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離世的這位攝影師,為什麼刺痛了上千萬網友?

鹿道森的遺體找到了。

數億網友的關注,沒能改變他跳海的決定。

2495820dab3ac90e8d40d65315064722

大多數人認識他,其實都不超過 72 小時。

但他的死亡卻讓全網陷入了無盡的悲傷。

11 月 28 日晚,25 歲的獨立攝影師鹿道森,在微博發表遺書後失聯。

09e92aff92af0ec1d7fd52d6dc1f9921

次日,警方在海邊的礁石上找到了一件灰色風衣。

經確認風衣口袋裡的白色手機,屬於鹿道森。

消息一出,2.1 億網友在微博發起# 尋找鹿道森 #的活動。

8f793f83914e3ae9d2dd23b035fed7d4

可惜,只等來了「遺體已找到」的消息。

鹿道森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上千萬悲傷的網友湧向微博悼念。

陌生的網友之所以如此悲傷,都是因為那封遺書。

上百萬網友,給他的遺書點贊

決定自殺那天,是鹿道森的生日。

他略帶局促地在遺書的開頭列舉了自己身上的多重標籤,每一個拿出來都是那樣刺眼。

aca8421f7231790476b61534c1bc6bb9

可就是這個不知道怎麼介紹自己的青年,卻用一封遺書揭開了數億中國家庭的隱疾。

他的童年,和很多人的童年高度重合。

家裡有一個控制欲極強的母親,和一個在成長中缺位的父親。

他們一邊為生計奔波勞碌,一邊當著孩子的面抱怨對方 ……

b104db0f6172abd18befd3b9d3fcd49e

別人家的孩子總比自己優秀,小時候比學習,長大了比工作,工作后比結婚 ……

父母的期待,好像永遠沒有盡頭。

03522946cb2b58445122da4bf2cee577

比起關心和愛,家裡更多的是爭吵。

父母間的爭吵、父母與子女間的爭吵 ……

互相傷害的話說了一籮筐,卻沒人表達自己對家人的愛意。

c926cc7ba10ca076a5038328bfe4b464

父母親朋反覆勸告孩子「家裡條件有限」,要珍惜幸福生活。

413d843791497e4b7e4cf289476d5e85

夫妻關係明明已經瀕臨破滅,卻為了孩子,相互煎熬,絕不離婚。

但生活的不如意、彼此間積攢多年的怨氣,卻時常以爭吵的形式一次又一次地傷害著所有人。

鹿道森始終無法原諒父母帶來的傷害。

「這麼多年裡,我告訴自己要堅強,要勇敢。

可我終究不是鋼鐵之身,我那些經歷即使長大不用面對,卻依然化為一個又一個噩夢纏繞著我:

被霸凌、被逼婚、逼事業 ……」

童年的生活給他的一生都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這些遭遇讓他陷入絕望。

9e8b59bbe34a4ddf7972d998b933e71f

所以他才會在遺書里寫下這樣的話:

「沒有愛,沒有錢,沒有生活的動力,沒有未來」。

今天這篇文章並不是要譴責他的父母。

晚年喪子已經足夠痛苦,書單君在此懇請大家不要去譴責鹿道森的父母,別給他們帶來二次傷害。

我們是想通過鹿道森,探討一個經典困惑:

為什麼父母努力為我們規劃的安穩人生,卻讓我們倍受傷害?

