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為什麽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

當冷戰結束、蘇東陣營土崩瓦解之後,作為其對立軍事聯盟的北約卻持續擴張。這一戰略究竟是對維護和平做出了貢獻,還是對和平構成了威脅,至今仍然爭論不休——而這也成為促使俄羅斯對烏克蘭采取軍事行動的主要因素之一。

a43ec53c0810a6857a9d6f0cd0ee759c

從1990年起,北約不斷向東擴張

(德國之聲中文網)作為在1949年成立,當時主要是為了與歐洲的“蘇聯帝國”相抗衡而建立的跨大西洋軍事聯盟,北約(NATO)從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所引發的討論就在不斷發生變化。

當時有很多外交政策專家都建議,作為冷戰贏家的西方領導人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安全框架體係,以重新定義和俄羅斯之間的關係。

倫敦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外交學教授普萊施(Dan
Plesch)認為在1990到1991年期間,西方手裏“掌握了所有的牌”。他對德國之聲表示:“蘇聯以(相對)和平的方式終結了自己的帝國,這幾乎是史無前例的,但他們卻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的嘉許。”

普萊施認為,蘇聯的解體導致美國和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官員之間進行了一係列的高層會議和談判,但是“我們卻從未認真努力讓俄羅斯人加入”。

沒有了釘子,要錘子何用?

根據一份保存在喬治·華盛頓大學國家安全檔案館的已經解密的文件,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政治和經濟極度不穩定的情況下,對抗西方聯盟成為在該國動蕩不安的政治光譜中少數可以起到團結作用的議題之一。

“我們認為北約東擴是一個錯誤,而且是嚴重錯誤”,蘇聯解體後的首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曾在1997年這樣說過。當時他剛剛和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赫爾辛基簽署了一份控製軍備的聯合聲明。

從文件檔案來看,可以發現當時美國的談判代表的確曾向俄方做出過某些承諾,以及在西方內部也存在某種反對北約向東歐擴張的政策討論。

“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向這些(東歐)國家提供北約正式成員國地位和安全保障,並不是最符合北約或美國利益的選擇”,這是1990年的一份美國國務院備忘錄中的表述。當時華沙條約瓦解,那些東歐國家仍在努力擺脫蘇聯的控製。“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希望組織一個將蘇聯國界線作為對峙前線的反蘇聯聯盟。這樣的一個聯盟給蘇聯方麵造成非常負麵的印象”,那份1990年的備忘錄說。

d38d7d06dc558556d6b109eb2b877517

圖示:北約曆次東擴示意圖

後蘇聯時代的安全政策轉向

上述這些討論沒有成為官方政策,這些所謂的承諾也沒有一項最終被寫入與俄羅斯之間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文書中。此外,這些討論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因為在1989年,柏林牆剛剛倒塌。

尤其是波羅的海沿岸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它們從1940年代到1991年都是蘇聯成員,此時則產生了巨大的政治自決意願,並且希望地區安全格局能夠重新洗牌。

這三個國家提到了聯合國宣言中關於不允許幹涉他國內政的部分,其中包括“對內和對外的政治獨立”。

北約對俄羅斯的“開門政策”

在蘇聯解體之後,東歐軍事聯盟華約也在1991年隨之瓦解。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發起了和平夥伴關係計劃,1994年俄羅斯加入。不過,關於這是否會成為加入北約的替代方案,抑或是為其加入北約鋪平道路,當時存在爭議。

1997年,北約和俄羅斯簽訂了有關雙邊關係、合作和安全議題的“基本協議文件”(Founding
Act)。2002年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成立。這兩項舉措都是旨在促進合作。莫斯科方麵得以進駐北約位於布魯塞爾的總部,設立常駐代表。不過自從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裏米亞之後,這一雙邊交流渠道大幅度受限。

長期以來,北約在吸納成員國方麵始終堅持“開放政策”,支持各國有權自己選擇同盟。從西方的視角來看,隻有當蘇聯在東歐維持駐軍的情況下,讓北約維持在冷戰邊界內才是有效的。

在1990年有關兩德統一的“2+4談判”中,當時的東德、西德,以及二戰四大戰勝國(美英法蘇)達成了一致,北約部隊不會派駐到前民主德國的領土上。直到今天,在前東德地區仍然隻有德國聯邦國防軍在這裏駐紮。

俄羅斯對於北約東擴計劃的敏感性是舉世皆知的。美國外交官柯林斯(James Collins
)曾在一份1993年的國務院電報文件中寫道:“無論處理得多麽微妙,隻要北約采取一項意圖向中東歐擴張但又同時不對俄羅斯敞開大門的政策,莫斯科就會一概將其視為是直接針對俄羅斯。”

3280db5a3f136cf0166b3c02599e2de1

2004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歡迎七個東歐國家加入北約:拉脫維亞、斯洛文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愛沙尼亞

然而從1990年至今,北約已經進行了五輪東擴,不少前華約國家以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都成為了北約成員。

2010年北約出台的戰略文件指出,“北約不會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呼籲雙方建立“真正的戰略夥伴關係”。這份文件是在俄羅斯軍事幹預格魯吉亞之後兩年推出的,但是那時候還沒有發生吞並克裏米亞的事件。該文件建立在不少後冷戰時代的政策架構之上,而看起來普京如今是打算將其拋棄了。

2008年北約釋放出可能允許格魯吉亞加入的信號,2014年又深化了和烏克蘭之間的合作。與此同時,許多在冷戰時期建立起來的防止發生誤判的保障渠道——比如軍備控製驗證係統以及雙方溝通熱線——都已經消失殆盡。

對克裏姆林宮意圖的誤判

1999年,在科索沃戰爭期間,北約對塞爾維亞進行了空襲。當時的塞爾維亞是俄羅斯盟友。之後不久,普京當選總統。

他始終將那次轟炸行動稱作是北約侵略性的證據——即使在當前的危機形勢下也不例外。

“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那將對俄羅斯安全構成直接的威脅”,普京在周一(2月21日)的電視講話中說,他將烏克蘭稱作是北約對俄羅斯實施打擊的“跳板”。

北約駁回了普京有關包圍戰略的說法,原因是俄羅斯幅員遼闊,從亞洲一直延伸至太平洋。不過,俄羅斯大多數人口聚居在該國位於歐洲的一側。

前美國駐德國大使賓得納格爾(JD
Bindenagel)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表示,北約的失誤並不在於東擴的行動本身,而是在於沒有將俄羅斯認為自己遭到背叛的觀點加以重視。

他說:“我們從來沒有關注過這一點;我們認為這是一種荒謬的說法。所以我們會說,‘不,那沒有發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