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人都快淹死了 還說丫自救姿勢不優雅!俞敏洪又被消費了?

  • 新聞

fbd7a51dcaf6110272b821318dfa6060

溺水。(示意圖:Pexels) 

前幾天,《經濟日報》的一個記者寫了一篇文章。

“友情建議”俞敏洪老師不要直播,不要從一個賺快錢的賽道轉到另一個賺快錢的賽道,這種示範作用不好。

有個成語怎麽說來著,誒,諄諄教誨。

一個媒體記者指導一個久經市場考驗遭遇突發變故仍能堅強應對的企業家,您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不應該這樣,這樣不好,不如這樣,您覺得呢……

全文如下,可看可不看。我反正是忍不住看完了。感覺別有一番精彩。

4482508345ac72a7ac451eb5ff66a95a

網絡圖片

俞敏洪老師特別狠,第一時間就出來對記者表示感謝,感謝感謝,學到了很多。並鬥膽提出一點小意見。俞敏洪老師對記者這個“掙快錢”的說法不同意,大意是說,誤會了,教育行業談不上是掙快錢,直播也沒那麽容易。

整個事件是如此荒謬到讓人覺得冷笑都費力氣。教育行業遭遇變故,那背後都是活生生的相關從業人員的生計問題。是哪兒來的底氣去點評人家俞敏洪搞直播?用個網絡流行語是,做個人吧。

這篇文章非常之輕佻,處處是偏見,並且一丁點的基礎常識都沒有。

都知道紙媒衰落,確實不知道已經墮落到這種地步了。真是“好家夥”!

簡單說,無論是市場層麵還是監管層麵,俞敏洪都需要自己麵對,做得好賺錢,皆大歡喜,做不好,虧了,也沒浪費別人一分錢。現在搞直播的人比逛街的人還多,真以為誰都能賺到錢呢。再說,這不是人家的機會嗎,虧了讓你掏錢了嗎?一個事業編的蠢貨為何有臉扯那麽多八竿子打不著的屁話。

有人被推到河裏正在拚命掙紮要活下來,《經濟日報》的記者在岸上說,瞧瞧這姿勢,不對啊。你看哈,手腳不太協調呢,說你呢老俞,動作都變形啦!這不夠優雅!

這篇文章最混淆視聽的偏見是什麽呢?就是所謂的“快錢”。

“快錢”這個兩個字給人的感覺是商人的貪婪和短視,說得再難聽一點,能撈一天是一天,能撈多少是多少。所以“快錢”在日常語境裏一個貶義詞。說誰賺快錢,幾乎等同於罵人。

那麽什麽叫“掙快錢”呢,什麽又叫“掙慢錢”,日進幾金算快?沒有人能回答得上來。因此所謂的“賺快錢”跟賺到的金額無關,是一種心態和業務模式。而且包括這位記者在內的很多人估計都並沒有認真想過這個問題。

這麽說吧,資本投入越大,周期越長的,賺的其實是慢錢,比如教育行業。幹活就有錢拿的,就是賺快錢,比如送快遞,送外賣。

有哪些媒體記者會說外賣員和快遞員賺的是快錢呢?不會的,在這些擅裝良知逼的逼逼們眼裏,這是要團結和擁抱的“底層人民”,怎麽能說他們賺快錢呢。討厭。當然,主要是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在使用“賺快錢”這三個字的時候在說什麽,就如同他們在使用“資本”兩個字的時候的無腦掄。管他呢,這些詞倫出去就有群眾歡呼,還感覺自己特深刻,思考的都是資本層麵的事情了,為何不呢。

為什麽不少企業家更熱衷於賺快錢,其實我在曾經一篇寫莆田係醫院的文章說過了。沒別的,因為預期。也沒啥需要補充的了,今年的教育行業已經貢獻了活生生血淋淋的案發現場。

長遠是什麽,如果經商環境變幻莫測,誰敢持續投入呢?實際上一個基礎的商業常識是,通常來說長期持續的投入才是企業最大的護城河。大生意從來不就是一蹴而就,都需要大把大把的資金投入。渠道和品牌也都是耗費數年深耕出來的。事實上有野心的企業和資本都想賺“慢錢”,比較典型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亞馬遜了。根本不著急,即便有了賺錢能力也不著急。

說來也怪,貝佐斯咋想的呢,就敢這麽不著急。

(全文轉自微信公眾號吳主任)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人都快淹死了 還說丫自救姿勢不優雅!俞敏洪又被消費了?

相关推荐: 偽裝哈士奇…山狐爽當寵物偷吃雞露餡 被捕送動物園超哀怨

秘魯名叫南美特有種山狐「跑跑」被當成「哈士奇」養了8個月,現在被送回首都利馬的動物園,沒得「跑」的眼神好哀怨。(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秘魯一隻名叫「跑跑」(Run Run)的南美特有種山狐(Andean fox),被不肖攤販當成「哈士奇犬」賣給飼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