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越戰、伊拉克、南海撞擊:國務卿鮑威爾的一生

鮑威爾家族訃告說,鮑威爾10月18日早晨在首都華盛頓市郊馬裏蘭州境內一家軍醫院病逝。他生前已完成接種新冠病毒疫苗。

鮑威爾於2000年12月獲共和黨總統喬治·沃克·布什(George W
Bush)任命,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黑人國務卿。他上任後即遇上中美軍機於南中國海相撞事件,後來因承認自己因誤判而支持布什出兵入侵伊拉克而備受爭議。

民主黨籍的現任美國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以“親愛的朋友”稱呼鮑威爾,讚揚他是“最理想的戰士與外交家”;小布什致哀時稱其為“偉大的公仆”。

美國媒體指出,鮑威爾此前被確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這種病的患者一旦感染新冠病毒,更有可能出現並發症。此外,他也患有帕金遜症(Parkinson’s
disease)。

2003年,鮑威爾曾患上前列腺癌,在馬裏蘭州沃爾特·裏德國家軍事醫療中心(Walter Reed National Military
Medical Center)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病逝前, 他也是在該醫療中心接受救治。

出身寒微的鮑威爾

鮑威爾1937年4月5日出生於紐約市哈林區,是牙買加(Jamaica)移民後裔,但同時具備非洲與蘇格蘭血統。他出生之際正值哈林區崛起成為非裔移民聚居地之際,而當時的牙買加仍是英國殖民地。

鮑威爾父母原本按傳統英式英語,把他名字柯林(Colin)裏麵的“o”發輕聲,但其本人後來改從美式口音,以向二戰太平洋反日戰事中陣亡的空軍飛行員柯林·克裏(Colin
Kelly)致敬。

鮑威爾本人曾憶述他年少時學業平平,高中畢業時對前路茫然。 他進入紐約城市學院(City College of New
York)修讀地質學本科學位時,報名加入美軍為發掘未來軍事領袖而設的預備役軍官訓練營(Reserve Officers
Training Corps, ROTC)。

鮑威爾日後回憶這段經曆,形容這是他畢生最快樂的日子。鮑威爾說:“我不但喜歡它,還幹得不錯。”

1958年畢業後,鮑威爾獲美國陸軍聘為少尉,到佐治亞州(Georgia)受訓。當時,膚色讓他在酒吧、餐館被拒光顧。

1962年,時任總統約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派遣數千名軍事顧問到南越,指導南越軍隊對抗北越的越共武裝。鮑威爾是其中一員。他在南越期間誤踏尖竹釘陷阱(punji
stick)而受傷,又遇上直升機空難,大難不死的鮑威爾從焚燒中的機體殘骸救出了三名同胞。

兩岸外交部門哀悼鮑威爾

北京與台北分別對鮑威爾病逝發表評論。

10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記者會上說:“我們對他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向他的家人表示誠摯慰問。”汪文斌形容鮑威爾是“美國資深外交家”。

台灣外交部18日晚在鮑威爾死訊公布後不久即透過Twitter表示:“台灣政府與人民向鮑威爾親朋與摯愛致以最深切慰問。這位軍人外交家的傑出公共服務與非凡人生將啟蒙後世。願他安息。”

在野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在Facebook發文致哀。朱立倫說:“鮑爾將軍是真正的台灣老朋友,他的辭世也是美台關係的損失!”

一些台灣媒體在報道鮑威爾死訊時,突出了他在2004年10月訪問北京時稱“台灣非主權國”的言論。中國大陸媒體則多有強調他曾為支持布什總統出兵伊拉克而作偽證,官方中共《人民日報》子公司人民網旗下平台“人民微看點”的文章更質問:“他那瓶做假證的‘洗衣粉’去哪兒了?”。

在官方新華社報道中國外交部向鮑威爾致哀的微博帖文下,不少跟帖網友對其死訊加以譏諷。

軍中嶄露頭角

1968年,鮑威爾從越南回到美國,因墜機後拯救行動而獲頒英勇勳章。他隨後被委派調查這樣一起案件:一位現役士兵來信,佐證美萊村屠殺(Mỹ
Lai
Massacre)真有其事。1968年3月,美國陸軍一群士兵被指控在南越山靜縣(今越南廣義省山靜縣)美萊村殺害數百名平民,包括兒童。

