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地產商捐地,能否解開香港住房問題的“死結”?(組圖)

  • 新聞

香港反修例風波折騰了3個多月,暴力仍未平息,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苗頭。其中最出人意料的好消息,是有大地產商突然主動宣布捐地,用以疏解市民住房難題。

痼疾

9月25日,香港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鄭誌剛宣布,將捐出300萬平方英尺(約等於27.87萬平方米)農地給社會,包括給政府興建公屋,期望紓緩社會上的房屋問題,也會捐給社企或其他慈善團體等以回饋社會。

據香港媒體報道,上述農地中,鄰近天水圍港鐵站的三塊合計2.8萬平方英尺地皮經已捐出,將興建全港首個大型“創意社會房屋”項目“光村”,涉及逾100個單位,預計可以有累計一萬人受惠,三塊地皮最快2022年可以啟用。

fdad50853b9d24e7045cd775e1e96f48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這三塊地皮以象征式的1港幣租金捐出。 由此,新世界發展成為香港首家無償捐地以解決社會民生問題的企業。

不容易。在“止暴製亂”成為香港最大民意之後,各方終於開始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了,尤其不容易的是,有大地產商願意拿出真金白銀,直麵根本問題。

數據顯示,香港有約一半人未能置業,麵對逐年上漲、動輒每平方米20餘萬港元的高房價,基層市民和年輕人隻能望樓興歎。多數已經置業的家庭,首付要麽靠父母幫忙,要麽符合低收入條件排隊購買特區政府提供的居屋、公屋。

有房一族的居住環境也十分擠迫,在香港一些好地段,麵積能達到50平米就算豪宅,他們中的大多數還要背負沉重的房貸;未置業的大量低收入人群,則棲身在“鴿子籠”,或狹小、不安全的“劏房”裏。他們同樣壓力山大,因為三平方米大的“劏房”,租金動輒也兩三千元。

a93dc10cb764f4f34f25ec1826940a45

香港 “劏房”(來源: 攝影師Benny Lam )

2016年初,美國物業顧問機構Demographia發布最新調查報吿指,香港的樓價是全球87個大城市中最高的,是平均家庭年入息的19倍,這是香港連續第6年成為該調查中樓價最高的城市。

其實,高房價影響到的遠不止是“住”的問題。不斷推高的香港樓價、房租,不僅桎梏了政府、社會經濟發展的思路,也吞噬了產業發展空間,阻礙了新興經濟的發展。

久而久之,香港經濟結構單一化、空心化日趨嚴重,地產經濟獨大,中小企業失去生存空間,社會漸失活力,中產向下淪陷,青年難覓上升通道,貧富差距加大,階層固化,社會矛盾不斷產生。

數據顯示,從1996年香港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和住戶月入中位數分別為9500港元、17500港元;到了2014年,這兩項分別為14800港元和23500港元,分別僅增長56%、34%;同期,香港GDP總量增長92%;但一些地產企業的淨資產則暴漲473%。

顯而易見,這種財富分配失衡、向上流動渠道窄化的局麵,最終扼殺的是香港創新創業奮發進取的精神。

所以香港有一種頗有市場的意見認為,“地產霸權”控製香港,質疑香港地產商有效操控全港市民需要的商品及服務的供應及價格(包括地產、電力、煤氣、巴士、小輪、超市等),通過主宰這些事實壟斷的經濟命脈控製社會。

根據《福布斯》2014年的統計,在港排名前50的富豪或富豪家族中,以房地產業或房地產業為核心多種經營的有20位,且排名均非常靠前。

有香港評論者指出,香港曆次大規模遊行或抗爭的背後,“住房難”都是最大的怨氣源頭所在;香港社會長期動蕩不安,房屋痛苦指數居全球最高是核心因素;除去政治原因,青年成為社會運動主力的關鍵原因之一,是房價使青年上樓無望並極大扼殺他們流動到社會中上層的機會,使之強烈發泄對社會現實的不滿。

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前首席顧問劉兆佳就曾指出,回歸後香港貧富懸殊快速惡化、“厭富”和“仇富”情緒彌漫、社會衝突上升、底層人士實質生活水平下滑、中產階級兩極分化……社會上累積了大量怨氣、民粹主義爆發、反權威和反建製主義蔓延,人們普遍對自己、下一代和香港的前景感到悲觀和擔憂。

d51a66d2f9022590992b1e12e45fe66a

6月14日,因占領香港立法會被警方帶走的年輕示威者(來源: 香港星島日報)

轉機

希望理性解決問題的各方,顯然也已意識到了問題所在——

比如,特區政府近日推出房屋空置稅,落實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所提的“向空置的一手私人住宅征收’額外差餉’”,意在為樓市降溫;

香港最大政團民建聯近日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把土地收回作公共用途,增加土地供應,大量興建公營房屋;