父母與子女的愛,從不相通

遺書並不是鹿道森第一次在社交媒體上表達自己對父母的不滿。

一個月前,他的微博里詳細地講述了原生家庭帶給自己的傷害。

這條微博里,有更多關於鹿道森童年的細節:

做留守兒童的那幾年,鹿道森和奶奶生活在一起。

雖然奶奶在吃穿上並不虧待鹿道森,卻更疼三伯父家的孩子一點。

年幼的他常常想念父母,但那時村裡還沒有電話,只有過年的時候能一家團聚。

於是他把對父母的思念寫在紙上,可他興高采烈地拿著信給父母看時,卻被隨意丟在一邊。

25 歲的鹿道森再寫這件事,還是悲傷:

「那個時候好失落呀。

感覺自己像是過期食品,任人隨意丟棄。」

和那些信紙一起被丟在一旁的,還有他的愛和自尊。

5035c6dd834ede8b594af791f834ddd9

其實類似的場景,我們每個人的童年裡或多或少都經歷過。

我小學時常常心疼忙裡忙外的媽媽,想做些家務分擔。

但剛拿起掃把,卻被爸爸劈頭蓋臉一頓責罵:

「誰讓你做這些事了?

你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除了學習你什麼都不要去想。我們根本不需要你這麼做 ……」

和鹿道森一樣,我的原生家庭也沒有情感交流。

讀書時飯桌上會聊的話題,大概分為吃飽穿暖、考試排名和要零花錢買書三件事。

鹿道森的父親和我爸爸非常相似。

誰知父親大怒,穿著皮鞋狠狠踢了他一腳。

4b774ee04dc1b73cd7b928e0741dedc6

讓人心酸的不是這個故事,而是鹿道森在講完這個故事後的嘆息:

我也有我自己的閃光點呀,為什麼不能發現一下,表揚我一下呢。

我也曾怪過我的父母,覺得他們把我當成學習的機器。直到長大后在孫隆基寫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看到這句話:

事實上,中國人對別人的關懷,多以對方的「身」為對象。

由此延伸,也包括關心對方是否走上「安身立命」這個正途。

才明白,不是父母不愛我,而是他們根本不懂如何愛我。

我們的文化傳統,限制了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

父母對我們的愛,全在「養育」這個行為之上。

換句話說,就是吃飽穿暖,無病無災地長大,能飛黃騰達,功成名就最好不過。

可事實上,人們只有在照顧孩子時,才會完全偏重身體。

父母對我們照顧,從來不問「靈魂」,只顧肉體。

說不清是我們的悲哀,還是父母的悲哀。

父母也是套中人

鹿道森在遺書里抱怨父母:打電話時從不說愛,只談金錢名利和地位。

卻沒人關心他是否幸福,快樂。

08c552d64d36dd7a2f8a41e8479b8134

他們經常催婚、催生,急著完成人生的流程,卻從不在乎生育的意義。

03522946cb2b58445122da4bf2cee577

這也不是鹿道森家獨有的困境。

半個月前《人民日報》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30 多歲女子被父親逼婚患抑鬱症。

c8a040939588a599926beac2deb3fcf2

孩子學習不好,父母臉上無光;

孩子不是鐵飯碗,說出去丟人;

孩子不結婚,父母沒臉見人 ……

父母的臉面與子女的行為緊密聯繫,而且衡量長臉的標準非常樸素:

「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

該學習的時候就去學習;

該上班的時候就好好賺錢;

該結婚的時候就去找對象;

結了婚最好兒女雙全 …….

千萬別去想你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別人怎麼做,你就怎麼做。

因為父母就是這樣過來的。

93b4b47fec7ba5ee8ca1362a0e45a04d

孫隆基也看到了這一點,他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犀利地指出:

在中國,「個體」基本上沒有合法性。

它必須由外力加以制約,才能下定義。

因此,不論是上一代與下一代,都必須把「自我」抹殺掉。

個個都是套中人。

也許正如孫隆基寫的那樣:

中國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開的花朵。

每一代在被上一代抹殺了以後,又去將下一代抹殺,並且還將自己被社會大眾平均了的個性,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可我總也忘不掉鹿道森在他的微博里的那句話:

我的一切都屬於父母,是絕對私有物。

可終究不是,我只是一個有靈魂有思想的生命體。

只可惜,我們認識他時,他的靈魂和生命,全都消散了。

3b62c7656201a5502f02646d9339bb4c

華客新聞 | 時事與歷史:離世的這位攝影師,為什麼刺痛了上千萬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