縱然當時指控美軍殘酷對待平民的證據不斷浮現,鮑威爾結論說:“要是直接否定此描述,則美軍士兵與越南人們的關係極其友好。”

鮑威爾的報告內容直到1970年才公諸於世,引來世人指罵他替屠殺事件“洗白”。

1971年,鮑威爾自華盛頓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畢業,繼而考獲白宮學者(White
House Fellowship;又譯白宮研修員)。當時的總統是尼克鬆(Richard Nixon)。

至此,鮑威爾已被視為明日之星。他先被派到駐韓美軍擔任中校,後被調回五角大樓(Pentagon)任職。經過短暫的軍校生涯,鮑威爾獲升任準將,加入陸軍第101空降師(101st
Airborne Division)。

此後他轉為擔當軍事顧問角色,在卡特總統(Jimmy Carter)政府內任職,後來在列根(Ronald
Reagan)政府上台後擔任防長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的高級軍事幕僚。

鮑威爾主義

1987年,鮑威爾出任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此時美國深陷拉丁美洲國家之間的所謂“肮髒戰爭”,包括給尼加拉瓜(Nicaragua)的右翼準軍事組織撐腰。

老喬治·布什(George HW
Bush)1989年就任美國總統後,任命鮑威爾為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使他成為國防係統權臣。當時鮑威爾年僅52歲,不僅是首位非裔美國人擔任此職,也是曆來最年輕的主席。

美國在1989年12月入侵巴拿馬(Panama)推翻獨裁元首諾列加將軍(Gen Manuel
Noriega),招致聯合國強烈譴責。這成為鮑威爾就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之後麵對的首場重大危機。

1990年海灣戰爭爆發,他采用了一套後來被稱為“鮑威爾主義”(The Powell
Doctrine;又譯“鮑威爾信條”)策略。

鮑威爾認為,直到一切外交、政治與經濟手段耗盡之前,美國不應訴諸軍事力量。然而,一旦采取武裝行動,就該傾巢而出,先發製人,從而把美軍人員傷亡減至最低。此外,還必須確保軍事行動得到一定程度的民意支持。其宗旨是要讓美國再也不會陷入像越戰一樣漫長而毫無成果的戰事。

鮑威爾最初與時任國防部長切尼(Dick
Cheney)意見相左,不欲出兵中東,但“沙漠風暴”與“沙漠之盾”行動大獲全勝,讓鮑威爾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

棄戎從政

1993年,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接任總統,鮑威爾仍然留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但他不久便發現自己與克林頓政府的自由派作風格格不入,不但在允許同性戀者參軍議題上與克林頓正麵衝突,也在美國軍事介入波斯尼亞(Bosnia)局勢問題上與時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奧爾布賴特(Madeleine
Albright)不和。鮑威爾堅信,隻有美國利益受到威脅才出兵。

鮑威爾曾說:“美國地麵武裝部隊(GI)可不是在什麽國際棋盤上給任意擺布的玩具士兵。”

1993年,鮑威爾卸任軍職,從事慈善工作和寫作自傳。其作品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位。

卸下了現役軍人的重擔,鮑威爾開始參與政黨政治。共和民主兩黨裏均有人對他肅然起敬,紛紛倡議提名他競逐副總統職位。1995年,鮑威爾正式宣告自己為共和黨人。

1996年大選來臨之際,本來有呼聲請鮑威爾出選挑戰克林頓,但他始終認為自己並不熱衷從政。

分析:典型的美國成功故事

鮑威爾一生可謂具有象征意義的美國成功故事。作為移民之子,他成為第一位攀上美國軍事與外交係統頂峰的黑人。

1990年代,鮑威爾是為數不多能打破政治界限的公眾人物,堪比二戰後的艾森豪威爾將軍(Gen Dwight D
Eisenhower)。

但鮑威爾有別於艾森豪威爾,他不曾考慮問鼎總統寶座,即使曾有不少呼聲希望他參選。

但這些呼聲在2003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之後沉寂下來,鮑威爾後來也承認那是其人生的“瑕疵”。他在伊拉克大殺傷力武器問題上賭上了一己聲譽,蒙受損失。

