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一夜暴富幾率堪比中六合彩 失業半年即出局 這才是矽穀

1848年1月24日早晨,木匠詹姆斯.馬歇爾(James W
.Marshall)和鋸木廠老板薩特,偶然在加州的亞美利加河(American
River)發現了黃金。加州自此成為淘金狂潮席卷之地。

時光如流水般蜿蜒至2019年,盡管往事隨風,但矽穀(Silicon
Valley)早已接棒加州河穀,成為IT淘金的夢想新地,其財富創奇還漂洋過海流傳到中國。

小米集團掌門人雷軍曾自述,《矽穀之火》和喬布斯改變了他一輩子,使他還在上大一的時候,就夢想建立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

實際上,今天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達即是拜矽穀財富傳奇所賜。

但是,近日,隨著facebook一位華人員工從辦公樓縱身一躍,矽穀財富傳奇的光鮮一麵被揭開,露出深藏多年的嗜血一麵:弱肉強食的殘酷競爭,麥金利山(北美最高峰)壓頂般的工作壓力,以及越來越難以照進現實的財富夢想。

一夜暴富傳奇

1957年,海登斯通公司(Hayden Stone and
Company)年輕的分析師阿瑟.洛克飛到舊金山,和打算從肖克利實驗室集體出走的戈登.摩爾、羅伯特.諾伊斯等八人會麵。洛克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拿到了MBA學位,摩爾等人期望他能幫助找到新工作。

洛克此前參與資助過一家晶體管公司的交易,獲利豐厚,因此他對摩爾等人的找工作要求毫無興趣,而是給他們洗腦:打工不如自己當老板好,找到風險投資,成立自己的公司。

隨後,洛克掏出幾張1美元鈔票,寫上每人分得的股份,並讓8個人簽上名。

仙童公司由此成立,8個人每人出資500美元獲得100股股票。

兩年後,這100股股票價值3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300萬美元),升值600倍,是摩爾等人打工時33年的工資。

8個打工仔一夜暴富。

創業公司、風險投資和一夜暴富,這三個緊密相連的詞匯從此成為矽穀傳奇的核心要素。

媒體對矽穀傳奇的經典描繪模式是:一兩個輟學/在讀/大學生或失業的人,在地下室/車庫創辦企業,風險投資公司隨隨便便扔給他們幾百萬美元,兩三年後,公司微利/虧損上市,創始人成為億萬富翁,管理層成為千萬富翁,普通員工變成百萬富翁。

打工奮鬥一輩子還不一定能達到的高度,創業的矽穀人兩三年就OK,這是矽穀最為外人所津津樂道之處。

然而,隻要深入矽穀,你就會發現,炫目的財富傳奇和現在大多數矽穀人沒有關係。

矽穀六合彩

矽穀人想一夜暴富,首先得搭上股票期權這條船,其次得讓船成功行駛到對岸——套現。

上船容易,要順利行駛到對岸卻很難,因為路徑通常有兩條,IPO上市和被巨頭收購。

要成為被巨頭收購的囊中物,創業公司至少要在某一細分行業占據優勢賽道,或在未來有成長為巨頭敵人的潛力。網景公司開創瀏覽器,威脅到微軟,促使後者開出價碼;Youtube首創視頻分享模式,是除文字、圖像之外的互聯網的另一個風口,Android則是手機操作係統,是穀歌一直垂涎欲滴想要搭上移動互聯網快車的門票,所以分別開出17億美元和5千萬美元價碼。

相對於給巨頭當“兒子”,登陸資本市場變現期權顯然要更容易些。不過,資本市場的傻子從來都不夠用。

經常有報道稱某某公司上市,會誕生多少個百萬富翁,其實這都是容易縮水的紙麵財富。

美國證監會規定,公司IPO後,風險投資機構、公司員工包括創始人的股票鎖定期為180天,也就是說,6個月後才能套現股票。

在這半年的時間裏,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有充分的時間熟悉並研究公司,從而決定是賣出、買入還是持有股票,質地差的公司的股價往往一路深跌到原始股價之下,套牢夢想一夜暴富的員工、創始人以及風險投資機構。

質地優良的公司能逃過這一劫數嗎?未必,因為資本市場知道公司上市6個月後,持有股票的員工會賣出股票,所以往往先動手賣出,結果股價也會大跌。facebook上市當天股價達到41.5美元/股,4個月後股價最低跌到17.55美元/股,隨著公司價值逐漸凸顯,股價花了一年半才重新爬回上市當天價位。

中國著名的半導體公司展訊通信(SPRD,已被紫光收購)2007年6月29日上市,上市當月最高價17美元/股,6個月後公司員工持有的股票解禁時,股價最低跌到了0.63美元/股,處於退市邊緣,如果此時賣掉,員工會虧到現底褲。

此後花了一年時間,展訊的股價才回到上市當天價格之上。

自1959年以來,加州誕生了100萬個百萬富翁,這個數字還包括了矽穀之外的房地產、金融行業,真正由矽穀製造的估計在80萬個左右。

而且,這些百萬富翁主要集中在英特爾、微軟、蘋果、甲骨文、思科、穀歌、facebook等數十家巨頭,這些巨頭又橫跨了60年時間,橫跨芯片、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四個時代,每個時代15年左右。

優秀的公司就像撒在時間大餅上的幾粒芝麻,要命中它談何容易!

