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越南罕見負增長 中國訂單激增 疫情時代的重構

在因新冠疫情嚴格實施封控措施三個月後,越南政府宣布,從10月1日起解除封鎖。

越南不得以采取“與病毒共存”的策略,公認的目的是為了複工複產,使關乎經濟命脈的製鞋、製衣、電子產品等勞動密集型行業可以重回正軌。

但出乎意料的是,解封前後,數以萬計的進城務工人員擔心感染新冠而選擇逃離南部工業區,回到鄉村,出城的隊伍蔚為壯觀。根據越南政府統計,離開城市的務工人員達到210萬人。

在封鎖期間,越南歐盟商會9月透露,18%在越南的歐盟企業已將訂單轉移到其他國家,另有16%正在考慮這樣做。10月開始的“用工荒”可能使這種轉移加劇,而中國是最可能的目的地之一。

然而在此之前,疫情帶來全球貿易格局重構,越南一直是最大受益者之一——前有特朗普時代針對中國的高額關稅,後有疫情帶來的供應鏈斷裂恐慌,不少跨國企業開始意識到過於依賴單一國家進行生產的風險,開始有意識地分散風險,將原本集中在中國的生產線遷出,而越南往往成為首選。

越南官方統計顯示,第三季度該國GDP同比下降6.17%,為2000年以來首次出現季度下降。此後中國公布統計數據,雖然三季度經濟增速出現回落,但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前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2.7%。其中第三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15.2%。

疫情帶來的全球貿易和亞洲製造業產能重構在持續發生,其過程似乎並未遵循簡單的直線邏輯。

訂單為何回流中國

對中國而言,新冠疫情對貿易的影響是“低開高走”。

在疫情爆發後的半年,中國外貿持續走低。去年六月底,中國總理李克強專門召開會議“穩外貿”。作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他認為“外貿環境依然嚴峻複雜”,“對此必須有充分估計和準備”。

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說法。雖然防疫物資出口蓬勃增長,但從5月開始,出口總量由升轉降,進口則繼續受量價雙重打擊刷新逾四年最低。

背後的原因不難理解,過去20年中國發展成世界工廠,歸功於中國較低的綜合成本。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介紹,一個國家產能是否充足?受過訓練的勞動力是否充足?政府的補貼如何?交通運輸如何?這些方麵都需要計算成本。

但是疫情爆發初期,大麵積停工停產使跨國企業意識到,成本不再是企業唯一的考量,產能風險逐步展露——交通阻斷,工人無法返工,大量工廠被迫停工。

生產線回流被一些國家提上日程。去年4月,日本政府拿出2435億日元(約158億元人民幣)用於改革日本企業的供應鏈,使其不會過於依賴單一國家。雖然未明確說針對中國,但日本在海外的產業鏈絕大多數集中在中國,使中文互聯網上關於日本補貼“搬家費”撤離中國的討論甚囂塵上。

不過很快,擺在企業麵前的是一個更棘手的問題——搬無可搬。吳靖介紹,發達國家擔心的是中國工廠關閉,當各主要經濟體紛紛封鎖抗疫,他們的工廠也都關閉。在東南亞和中國各建一個工廠,可以分散區域風險,但當發生全球大流行病,供應鏈風險不可分散時該怎麽辦呢?

“中國防疫措施嚴格,供應鏈在疫情期間表現出很強的穩定性。”經濟學人智庫(EIU)經濟分析師徐天辰向BBC中文介紹,同時中國政府將營商和信貸政策向製造業傾斜,填補產業鏈中的弱項和短板,以圖保持並提高製造業水平。

這些原因使企業們做出最符合利益的決策——讓訂單回到已經全麵複工的中國。

於是2020年下半年,外貿形勢幾乎翻轉。僅看2020年12月以美元計價中國出口同比增長18.1%,遠超預期。2020年全年進出口、出口總值雙雙創曆史新高,中國成為全球唯一實現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在如此高增長的基礎上,2021年中國外貿繼續高歌猛進——前三季度,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28.33萬億元,同比增長22.7%。其中第三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15.2%。

