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諾獎得主的中國學生:導師很嚴格 喜歡長城故宮黃山(圖)

北京時間10月7日下午5點30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他們分別是來自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凱林(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裏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紮(Gregg L.
Semenza)。而他們的獲獎理由,則是表彰他們在理解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製中的貢獻。

f6e4a30791be416183bdfd5aa2113ff2

向麗莎與格雷格·塞門紮教授等人合影
 

作為格雷格·塞門紮教授的學生,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專業臨床醫生向麗莎曾在2012年~2014年進入教授的實驗室工作。兩年間,在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缺氧調控腫瘤方向的多項研究。

在得知導師獲獎的第一時間,向麗莎給格雷格教授發去祝賀郵件。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格雷格教授的回信,郵件中,格雷格教授說:“也謝謝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得知導師獲獎

華西女醫生發祝賀郵件,次日收到回複

向麗莎說,當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她非常震撼、高興、激動!隨後,漫天諾獎的獲獎消息傳來,“感覺朋友圈已經被刷屏了”。她發出一條朋友圈後,有同事得知獲獎者是她在美國的導師,還在評論裏開玩笑說:“這真是我們離諾獎最近的一次。”她回想起在實驗室與格雷格教授共事的兩年時光,心中久久不能平複。隨即,她向格雷格教授的郵箱發出祝賀郵件,原本以為消息一出,格雷格的郵箱肯定已經“爆”了,回複也會很慢,但在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導師的回複:“也謝謝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15021c63a74f4a4480141ff90e23ba84

向麗莎與格雷格·塞門紮教授
 

向麗莎說,其實學術圈內的人對格雷格教授獲諾獎並不會感到驚奇,“那是遲與早的事”。曾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期間,學院的一些教授就預測格雷格教授將在5年內獲諾獎,“結果現在算算時間,還真的是!”因為格雷格教授與同伴探索發現的“氧感知通路”,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科學價值。而且作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早在2016年,格雷格教授就已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而此次真正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確實也給她和實驗室的同事很大鼓舞。

在諾獎得主指導下

她獨立完成HIF-1抑製劑的前臨床試驗

說起與格雷格教授共事,向麗莎表示,這也算有一定的機緣巧合。向麗莎博士階段所研究的是腫瘤方向,正好與格雷格教授實驗室研究方向相同,通過引薦,她在2012年作為格雷格教授第一個中國CSC聯合培養博士,進入了格雷格教授實驗室工作。她坦言,那兩年,是她人生中受益匪淺的一段寶貴時光。

在實驗室,向麗莎主要是研究缺氧對腫瘤發展的調控機製,以及從事一小部分抗腫瘤藥物的前臨床實驗。因為格雷格教授研究的缺氧誘導因子與很多疾病有關,尤其是腫瘤,所以他們很早就開始篩選能夠抑製HIF-1(缺氧誘導因子)的藥物,其中有一項HIF-1抑製劑的前臨床試驗(動物實驗),就是向麗莎在格雷格教授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並且取得比較好的效果。從這個課題之後,格雷格教授對她更加信任,又給了她兩個難度更高的課題進行研究。

【關於格雷格·塞門紮教授】

90da323a09224c33bff5fa094e5644eb

工作中的他:

  • 對學生嚴格,細到實驗試劑用量都會過問

向麗莎坦言,最開始去實驗室其實心裏還是挺“虛”的,因為身邊都是各名校畢業生。而格雷格教授一視同仁,給她安排很好的指導老師,把集體討論變為單獨會見,“從不落下任何一個學生”。格雷格教授的實驗室也不像其他院士的實驗室一樣人很多,“從不會超過15人。”而教授給出的原因則是,“如果人太多,我沒有精力和時間保證對每一個人進行指導。”所以,格雷格教授在實驗室對成員的指導和訓練都是直接的,一對一的,“每一個人的每一個課題他都親自指導、把關”。

