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災難來臨?東北暴雪與北京毛毛蟲 都有關全球變暖

  • 新聞

4b076a522feacb42489760d56c6a72e1

受連日持續強降雨影響,10‎月‎7‎日,40年來最大洪峰進入山西運城新絳縣。圖/IC Photo

4fefc01419de41b36f4e2d65a069c22e

9月23日,北京市東城區某胡同內,出現大量毛毛蟲。圖/IC Photo

187501af3f640ea1f6aee5c1ad48c9a9

11月8日,遼寧沈陽遭遇罕見暴雪,路上積雪嚴重,車輛行駛受阻。圖/IC Photo

來源:新京報

年暴雨、暴雪、高溫熱浪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接二連三,氣候變化中潛藏的危機終於浮出水麵。

極端事件在人們的印象中,本是“幾十年一遇”“百年一遇”。但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廣發、頻發、強發、並發。它不再隻作為學術名詞存在於人們的印象中,而是在目光所及處變成事實。

極端天氣致災、氣候變化影響時令。從積雪壓塌房屋、農田顆粒無收到泛濫的毛毛蟲,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正逐步滲透進細微之處。

東北暴雪與北京毛毛蟲

在微博中搜索“寒潮”“沙塵”“高溫”“暴雨”“暴雪”等關鍵詞,能得到大量來自不同地域的生活特寫,這些話語拚湊出一幅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時空圖。

今年1月,北京、河北、山東等地50餘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的最低氣溫達到或突破建站以來最低紀錄;隨後,全國超過25%的市(縣)日最高氣溫突破2月曆史極值;3月,北方遭遇近10年來少有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4月到6月,長江中下遊地區、東北地區和內蒙古東部等地,大風、冰雹、龍卷風等帶來的災害層出不窮;7月,河南出現極端特大暴雨;10月,山西遭遇極端強降雨;11月,東北、內蒙古等多地暴雪破紀錄。

如今,山西暴雨已經過去近20天,10月29日,家住山西太原的姚文俊說,淹過房子的水已經退了,牆上泡開的裂縫不斷地往外流水,“就像水缸漏了一樣。”

而剛剛過去的強寒潮,則被國家氣候中心評估為綜合強度指數曆史第四位。

從11月5日開始,內蒙古通遼市遭遇持續強降雪天氣,最大積雪深度達65厘米。數字回歸現實場景,才更讓人感同身受——通遼市科爾沁區慶和鎮南發村的張月(化名)和丈夫去查看牲畜,羊圈棚頂突然被雪壓塌,所幸人無大礙。

微小的雪花在幾天中不斷堆積,成為災難的導火索。截至11月8日16時30分,雪災導致通遼市8個旗縣區5609人受災,因災死亡1人,大量棚舍等設施受損,直接經濟損失達3446.53萬元。

除了極端天氣帶來的慘重損失,被氣候變化擾亂的時令,也讓人們的生活有了混亂之感。

今年的秋天倏忽而去,秋裝沒來得及上身,不少地方就迅速變冷,有人說,一夜間地鐵裏全是羽絨服上沒來得及洗的樟腦球味。8月末,鄭州的雨仍舊下個不停,地鐵全線網因“7·20”特大暴雨災害還處於停運中,馬路上也因此變得極度擁堵。

氣候變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摻雜在人類經濟社會中。秋季特供“桂花奶茶”早早上架,但南方的桂花卻沒趕上趟,比往常晚開了一個月。秋天和桂花一樣,好像隻存在於消費的儀式感裏。

9月末,北京突然泛濫的毛毛蟲(美國白蛾幼蟲),也可歸咎於天氣。今年北京有122天的“超長汛期”,共下了79場雨。雨量充沛的夏天形成了高溫高濕環境,再加上防蟲藥水被雨衝刷,毛毛蟲借機大量繁殖。有時一段樹幹上能爬滿上百隻毛毛蟲,樹葉被啃食成網狀。蟲子不時掉下,讓人防不勝防。

“熱幾度、熱幾天”並不簡單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預估,在未來幾十年裏,所有地區的氣候變化都將加劇,當全球升溫1.5℃時,熱浪將增加,暖季將延長,而冷季將縮短;當全球升溫2℃,極端高溫將更頻繁地達到農業和健康的臨界耐受閾值。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今年南方高溫天氣多。9月1日-26日,廣西東蘭(39.2℃)等5個市縣日最高氣溫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全國有23個市縣連續高溫日數達到極端事件監測標準,其中廣東河源(21天)突破曆史極值。

8月下半月至9月末,我國共出現3次高溫過程,南方35℃以上高溫影響麵積達131.6萬平方公裏,37℃以上高溫影響麵積達43.8萬平方公裏。

中國氣象局規定,日最高氣溫≥35℃,最低氣溫≥25℃,並且持續時間多於三天的連續高溫即可稱為高溫熱浪事件。高溫熱浪的危害向來容易被忽視,“熱幾度、熱幾天”,人們覺得開空調就行了,但複雜的生活場景,不可能時刻都有空調的庇佑。