在矽穀,靠創業發財的人被稱為中了“矽穀六合彩”,雖是戲謔,卻也說明其幾率低得驚人的事實。

矽穀民工

在矽穀的絕大多數人拿的其實是一份薪水。

今年上半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收到的矽穀科技公司員工年薪報告顯示,穀歌員工2018年的中位數年薪大約為24.7萬美元,位列第一,Facebook員工的中位數年薪則大約為23萬美元,排名第二。

但這些令人炫目的薪酬惠及的對象僅包括正式員工,大量的合同工被排除在外。合同工數量有多少呢?僅穀歌的合同工就高達12萬人,遠超過正式工的10萬人。

在矽穀,合同工相當於二等公民。

就穀歌來說,它的合同工必須比正式工早兩小時到公司打卡,不能參加穀歌每周一次的全體會議,工作時佩戴紅色胸牌,與佩戴白色胸牌的正式員工區別醒目。

合同工的薪酬也是妥妥的二等公民待遇,用戶體驗研究員和高級軟件工程師屬於技術類崗位,時薪分別為71美元和120美元,看起來可以,其實處於行業薪資水平的低端,更是無法和高出行業薪資水平的科技巨頭的正式工相比。

穀歌、Facebook等巨頭聘用大量合同工的動機很簡單——降低成本。公司不用為合同工繳納醫療保險(正式工會有全家醫療保險)、401K養老基金、傷殘保險等,節省了人力成本支出。

一般矽穀科技公司為降低成本雇傭合同工情有可原,但穀歌這樣的巨頭並不差錢,還在乎合同工省下的那點蔥花錢?

答案是資本市場在乎。科技公司大量雇傭合同工,等於減少了正式工的數量,由於合同工數量不反映到財務報表中,因此表現為公司員工較少,人力支出較低,成本控製得力,更容易提升股價。

由於薪酬較低,合同工在矽穀普遍感到生存壓力巨大。

加州聖何塞的一間屋子每月的房租達到2400美元,而Facebook合同工最低時薪15美元,如果不是技術類崗位合同工,僅房租就需要花掉每個月160小時的工資,相當於有20天在為房東打工。

即使高級軟件工程師合同工,支付一間房子的月租,也需要花掉20小時工資,相當於每月有2.5天為房東打工。

合同工租房不易,正式工則麵臨買房難。

在矽穀,一套一室一廳的較新公寓一般售價在40-50萬美元不等,灣區房價最高的城市當屬帕羅奧圖和山景城,這裏獨棟房屋售價大都在200萬美元以上。注意,這是5年前的房價,現在差不多漲了30%左右。

矽穀大科技公司正式員工的起步年薪約在8萬美元左右,工作兩三年後,(包括獎金與分紅)年薪通常會達到20萬美元左右。

去掉各種稅和日常開支,20萬美元年薪能省下大約10萬美元,在灣區買獨棟房屋需要至少20年,壓力一點也不輕。

滴血的生存規則

有人曾豔羨地說:在矽穀,沒有996。

然而,真相可能更殘酷。

盡管加州的法律比其它州更傾向於保護雇員的權益,然而,矽穀科技公司員工的工作時間卻是全美最高的。在小公司,員工每周工作80到100小時是非常普遍的事,在Facebook這樣的大公司裏,周末加班也是常事。這個工作強度其實已經超出了國內996的每周70小時。

美國的法律不要求正式員工加班,公司也從未在製度上鼓勵加班,但為什麽大家還要主動加班?

原因主要有兩個:公司內部競爭壓力和企業文化塑造。

大衛.比澤爾曾是穀歌公司的一個獵頭,7年來他為穀歌在歐洲招募了大量員工。大衛介紹,每個月穀歌會招募幾十名員工,但要成為正式員工並不容易,每年穀歌最多招募大約7000人,收到的簡曆卻有250萬份,選拔的過程很殘酷,“你必須經曆(至少)8輪麵試,有時會更多……曾有人經曆了21輪麵試,最後並沒有被錄取。”

和這些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人一起工作,你必須表現優秀,因為一旦掉隊,就意味著被淘汰。

同時,矽穀的科技巨頭們在企業文化設計上也傾向於將員工變成工作狂。穀歌精神在外人看來有著開放、創新、自在的光鮮一麵,包括免費高檔餐飲、免費健身休閑等高福利。

但在穀歌前雇員眼裏,這一切卻意味著“壓力、疲勞和生產力”:減少和工作無關的時間消耗,把精力盡可能投入到工作中,變成工作狂,為公司高效率產出價值。

科技巨頭的這些福利被稱為綁住員工的“金手銬”,其中最著名而且奇葩的“金手銬”,就是蘋果和臉書推出的為女性管理人員推出的“冷凍卵子”福利,這項福利可以讓有能力的女性員工在職業生涯的黃金時期,不用為生兒育女消耗精力,從而集中精力到工作。