至此,中國外貿進出口已連續5個季度實現正增長。貿易戰三年及新冠疫情爆發兩年後,中國貿易規模在全球的占比反而達到了曆史峰值。

挑戰:能源短缺,內外需分化

不過,外貿訂單暴增也給中國帶來新的挑戰——能源短缺。

去年底開始中國的電力供應出現缺口,廣東、浙江、江蘇等製造業密集的省份尤為嚴重,不少工廠不得不拉閘限電。到今年夏天,“電荒”愈演愈烈,多地工業企業“開三停四”甚至“開二停五”錯峰用電。

9月23日,因為東北三省有城市對居民拉閘限電,輿論反應達到高潮——9月23日下午沈陽大麵積突發停電,持續到當晚陸續來電,有道路甚至因信號燈停電而擁堵;鄰省吉林在同一天也執行限電,省會長春以及延邊的部分地區停電。

限電對中國外貿的打擊目前還未體現在數據上。徐天辰向BBC中文表示,由於限電措施9月下旬才全麵鋪開,並且出口商仍有充足庫存,9月出口數據尚不能體現限電影響。考慮到今年冬季用電壓力較大,同時居民用電將優先得到保障,今年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製造業將受到影響,出口增速預計也將自高位有所放緩。

但對於當前的中國經濟而言,出口作為三駕馬車中動力最強的一環,容不得放緩。

不同於外貿持續兩位數的增長,剛剛公布的中國2021年三季度GDP增速僅4.9%。這是去年三季度以來的最低季度GDP同比增速,當時也是4.9%。

“外需強勁,內需不足”成為中國經濟今年的寫照,中國政府今年推動實施了教育培訓行業“雙減”、房地產行業監管加碼等一係列改革,再加上疫情出現局部反複,河南、山西先後受到暴雨洪災打擊,內需複蘇之路坎坷不斷。

事實上,中國當前的外貿數據的強勁,背後也有一定特殊原因。據徐天辰觀察,中國出口維持強勁的主要原因是外需依然旺盛。與此同時,現在正值歐美感恩聖誕備貨進入尾聲,往年中國出口通常在8月達到高點、9月回落,但此次9月出口仍維持在較高水平,反映出航運堵塞問題使得上述備貨進度相對滯後。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表示,出口和房地產是拉動中國經濟疫後複蘇的主要動力,但四季度和明年上半年都可能由此前的主要驅動力轉變為經濟的拖累因素。

後疫情時代中國還是“世界工廠”?

疫情之中,雖然中國製造業產能複蘇,但是跨國企業對於生產聚集於單一國家的擔憂也是真實的。

“供應鏈穩定是業務穩定的前提,但是絕對的穩定隻是一個夢。”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市場營銷與供應鏈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張洪濤教授此前表示,當把所有雞蛋放入一個區域或國家籃子時,無論籃子看起來多麽安全,它被打翻是早晚的事。

跨國企業因此必須在成本和風險之間尋找平衡。張洪濤認為,在疫情過後,企業會出於分散風險的考慮,把部分產能遷出中國。“至少會將重新組織產業鏈來構建多元化的供應來源,擺上議事日程。”

不過他提到,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是幾十年來增長的結果,這意味著產業鏈上中國之外的部分,已經圍繞中國工廠充分優化,以獲取更高利潤。製造業轉移到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要離開它,也非短短幾年時間可以辦到。

徐天辰則對後疫情時代中國製造業優勢表達樂觀。他認為,從中長期看,中國製造業已經形成規模且在地區層麵形成了產業集群,仍具有絕對的競爭力,也將仍然是主要的製造業樞紐,目前多國將供應鏈多元化的嚐試更多是應急和補充手段,尚無法對中國製造業構成替代。

中國外交學院教授施展對越南進行調研後撰文稱,製造業從中國向越南的所謂“轉移”,實際上是中國供應鏈的“溢出”,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反而會同中國的供應鏈形成一種相互嵌套的關係。

“供應鏈環節向東南亞溢出,某種意義上意味著以中國為中心的供應鏈網絡規模變得更大了。”施展認為,因此在沒有出現實質性技術躍遷的前提下,中低端製造業向中國的轉移是終局性的。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越南罕見負增長 中國訂單激增 疫情時代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