對中國軍機的“擾台”行動。大部分的民眾表示不害怕,稱“眼下疫情跟生活比較重要,真的打過來那就這樣吧,伸頭一刀縮頭一刀”,也有人說:“我們畢竟不是能夠做什麽大決策的人,自己嚇自己讓生活過得不好,也沒有什麽太大的幫助,所以就覺得大家就放輕鬆。”

不過也有人向德國之聲說:“還是會(害怕),這個隻能仰賴國軍。如果在天上看到一顆炸彈下來也是愛莫能助,個人安全和家人安全是最擔心的。”

台灣國防部長邱國正周三(14日)在立法院表示,中國若開戰師出無名,且台灣沒有必要啟戰,但“共軍一有動作,我方會掌握,我們的戰機不是塑膠機擺著不動的”,不會毫無反應。

邱國正在立法院以“因應我國周遭環境變化,國軍整體戰力整備精進作為”為題做專案報告。台灣國防部報告稱:“將秉持‘愈接近本島丶反製力愈強’作為,采重複式手段,轉用在航機丶艦,以及三軍防空部隊妥慎應處,增進用兵彈性與兵力節約,並降低肇生事端,引發衝突之風險。”

台灣國防部在報告中指出,“麵對區域情勢變化及中共軍力擴張,持續對台軍事威懾及侵擾,國軍積極推動國防發展與戰力整建,並加強各項戰訓整備,建構堅強可恃的防衛戰力,以確保國家安全與區域穩定”。

報告中,台灣國防部表示將加強掌握敵情動態、強化突發狀況處置能力,降低威脅風險,及強化資電攻防能力等12項精進作為,具體規劃包括使各部隊同步掌握即時情資與動態等能力。

針對中國解放軍軍機日前密集在台海演訓一事,中國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周三(1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解放軍演訓活動是針對“台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幹涉,目的是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完全是正義之舉。

他說:“民進黨當局炒作所謂大陸‘軍事威脅’,完全是顛倒是非,倒打一耙”。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台灣人對國防沒信心 防長:我們的戰機不是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