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25歲華裔女孩發布“求救信”:控訴父母常…

最近,澳大利亞一位25歲的華人女孩Karen,在Facebook上發出了一封求救信,在信中她控訴了父母的控製欲以及對自己的影響:

我人生的大部分時間,父母都過於霸道及過度保護。當我還是孩子時,從不被允許去朋友家玩
我是澳大利亞華人,我覺得因為父母是移民,這樣的家庭的背景讓他們在養育孩子上非常嚴格,尤其是對女孩子。
我很愛他們,但是這樣的成長過程影響了我成為怎樣一個人。我非常害羞、性格內向,並且無法保持長久的友誼。
我的整個青春期都是在孤獨中度過我真的很想有朋友!
這封信一經發出,引發本地網友們的熱烈討論,關於移民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孩子成長融入當地文化等問題成為了最為關注的重點。

01 你什麽時候才會不像 警察一樣管著我?
Karen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因為找不到朋友,去社交媒體發帖吐槽,而短短時間裏,她就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回複。
為了避開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去年Karen從父母家搬了出來。
但從小習慣了在父母的嗬護下長大的她,卻發現自己仿若失去了獨立的能力:25歲,我才感覺自己好像破殼來到這個世界,我希望有所改變,但我卻完全不知道該如何開始

讓Karen無奈的是,就在自己努力想要嚐試獨立時,父母卻要求她繼續遵守9點必須回家的宵禁。
晚上9點之前必須回家,不然我就叫警察了!這是每次母親在家門口會對Karen說的話。
快到9點時,Karen總會收到媽媽發來的一條又一條催促短信。
最嚴重的一次,因為和工作的同事一起舉行派對,母親真的給警察打了電話。警察的回答是:你的女兒已經21歲了,我們不能把她怎麽樣。
Karen經常會想起13歲時,父母依然會檢查自己的電子郵箱,刪了幾百封郵件,並且留意每一個和自己在網上交談的人
15歲時過馬路,媽媽必須要她牽著自己的手 終於在某一天,Karen忍受不了地問母親:你什麽時候才會不像警察一樣管著我?
當時母親的回答是:等你過了40歲,我還是會管!
對於從小在澳洲學校中接受教育的Karen來說,父母對於自己的管教幾乎是不可理喻的,但她不得不接受和麵對。
就在她在網絡上發帖講述自己的故事後,有著相同經曆的華人也會給她回信:我的父母也很嚴格,所以我會特別反叛。我曾離開家去體驗了一切覺得錯過的東西:喝酒、一夜情

Karen與父母的隔閡依然還在,這份信似乎也沒有幫助她更多,她對無法與父母溝通感到絕望,無法找到朋友述說感到孤獨,Karen自己也並不知道未來會怎麽樣。
02 在國外長大, 你會很怕成為少數派
事實上,像Karen的經曆不隻是個例,父母與孩子越來越無法溝通,衝突不斷是許多海外華人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此外找不到歸屬感也是不少華人二代們麵臨的問題。
Karen發帖的Facebook小組名叫Subtle Asian
Traits,這裏有150多萬成員,主要都是美國、澳大利亞、歐洲及亞洲各國的華人移民後代,而創立者是9位澳大利亞的華人高中生。
Subtle Asian Traits臉書小組
在這個小組裏,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是:在海外的移民後代對自我身份的困擾,以及如何在西方、中國兩種文化背景中尋求平衡。
譬如感覺自己不太像純正的中國人,也不太像西方國家的人。
身份認同是小組裏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 此外,中國父母也是小組裏華人孩子們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
許多華人小孩覺得,因為父母的謹慎、嚴格以及霸道,生長在西方國家卻流著中國人血液的他們,難免也會覺得要說雙語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同時很討厭中國父母布置的家庭作業;以及多多少少總會試圖反抗父母給自己製訂的規則和傳統
網友發帖:皮克斯動畫《包寶寶》是許多華人家庭的真實寫照 對於這些問題,Subtle Asian
Traits小組的創始人之一,出生並在澳大利亞墨爾本長大的Anne Gu都深有同感。
最初,小組隻是她和華人朋友們分享各種亞洲文化和有趣帖子的地方,但如今卻變成了讓上百萬華人孩子們尋找到歸屬感的地方。

網友發帖:當你去亞裔家庭參加派對,他們總會拿出酒店的一次性拖鞋給客人穿。
我覺得自己更像澳大利亞人,但我每天的生活裏卻又有中國人的影子,Anne說。 就是這些日常生活中的影子,成為Subtle Asian
Traits小組裏,讓大家津津樂道的東西。
網友發帖:你永遠不知道準確的時間,因為大部分華人家庭家裏的鍾表都調快了5-10分鍾
我愛吃肉包子,但我不敢把包子帶到教室,因為同學們會覺得臭,但在這裏大家可以放開了討論中國肉包子一位華人孩子這樣在Subtle
Asian Traits小組裏寫到。
對於這些華人移民二代,類似的中國元素和文化印記,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並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可,但在網絡這片小小天地裏,讓大家惺惺相惜。

