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觀點投書:遠距上課的「降維打擊」

在疫情期間,遠距上課已經變成是全球的新常態,透過一個小小的螢幕將課堂的同學匯聚在一個虛擬空間,打破了時間的束縛與空間的疆界。台灣在全球疫情如此嚴峻之下可說是非常少數還能實體上課的案例,雖然在五月底提升至三級警戒導致全島的學生開始在家遠距上課,但是經過兩個半月全國的嚴守管控,全體國民的合作下很幸運地控制住了這一波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九月開學的我們又再度從虛擬走入實體。

立體與平面差距

遠距上課最重要的媒介不外乎是依靠發達的網路系統(軟體)以及可連網的設備(硬體)。透過這兩個媒介的協作才能將我們輸送到一個共享的網路空間,而這個「空間」跨越了時空,連結了全台灣甚至全世界的學生。用空間的隱喻作為理解遠距上課的影響聽著似乎合理。我們彼此的數據的確在這個「空間」高度流竄;然而,我們實際上仍坐在螢幕前一動也不動,彷彿網路空間跟現實世界並不全然共享同一個空間。某一部分的我們的確悠遊在網路空間,但是另一部分的自己卻在現實世界呼喚著我們。

人類作為空間物種,長度、寬度、深度是我們與生俱來就有的概念,而人們也是在如此的框架下過生活。那麼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

如果將這一切搬到網路上

還會是我們熟悉的模式嗎?

遠距上課便是從三維空間走入二維平面的一種轉換。

在實體的課程中,學生會聚集在同一間教室進行課程,口語訊息(verbal language)/非口語訊息(non-verbal language)以及非語言訊息(non-linguistic language)在課堂的討論中扮演極為重要的溝通媒介,課堂的面對面討論是一種參與度極高的形式;不論眼神交會、肢體語言、即席辯論或是純粹的舉手發問皆是如此,而這也是人類幾千年來的交流模式。這些工具不僅協助人類溝通,而人類也需要這些工具幫助對話的推進。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觀點投書:遠距上課的「降維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