複旦大學研究員袁嘉燦表示,熱浪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不容小覷。“熱浪對呼吸係統、循環係統、消化係統、泌尿清潔係統、神經係統等都會有影響。目前全世界有多種衡量熱浪的指標,由於不同的指標針對的對象不同,也就沒有統一標準來衡量熱浪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發現,由於全球氣候變暖,地球上熱浪發生頻率更高、強度更強、時間更長。近幾年,我們也能明顯感覺到夏天更長、更熱了。”

全球變暖讓研究員注意到了濕度與溫度的協同作用。全球升溫會影響大氣中的水汽含量,根據克勞修斯-克拉伯龍關係,氣溫每升高1℃,空氣達到飽和時的水汽含量大約增加7%。因此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推論:全球變暖將使空氣的絕對濕度增大。在氣候變化和城市化的雙重影響下,近年來如北京、西安等北方城市的夏季也開始出現高溫高濕的“桑拿天”。

“當考慮較強的溫濕複合型熱浪發生時,我們初步估計當全球地表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以前升高1℃時,暴露在曆史罕見熱浪下的世界人口,大概會達到兩億七千五百萬;升高1.5℃,暴露人口約為五億零八百萬;升高2℃,暴露人口約為七億八千九百萬;升高3℃,暴露人口將超過十二億。”袁嘉燦說。

除了影響人體健康,高溫熱浪也對經濟造成影響。

袁嘉燦介紹,首先是勞動時間縮短。“以戶外體力為主的勞動有熱負荷指導工時,如果熱浪頻率更高、持續時間更長,他們能在戶外工作的安全時間就會縮短。”

其次,農業也會受到影響。農作物對溫度和濕度很敏感,過熱會導致糧食減產。“過熱會導致秧苗死亡,或植物在特定區域該開花時沒開花,影響傳粉。或許全球變暖有利於高緯度寒冷地區農作物生長,但從全球總體上來說是有害的。”袁嘉燦表示,全球變暖還會引起物候紊亂,會使病蟲害的發生區域和時間產生變化,對城市綠化、農業有很大影響。

“此外,熱浪發生時,大力使用製冷設備會導致用電量猛增,造成電力供應緊張,如果超負荷,還會損害電力係統。”袁嘉燦補充,熱浪本身對能源供應係統也會有損害。

要麽極端的熱、要麽極端的冷

當我國內蒙古、東北地區普降暴雪時,《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6次締約方大會正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會議的議題是:如何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控製全球變暖。

同在北半球,地球一端在討論如何控製全球變暖,另一端正遭受強寒潮帶來的雪災。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表示,這並不矛盾。全球變暖不是簡單的連線題,直接對應“暖冬”“冷冬”或“某次過程冷不冷”。全球變暖是指全球年平均氣溫總體呈偏高趨勢,當受氣候事件影響時,個別年份仍會出現冷暖波動,會有強寒潮發生。

以我國這次強寒潮事件為例,周兵分析了其中“全球變暖導致氣候更加不穩定,極端冷事件強度增大”的邏輯。全球變暖改變了全球大氣環流經向度等特征,並通過海—氣、陸—氣相互作用影響局地氣候。據預測,今冬將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這將會造成中高緯度地區大氣環流經向度加大,冷空氣頻繁南下。

伴隨著全球變暖的,往往不是普遍而均勻地升溫,而是要麽極端的熱、要麽極端的冷。此外,氣候變化還有一個現象:濕者更濕、幹者更幹、熱者更熱。這與世界氣象組織預測的人類將直麵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相一致。

當前,全球變暖總體趨勢仍在持續。

“2021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平均氣溫(1月至9月)較1850年至1900年高出1.09℃;2020年全球溫室氣體濃度再創新高,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亞氮的濃度分別較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49%、262%和123%。

追究全球變暖的原因,工業化以來化石燃料的使用,使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急劇增加,進而導致全球變暖,這幾乎成為共識。

比起自然的氣候波動,人類活動越來越能導致氣候變化。研究顯示,近50年的全球變暖主要由人類活動造成。近期發生的種種極端天氣,再次向人類敲響警鍾——以全球變暖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正給自然生態環境和人類經濟社會帶來多方麵的影響和風險,是全球麵臨的最嚴峻挑戰之一。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災難來臨?東北暴雪與北京毛毛蟲 都有關全球變暖

相关推荐: 供應鏈岌岌可危 白宮迫不及待卻無計可施

汽車手機缺芯、港口貨運擁堵、工人逃離工廠……供應瓶頸遲遲無解,白宮又搬出了拜登。而隨著年底西方傳統購物季到來,不少國家的居民麵對的隻能是空空如也的貨架。更令人擔憂的是,一係列的缺口正在推高消費者物價,減緩全球經濟複蘇的步伐,全球供應鏈正遭遇著空前的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