她回憶,實驗室的學術氛圍很濃,格雷格教授對每一個人也很嚴格,“每做一個實驗前,他會單獨會麵交流,細到實驗的每個步驟、實驗試劑的用量、如何操作等,都會詳細過問,寫成的書麵材料連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有時答不上問題,還會被轟出辦公室。”向麗莎說,“在這樣的氛圍中,你必須要努力工作,否則就會落後。”那兩年,她幾乎每天早上6:30就起床,晚上10點才離開實驗室,周末還要自覺加班。而正是這嚴苛的兩年鍛煉了她,她笑著說:“在教授那裏訓練兩年後,我可以去任何一個高強度高壓力的地方工作……”

  • 幾乎每天4點起床,是實驗樓裏最早到的人

在她眼中,教授能取得這樣的成就,也跟他的嚴謹、專注、執著分不開,“在學術上,可以說他已經達到癡迷狀態!”她介紹,格雷格教授學生時代是哈佛的高材生,自從發現“氧感知通路”的價值後,就一頭紮進這個領域進行科研,幾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是整棟樓來得最早的人。教授說自己幾乎每天4點就會起床,6點甚至更早就會到實驗室,而晚上下班也很晚,可以說把實驗室當成第二個家”。向麗莎曾親自問過他,而他給出的解釋是“想避開早晚堵車高峰”。而大家都知道,這是他對科研由衷的熱愛,才把時間用到了吝嗇的程度。

f1d7bf4c05214685bc771f7d2ea0a47d格雷格·塞門紮教授

教授每天除了吃飯上廁所和討論課題,會一直處於工作狀態,而由於長期工作、打字寫文章,他的手也嚴重變形,還有嚴重的腰椎勞損。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個純粹的科學家。向麗莎說,雖然他已經是美國科學院院士,但他幾乎拒絕一切院校行政職務,基本不參加外界應酬,就隻做科研,“他自己把時間看得很寶貴,因為他覺得,外界的一些行政工作或是應酬會耽誤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生活中的他:

愛踢足球愛做飯,喜歡中國的長城故宮黃山

與工作中的嚴謹細致相比,向麗莎說,隻要離開實驗室,生活中的格雷格教授則是一個簡單隨和的人,“很關心學生,實驗室有誰過生日,都會買一個蛋糕和大家一起慶祝,和大家一起說說笑笑。”有時還會邀請學生去他家做客,“他很會做飯,每次都會親自下廚。”讓她沒有想到的是,教授家非常樸素簡單,與普通人並無兩樣。在閑暇之餘,格雷格教授除了看一些文化和曆史的書籍外,已經60多歲的他還有一個愛好就是踢足球,平時還會到學校去教學生們踢球。

有三個孩子的格雷格教授對中國也有很深的情結,多年前,他們一家五口曾到中國旅遊,“他很喜歡中國的長城、故宮、黃山,爬黃山時也是我們陪著一起去的”。他也喜歡中國的文化藝術,他會到各種小店去淘中國的手工藝品。“看到一些中國的藝術品,他還會讓我們跟他解釋一下這些有什麽含義、曆史和來源。”向麗莎說,在日常生活中,格雷格教授可以說是一個很可愛的人。

現在,向麗莎除了是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專業醫師,還是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PI,四川大學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後。她告訴紅星新聞,今年11月,格雷格教授還會到上海參會。那時,她希望能邀請他到成都、到華西來走一走、看一看。“這也是計劃了很久的,我相信隻要他有時間,一定會來。”向麗莎說。

相關鏈接:

什麽是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製?

眾所周知,包括人類在內,絕大多數的動物離不開氧氣。但對於氧氣的需求,又必須達到平衡。缺乏氧氣,會窒息而死;而氧氣過多,又會中毒。為此,生物體也演化出諸多機製,來控製氧氣平衡。如何弄懂這一機製,並為疾病治療所用?獲獎的三位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

在研究中,三位科學家闡明了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氣含量的基本原理,揭示了其中重要的信號機製,可以說,他們的研究成果為貧血、心血管疾病、黃斑退行性病變以及腫瘤、癌症等多種疾病開辟了新的臨床治療途徑。目前,已有類似的療法進入了早期臨床試驗階段。

華客網:諾獎得主的中國學生:導師很嚴格 喜歡長城故宮黃山(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