如果你不能為公司燃燒自己,結果是被解雇——人力資源部門會直接告訴你“和企業文化不相容,不適合這兒”。

由於受不了工作的巨大壓力,每年都有大量人員從矽穀科技公司離職。

喬.坎內拉曾在穀歌工作9年,進入穀歌第一天起,他的生活開始一點點穀歌化:吃穀歌的飯,穿穀歌的衣服,個人生活和工作幾乎沒有界限,完全融為一體,進辦公室就像回家一樣,“我可能會在淩晨兩三點寫著郵件,很多大公司員工都是這樣(加班),但在穀歌,這種文化更加強烈。”

能在大公司拿到offer並賣命的,已屬幸運兒,大量湧進矽穀的人連給大公司打工的機會都搶不到。

矽穀的職場潛規則是,對超過半年未找到工作的人,沒有公司願意雇傭,理由簡單殘酷:這麽長時間未找到工作的人,要麽技術能力確實一般,要麽技術已經荒廢。

這就意味著,如果你在矽穀失業半年,意味著已經出局,隻能低頭離開。

結果就是,矽穀的失業壓力遠高於美國其它地區,在2000年網絡泡沫破裂後,矽穀中心的聖塔克拉拉縣的失業率高達7%,比全美平均水平高出40%。

為此,很多進不了大公司的人,又怕荒廢技術,寧肯不要工資也願意工作,隻要給股票就行。股票在將來可能大賺一筆(公司創業成功),也可能是廢紙一張(公司倒閉)。

即使沒有工資的工作,競爭也很激烈,往往上百人競爭幾個崗位,投遞簡曆的人中不乏超出招聘要求的高技術水平工程師。

在麥金利山一般的生存壓力下,矽穀工程師們進化出一種獨特的策略:一般在一家公司工作一年,獲得股票期權後,立即跳槽到下一家公司,一年後獲得股票期權再跳槽,依次類推。通過大麵積播撒,期望將來有一家股票能讓自己中“矽穀六合彩”,最終收回全部成本。

矽穀為何“嗜血”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恨情仇,矽穀的“嗜血”源於科技行業的慘烈競爭。

在矽穀,我們可以看到成排的基業長青的明星企業,芯片界的英特爾,電腦界的惠普,以及軟件和互聯網的代表微軟、穀歌、Facebook。

但這些巨人的腳下,是成片的對手屍體。

英特爾是矽穀元老級的高科技公司,其產品跨越了半導體存儲(主要產品為DRAM)和CPU兩個時代,在它剛剛進入半導體存儲業務時,矽穀有上百家設計、生產DRAM的企業,現僅剩美光科技一家。

英特爾進入桌麵CPU領域時,市場上的玩家最初有德州儀器、摩托羅拉、齊洛格、Cyrix、IBM和AMD等,現在也僅剩英特爾和AMD。

統計表明,矽穀每出現數千家創業公司,才會從中誕生一家巨頭企業。

即使已經占據市場優勢地位的巨頭公司,也需要時刻瞪大眼睛,如果一招不慎,同樣可能敗北。雅虎在門戶網站時代是絕對的王者,市值最高達1280億美元,卻因在搜索引擎上押注失策,被穀歌反超擊敗,市值最低跌到40億美元左右,如今跌入三流公司行列。

行業競爭激烈逼迫矽穀的公司更願意為最有才華的工程師開出天價,安迪.魯賓的團隊僅有幾十人,安卓項目也不完善,但穀歌卻願意開出5千萬美元收購整個團隊和項目。

Facebook同樣不含糊,開發Instagram的團隊僅有13人,紮克伯格卻毫不猶豫砸下10 億美元收購產品和整個團隊。

相比之下,絕大多數普通員工僅能獲得一份性價比較差的薪水:行業平均薪水比全美其他地區高20%,但(算上超長的工作時間)按每小時薪酬計算的話,矽穀又是全美薪水最低的地方,和明星員工數百萬乃至上千萬美元的年收入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重金吸引聰明的人才,再進行無情的競爭,矽穀企業的這種經營模式,無疑加重了矽穀留給外界的競爭殘酷的印象。

總之,在矽穀,市場將資源優先配置給最有效率的公司,公司又將收入重點傾斜給一流員工。矽穀這種圍著效率打轉,唯競爭力馬首是瞻的運行規則,最終留給外界“嗜血”的印象。

但反過來說,矽穀的“嗜血”卻也使它成為全球資金、人才聚集的高地和創新前沿。

從1957年開始,矽穀就一直處於全球科技浪潮之巔,相繼引領晶體管、半導體存儲芯片、CPU、PC、互聯網等時代,無數次逃脫4年一周期的半導體行業興衰律,擊退了80年代日本人的進攻,其長盛不衰的秘密,就在於超高的企業淘汰率和人才流動。

可以說,大多數個體的艱難掙紮,最終換來了矽穀長久的繁榮昌盛。

華客網:一夜暴富幾率堪比中六合彩 失業半年即出局 這才是矽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