網友發帖:當亞裔家庭父母知道孩子今晚要出去,總會問許多問題 在國外長大,你很擔心大家不理解你,你很怕自己變成少數派。 一位名叫Sara
Lin的華人孩子說。那麽,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內心需求又該如何找到那份平衡呢? 03 女兒和我說因為她長著 一張中國臉所以不受歡迎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庭,遠離故土移居他鄉,在成人都麵臨巨大考驗時,移民二代們如何適應轉變?
Wen女士的孩子如今10歲,兩年前她為了移民帶著孩子來新西蘭讀書。
因為在國內就一直保持著說英語的習慣,到新西蘭後Wen女士說自己的女兒暫時還沒身份認同上的困惑,但女兒確實更喜歡和亞裔的孩子一起玩。
kiwi孩子們更喜歡比較劇烈的運動,但亞裔的孩子更喜歡安靜的活動,Wen女士說這是女兒大部分朋友都是華人的原因。 Wen女士的朋友,4年前移民新西蘭的華人媽媽Sally Wang卻表現出了對女兒的擔憂。
大女兒和我說,因為她長著一張中國臉,所以她才不受歡迎,Sally
Wang說雖然大女兒本身性格比較內向,但女兒無意中提到對於自己身份的不接受,還是讓她有些難堪。 在新西蘭長大的華人女孩兒Esther
Zhuang,不久前也在網上分享了一篇帖子,專門講述她作為移民二代的身份焦慮。
讓我有安全感的時候,是當我和其他中國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不會因我躲開足球以及沒有芭比娃娃而對我評頭論足。
我想讓每個人都知道我的名字,並且不會把我和班上其他亞洲女孩子混淆。 我不想當華人,也不要亞裔朋友
我感到憤怒,我知道無論我如何地Kiwi,我都會被歸類為亞裔。我開始不再視白人文化為正常的生活,並努力地去和亞裔更多地交流。
Esther
Zhuang和爺爺在一起
從Esther的帖子裏,我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一個在新西蘭本地出生、長大的華人孩子,對於自己身份認同一路走來的跌跌撞撞:有過迷惑,有過抗拒和不接受,再到最後的與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身份
04 為了孩子 華人移民父母需要努力做得更多
Esther的經曆和體驗是萬千海外移民二代的縮影,如果說身份的焦慮不可避免,那可以用哪些方法尋求突破呢?
2000年,Tim的父母移民到了新西蘭,為了給孩子提供好的生活,Tim的父母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工作中。 Tim和媽媽Sharon
然而Tim的媽媽Sharon卻一直堅信:移民海外的華人家庭,父母需要比在國內付出更多。 如何克服身份焦慮?
在新西蘭出生和長大,如今已經14歲的Tim對於自己的身份,卻有著十分理性的認識:如果說國籍,那我是新西蘭人。但如果是種族,那我肯定是中國人!
曾經Tim也遇到過kiwi同學對於自己語言上的暴力和歧視。對此,父母總會在旁邊及時提醒:不要去過度在意就好,更不要在意少數人對於自己的偏見。
作為移民國家,新西蘭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倡導多元文化,倡導種族的包容性。在新西蘭出生,接受西方教育長大的Tim對此也深有體會。
無論是和華人的同齡人交流,還是kiwi本地的孩子交流,Tim的第一語言都是英語。因為從小就接受西式教育,Tim也並不會感到文化上的隔閡和障礙。
不過,Tim的好朋友還是以亞裔更多,談到是什麽原因,Tim笑著說:這大概是所有物種的天性吧,和自己相似的人,你會更親近。而差不多的文化背景,交流也會更流暢
家庭教育文化如何平衡?
Tim中文說得很好,他甚至可以用毛筆寫中國書法,學好中文一直以來是母親Sharon對於他的硬性要求。
中西文化及教育如何平衡?這是許多華人移民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而Tim一家的解決之道是:用開放的態度來學習中西文化。
從Tim還是很小的時候開始,Tim的媽媽Sharon就會堅持給他讀中文書,而在選擇上,則是兒子會感興趣的中國神話等等。
另一方麵,對於兒子的西式教育,Sharon也一直持開放的態度。譬如當兒子已經開始用英文讀莎士比亞等文學、曆史著作時,Sharon的態度就是謙遜地向兒子請教:我英文沒你好,你要帶著父母一起了解、進步。
Sharon表示,華人父母們更應該保持繼續學習的態度,不要封閉自己,更不需要覺得自己是這個國家的外來者,隻有這樣,父母們才能跟上孩子們的步伐,才有可以聊得來的話題,親子關係也會更融洽。
如何緩解親子衝突?
你為什麽總要我練鋼琴?你為什麽總要我學中文?麵對父母對於自己的期望,Tim表示自己也會質疑父母。
作為母親,在Sharon看來,海外移民家庭父母和孩子之間存在衝突是不可避免的。望子成龍是大部分華人家庭對於孩子的期許,可麵對從小接受西方教育理念長大的孩子,Sharon維係良好親子關係的秘訣是:保持良好的溝通,不逼孩子,而是在孩子背後做很好的支持者,與孩子一起來做重要的選擇和決定!
在溝通上,Sharon會堅持每天在飯桌上和兒子交流一天的經曆和心得。
此外,Sharon表示,相比起采用傳統中式教育父母高高在上的模式,她更願意放低自己姿態,她很少會強迫兒子,也幾乎不會對他說:我這樣做都是為你好!
/// 移民後的家庭衝突和矛盾 你也有同感嗎?

華客網:25歲華裔女孩發布“求救信”:控訴父母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