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華航、長榮航股價創20年新高,超級大行情來了?這3點透露端倪,航空股可能熱過頭

根據《財訊》報導,在華航、長榮航股價改寫20年新高的同時,請先冷靜一下!國際航空業者仍處虧損狀態,距產業復甦還有一大段落差,勇於追價的投資人是不是樂觀過頭了呢?

「各位投資朋友,船票換機票了嗎?」各大股市討論區紛紛議論著,在市場預期疫情將解封的心理因素,航空雙雄華航、長榮航成為市場新人氣王,不只股價雙雙改寫20年新高,成交量更爆出百萬張,日成交金額合計高達500億元,占了總成交量近13%。看起來,當初的航海王,現在都轉作空軍一號了。 

《財訊》分析,回顧貨櫃三雄先前股價飆漲10倍創新高,主要因素是疫情創造出絕佳環境,全球貨櫃業者都躬逢其盛,從國際股市到台股都在瘋貨櫃航運,全球龍頭馬士基股價也是一路創高。而台灣的長榮、陽明及萬海三雄,今年前3季交出超級驚人的獲利數字,從財務面來看,上半年股價飆漲並沒有膨風。 

但這一次華航、長榮航可就不是這麼回事了。從產業結構現況、國際同業、獲利能力三大結構來看,兩者背景天差地別。 

貨運海轉空是短期現象 

根據《財訊》報導,但是國際貨運海轉空終究是短期的機會財。根據長榮航空法說會的說法,疫情期間因為海運塞港而改走空運的產品,包括運動器材、汽車零件、寵物食品等,過去都甚少走空運,現在美國已在積極解決塞港問題,一旦情況舒緩,航空雙雄的貨運題材,還能熱多久? (延伸閱讀:面板、航運、金融、PC、營建股…有題材也有雜音!5大超低本益比族群,虛實全解析)

第二點,誠如兆豐投顧董事長李秀利提醒,台灣貨櫃三雄是跟著國際股市一起飆漲,但不管是達美航空、聯合航空、美國航空及西南航空等國際航空股,今年以來的股價表現可謂是原地踏步,遠不及標普500指數表現,更遠落後於科技股的走勢。

《財訊》報導指出,根據麥肯錫預估,幾乎所有G20國家,航空客運量只回升至2019年同期的60%左右,一般推估要真正回到正常軌道,可能要到2023年至2024年,才能達到疫情前的高峰。 

第三點,法人也提醒追價的投資朋友,「航空雙雄的財報成績單,是很難支撐股價改寫20年歷史新高的。」以華航前3季財報為例,雖然市場看重的貨運收入成長45%,來到813億元,占比衝上93%;客運收入則減少8成,僅剩下45億元;但即使是載貨量大幅躍進,貨機運費調高,華航前3季淨利為15.5億元,EPS也只有0.28元,跟股價的熱絡似乎有很大落差。  (延伸閱讀:資金回頭!盤中交易量華航奪冠 前3名航運股通包)

華航、長榮航 復甦路仍遠  

貨運凌駕客運,並非航空業的常態。然而,回顧過去20年,即使客運市場大好,航空公司的獲利仍不易。就華航而言,2010年最高的EPS也不過2.31元,當時帶動股價從11元衝上25.8元的位置。這一次,不管是今年或明年,想要賺贏2010年的水準難度都相當大,但股價卻已經領先創新高了,這是否意味著,市場預期復甦力道有點過頭了?

20211125 053752 U22961 M728474 bc88
華航股價和獲利情形並不一致。(圖/財訊)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財訊,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文/尚清林

責任編輯/郭家宏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華航、長榮航股價創20年新高,超級大行情來了?這3點透露端倪,航空股可能熱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