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德國新執政聯盟上台,發表“史上最強硬”涉華協議

  • 新聞

德國的新一屆政府姍姍來遲。

由於選舉結果過於戲劇化,所以自9月26日大選結束後,直到兩個月後的現在才協商出由社民黨的奧夫拉·朔爾茨於12月6日出任總理,宣告長達16年的默克爾執政時代正式結束。

強硬對華協議

由於此次大選,沒有黨派的支持率達到30%,所以德國新政府由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盟組成。由於三黨皆是中左翼派別,所以在內閣關鍵職位上不僅出現了資曆尚淺的人士,還出現了在涉華議題上言辭強硬的人。

在新政府聯盟的組閣協議中,不僅提到了“中國”12次,還首次公開提到了中國新疆、香港和台灣這樣的敏感涉華問題。

這不得不讓人聯想到德國對華態度的轉變,有專家認為,這份組閣協議堪稱德國有史以來涉華部分措辭最強硬的一份。

除了針對中國的“紅線問題”,協議還強調了“合作夥伴、對手、競爭者”的概念,而且側重了“競爭和對抗”的比例。德國新政府這樣的態度,與歐盟的對華政策更為一致。在某種程度上,這也意味著德國新政府的相對自主性將較默克爾時期變低,德國的歐盟領導地位將逐漸弱化。

這份協議將中國定義為一個“係統性的對手”,提到了“人權”、“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南海爭端”,呼籲德國製定全麵中國戰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聲稱在歐方人員和實體被中國製裁後,中歐投資協定無法得到批準。

“人權”,對應新疆、香港、台灣;“跨大西洋密切合作”,對應美國;“南海爭端”,這是學美國,此三點可以看出德國新政府向美國傾斜的態度了。

三黨的聯合執政協議,讓台灣也頗為關注。援引“德國新政府將會向中國大陸展示強硬”的觀點渲染,台媒“興奮”地分析,這將預示著德國新政府會選擇“挺台”,和台灣站在一起。

新政府的出路

協議如此強硬,那麽中德關係是否會出現巨大變化呢?

11月17日路透社發布報道,中國在2016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默克爾的對華政策“重塑”了德國和歐洲的對華立場,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推動了默克爾任內德國經濟的增長。

但這成了反對派指責默克爾的理由——讓德國“過於依賴中國”,且未能在所謂的“人權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批評”。

那麽幹掉了被寄予厚望的默克爾接班人拉舍特,朔爾茨的對華政策將有何變化,成為了各方的關注點。

來看看朔爾茨的履曆,曾任漢堡市市長、聯邦財政部長……作為世界大港、工業製造業中心的漢堡,在德國對外經貿上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漢堡市也是多條中歐班列的必經之地,見證了德國外貿進出口的漢堡市市長朔爾茨還多次訪華,尋求商貿合作;那麽身為聯邦財政部長的朔爾茨,自然心頭有數……在勝選後,朔爾茨也表示了傾向於默克爾的對華政策,也看好中國的投資協定。

但三黨執政,這讓性格並不鮮明強勢的朔爾茨無法完全做主。

不過,也有德國國內政治人物表示,新一屆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和對華政策不會在一夜之間突然改變,改革會的,但會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不是突如其來的大改。

留守總理默克爾此前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表示,德國起初對待某些合作夥伴關係的態度可能“過於天真”,但現在德國及歐盟都應該繼續與中國合作,相互學習經驗。“在我看來,完全‘脫鉤’不是正確的做法,它會損害我們的利益。”

那麽進入“後默克爾時代”,靠與其他黨派結盟的德國新政府將會如何走向?一切還未可知,但可見的是,跟隨美國起舞的澳大利亞,前車之鑒擺在麵前,而馬克龍想奪得歐盟領袖權,從美國手裏拿回歐盟自主,必然會和德國新政府產生摩擦,歐盟與俄羅斯、白俄羅斯不斷深化的矛盾,這都會是對新政府巨大的考驗。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德國新執政聯盟上台,發表“史上最強硬”涉華協議

相关推荐: 丹麥中國使館外 選將張貼西藏雪山獅旗

(圖︰取自羅登推特,文︰國際新聞中心) 向來批評中國不遺餘力的丹麥地方選舉候選人羅登(Thomas Rohden),在首都哥本哈根的中國大使館外張貼競選海報,海報上還秀出象徵西藏獨立的雪山獅子旗,抗議丹麥衛生機關2012年與中國江蘇省合作,前者以「國際化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