由香港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智庫“團結香港基金”,25日建議特區政府參考新加坡組屋模式,推出“港人組屋”計劃,政府應重推“租置計劃”,具體內容包括以平均單位市價的二五折出售公屋單位,為40歲以下首次置業但不符合申請居屋資格的青年提供“首置免息貸款”等;

香港地政總署26日發布公告,稱根據《收回土地條例》等多項法規,擬收回逾748幅私人土地,涉及麵積約68公頃,以發展位於香港北部新界的新市鎮工程。

看起來,一場瞄準香港最大痼疾的攻堅戰又要打響。

之所以說“又”,是因為針對香港住房難問題,曆屆特區政府都曾有所行動,但出於種種原因,收效都不甚佳。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政策總是遭遇巨大阻力,包括反對派“拉布”,有隱藏勢力撐腰的各類團體抗議等。

香港要解決住房問題,增加土地供應是王道。跟一般人印象大相徑庭的是,香港富餘的土地並不少,香港土地麵積約為1106平方公裏,已發展的土地隻有四分之一,約276.6平方公裏,其中真正用作住宅用途的土地,隻占整體土地的7%。

而未開發的土地中,除了占大頭的法定不可開發的郊野公園外,約有50平方公裏是農地,當中約9.71平方公裏農地由大地產商持有。

香港民眾對大地產商有怨氣,媒體對地產大亨“囤積居奇”的批評也一直沒有斷過。按照2012年、2013年底的數據,主要地產商與特區政府擁有的土地儲備相比,比例大概是8:2——土地儲備8成在主要地產商手裏。拿著土地不開發,“捂著”等漲價,是常見的操作手法。

現在,四大地產商之一的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主動出來捐地,且一次就捐了近30萬平方米、總價值約33.7億港元、全部開發可惠及4.5萬戶家庭的地,絕對是一股難能可貴的新風,給事情帶來了轉機。

8425f5fb6249c35e761793176f179c4d

民建聯建議,特區政府應積極引用《收回土地條例》(來源:香港星島日報)

良策

香港的住房問題成因盤根錯節,因而被人稱為“死結”。但如果地產商都像新世界發展那樣,願意回饋社會,以各種形式增加土地供應,降低房價,則“死結”有望解開。

實際上,其他幾大地產商已經陸續給出正麵回應了。

新鴻基地產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聯曾表示,明白香港房屋供應嚴重短缺,願意積極配合特區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措施,並會盡最大努力加快興建住宅項目;原則上支持及歡迎特區政府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農地以加快興建公營房屋;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

對於新世界本次捐出農地,恒基地產表示,此前曾捐地興建安老院舍,青年宿舍及提供單位作過渡性房屋,該公司樂意與政府磋商,積極協助增加房屋供應,照顧不同階層的需要。

長實集團則回應說,農地用作房屋發展,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能讓有需求的人士受惠,該集團會就此作出研究。

應該說,香港有許多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有待解決,住房問題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要解決住房問題,需要包括大地產商在內的各方一起參與,給出綜合方案。

有論者指出,香港“僅靠轉口貿易倒買倒賣,僅靠炒樓炒股搏資產升值,這樣輕鬆賺錢的時代可能一去不複返了”。但要讓香港社會尤其是年輕一代投入製造和創造,首先要做的基礎性工作就是打破地產獨大的局麵,否則創業拚搏都可能淪為一輩子為地產商打工,高昂的租金尤其扼殺創新空間。

比如與香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加坡。有論者指出,香港與新加坡同為“四小龍”,均為城市、多有競爭,曾經香港一度領先;同樣,新加坡人均GDP在2003年反超香港,到2010年時更是高出39%。十年時間,香港名義人均GDP增長25%,同期新加坡卻大漲87%。

這其中固然有多種原因,但新加坡能長期保持社會穩定、並且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一個關鍵性因素不容忽略:新加坡2007年便已實現自由住房率90.7%,81%的人口都居住在政府建設並廉價賣給市民的組屋中,人均居住麵積30平米。

同樣,政府也應著力破除過度依賴土地的財政收入結構。受製於財力,政府難以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受製於財政收入結構,亦會在政策選擇的騰挪空間有限。香港信奉“小政府”,但不能變成“弱政府”;香港信奉自由市場,但不能變成嗜血的、貧富差距巨大的“原教旨資本主義”。

香港的問題需要大企業擔起社會責任,因為其貧富懸殊程度已高於世界多數發達地區。“東方之珠”要重現光芒,需要各階層和衷共濟,共謀良策。解決頑疾,需要找準病根,但更需要信心、決心和藥方,需要團結、勇氣與智慧。

7f1537154169b2a7e36a3cc06e10ddfe

香港夜景(來源: 香港旅遊發展局)

華客網:大地產商捐地,能否解開香港住房問題的“死結”?(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