鮑威爾晚年變成另一種標杆人物。隨著特朗普(Donald
Trump)崛起,他跟共和黨漸行漸遠。這反映鮑威爾的溫和、國際主義思想對美國保守運動的影響江河日下。

如今鮑威爾成了迄今因新冠病毒而死最有名的美國人,他的死因也許會擋住了人們對其一生中其它成就的關注。

南海撞機

2000年,小布什當選總統,提名鮑威爾出任國務卿,統領外交事務。他才剛上任就遇上美中關係一大危機。

2001年4月1日北京時間早晨,編號BuNo
156511的美國海軍EP-3型偵察機在南中國海與中國解放軍空軍81192號殲-8II型戰鬥機相撞,飛行員王偉少校墜海失蹤,後中方確認其殉職,終年32歲;美軍偵察機迫降海南島陵水軍用機場,中方扣押24名美方機組人員。

北京與華盛頓就道歉問題周旋良久,鮑威爾在事發後第四天公開表示遺憾,隔天致函時任中國副總理錢其琛,對撞機事件表示“sorry”。這又引起一番翻譯爭端,但最後,中國媒體普遍譯為“深表歉意”,中國外交部也促請外界無須“咬文嚼字”,事件趨向和解,美方機組人員獲釋。偵察機經過多番擾攘,於同年7月以拆解後運走方式送回美國。

至同年7月底,鮑威爾訪華後表示,中國戰鬥機已不再近距離攔截美軍軍機。鮑威爾傳記作者傑弗裏·馬修斯(Jeffrey J.
Matthews)認為,解決這場危機是其重要成就。

鮑威爾與台灣的互動也引來不少討論。他在就任之初在國會參議院談論對台軍售問題時,稱呼台灣為中華民國,後來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包潤石(Richard
Boucher)承認鮑威爾的用詞“不夠嚴謹”。

2003年11月,民進黨籍的台灣總統陳水扁前往拉丁美洲訪問途中過境美國,引起北京不滿。其間鮑威爾與陳水扁在一場午餐會上握手並簡短交談。美國國務院其後證實中國外長李肇星要求鮑威爾致電解釋,美方重申沒有改變對華政策。

2004年10月,鮑威爾訪華期間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香港鳳凰衛視專訪時,分別談到“不支持台獨”、“台灣不是主權獨立國家”、希望兩岸最終走向“和平統一”等言論,引發台灣高度關注,但台北總統府稱陳水扁以“平常心”看待有關言論。

911與攻伊偽證

2001年911恐襲後,鮑威爾再次發覺自己與防長拉姆斯菲爾德(Donald
Rumsfeld)等主戰鷹派對立。當時鷹派主張即使沒有其他國家支持,美國仍該出兵。

堅持個人信條的鮑威爾雖然反對對伊拉克動武,但仍同意表麵上支持布什,為所謂的“反恐戰爭”拉開帷幕。2003年2月那場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會議上,鮑威爾的個人誠信似乎幫助美國贏得安理會支持,對伊拉克發動戰爭。

戰事持續18個月後,伊拉克獨裁者薩達姆·侯賽因(Saddam
Hussein)倒台,鮑威爾承認指控侯賽因藏有“大殺傷力武器”的情報“幾乎肯定是錯的”。2004年11月,鮑威爾宣布辭去國務卿職務。

卸任後的鮑威爾仍不時對時局直言不諱,包括批評布什政府對待古巴關塔那摩灣(Guantanamo
Bay)基地囚徒手法。2008年,鮑威爾公開支持民主黨籍的奧巴馬(Barack Obama)參選總統。

在壁壘分明的兩黨政治裏,鮑威爾可謂左右逢源,這充分說明其外交手腕之高超。他在國務院裏風評不俗,員工普遍形容他彬彬有禮,平易近人。

他深信結盟勝過對立,抗拒拉姆斯菲爾德的單邊軍事介入,這讓美國在反恐戰爭中得以建立一定程度的國際盟友支持。

鮑威爾曾說:“戰爭應該是政治的最後手段,而當我們決定參戰,我們得出師有名,以獲取人民的理解與支持。”

然而,因為自己的誤判導致在安理會有不當發言,他承認這可能會讓其英名毀於一旦。鮑威爾2005年對美國廣播公司(ABC)說:“當時就很痛苦,現在仍然很痛苦。”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越戰、伊拉克、南海撞擊:國務卿鮑威爾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