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麽中國“懷念胡錦濤”的聲音越來越多?(圖)

  • 未分類

中國人對於胡錦濤的懷念,是對“不折騰”年代的懷念,這既是情緒的放大,其中折射的民意也值得中共關注。(AP)

中共建政七十周年的國慶大閱兵已經過去一個月,但是在中國民眾自發評選的“感動時刻”中,不少人的選擇是看見中共前總書記胡錦濤滿頭白發現身一刻。同時在過去一個月,中國互聯網上出現了一股“懷念胡錦濤”的風潮熱浪,頌揚胡錦濤主政期間低調務實、韜光養晦:2002年至2012年是中國發展最快10年,胡錦濤主政時期,取消農業稅、免除義務教育學雜費、實施全民醫保、抗擊SARS、舉辦奧運等。或許人們看到蒼蒼白發的胡錦濤心生惻隱,感慨他執政十年的不易,但確能讓中國飛快發展。相較於轟轟烈烈的這個時代,人們也從“懷念胡錦濤”的聲音中,反饋出另一種心態。


懷念“黃金十年”

在這次的中國國慶閱兵上,代表“毛鄧江胡習”五代中國領導人時代的方陣在閱兵儀式上出現,並且現場大屏幕上伴有每代領導人當政時期的畫麵,這種畫麵與當天在天安門城樓上已經滿頭白發的胡錦濤形成了對比,讓很多民眾直接產生了“物是人非”的懷念感與穿越感。

10月4日,中國網絡上開始流傳一篇《2002~2012:中國發展的黃金十年》,列舉了不少數據以頌揚胡主政時期的政績。例如2002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隻有1.47萬億美元,大概是當時美國的13%;2012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達到8.56萬億美元,已經是當時美國的53%。外貿方麵,在2002到2012這十年裏,中國的進口總額從2,952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18,178億美元,出口總額從3,256億美元增長至20,489億美元。外匯儲備在這一期間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從2002年的2,864億美元增長至2012年的33,116億美元,又是數量級式的增長。2002年到2012年,中國經曆了曆史上最快速度的城市化,城市化率從39.09%增長至52.57%,中國城鎮人口在曆史上首次超過了農村人口。文章還稱,在胡主政期間不僅中美關係進入最和諧的十年,還是港澳台與大陸最有凝聚力的時期。

伴隨著這篇文章的流傳,大陸社交媒體新浪微博上,有許多微博公號開始發布一些胡錦濤在位時期考察、講話的視頻。而這些視頻的內容傳遞的信息是——“胡錦濤是一個親民的中共領導者”。

從不折騰到“前任最好”

為什麽這股情緒會在輿論場彌漫?關注到這個現象的觀察人士給了一致的意見——胡錦濤“不折騰”的十年是中國發展的黃金十年,這讓正在經曆發展轉型、飽受經濟下行壓力的中國民眾感到懷念。這是第一個原因。

“不折騰”的說法源自2008年的改革開放30周年大會,當時剛剛經曆過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奧運會“大悲大喜”的中國正在邁入一個“變化”的時代,胡錦濤當時連續用了三個“不”來描述他的執政綱領:“隻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一定能夠勝利實現這一宏偉藍圖和奮鬥目標。”

這種“不折騰”的精神和當下中國社會輿論管製的相對嚴苛,政治與官僚領域的整風,以及全麵戰略調整中所強調的“鬥爭”形成了明確對比。尤其是經濟結構轉型和中美貿易戰帶來的經濟增速下滑,讓這種“對比”的情緒又蔓延到了普通百姓中。情緒在政治傳播中很重要,所以,“懷念胡錦濤”背後實際是一部分中國民眾懷念“不折騰”。

其次,互聯網是將“懷念胡錦濤”所代表的一個時代感情放大的工具。在現代傳播中,互聯網的工具作用被前所未有的重視,因為互聯網將民眾發表態度的門檻降低,並可以輕鬆地讓“誌同道合者”聚集。鑒於中國近十億的網民數量,即使隻是千分之一,也是百萬人的量級。所以有些感情或情緒存在於互聯網中,再正常不過又表達了一定民意。

當然,對於微博等平台而言,這些讚美胡錦濤的視頻,監管機構既不能刪除,但是又不能讓其廣泛傳播,擴散。所以網民瀏覽這些社交平台,可以發現“懷念胡錦濤”的視頻下有幾千條評論,但是打開或者是“禁止評論”,或者是評論為0,這些由微博使用者、平台刻意進行的“控製評論”的做法,也是擔心有人“借古喻今”的無奈之舉。

另外,就是“前任最好”的心態。任何一個社會發展階段,成績與問題都是並生的。胡錦濤執政時期有沒有問題?腐敗叢生,九龍治水,貧富差距拉大,如果回到那個時候,民眾的不滿情緒與今天相比應該不遑多讓。但是那個時代過去,曾經的不滿、抱怨情緒也會被“忘記”,留下的就是“懷念”或者“批判”。當中國人走過這個時代,邁入下一個十年的時候,今天的反腐敗、環境改善,還有那些值得懷念的“鬥爭”等,相信也會被人們所記住。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

“懷念胡錦濤”並非個例,近幾年中國輿論場還有一種“膜蛤”聲音,就是對於胡錦濤的前任江澤民執政時代的誇獎。

“膜”字取“膜拜”之意,而“蛤”則源於江澤民常佩戴一副蛤蟆鏡及網民認為江澤民貌似蛤蟆的觀點。“膜蛤”曾經是一種帶著嘲諷的聲音,但是這兩年該輿論正在從負麵演變為正麵,成為一種對於江澤民的誇獎。無論“懷念胡錦濤”,還是“膜蛤”,絕大多數人不僅是“懷念”,還隱藏著一種“借古諷今”的論調。因為2012年後中共在輿論管製上的強化,意識形態領域強調鬥爭以及經濟增速的下滑,使得輿論場失去了討論批評本屆領導施政的空間,國慶遊行中官方分別推出了鄧、江以及胡溫時代的方陣,讓某些人有了借古喻今的機會。

針對這種“借古喻今”,需要問一句,在今天中國所處發展階段和世界變局的局勢下,江或者胡如果在任,會做的更好嗎?

答案是未必。一方麵,無論是江澤民還是胡錦濤,其性格和所處時期都決定了他們對於當時吏治上腐敗的無能為力。他們都在其任期內很好地完成了曆史交給他們的使命——繼續改革,但是他們也無法超越自身的曆史局限性。另一方麵,社會發展階段有其軌跡,任何一項改革,一次變局,因為觀察者的立場不同,都有不同的解讀。例如改革之初的雙軌製、價格闖關,朱鎔基所推動的國企改革,以經濟發展為中心所衍生的多重問題等。在中共看來,發展的問題要靠發展解決。

 

 

    於今人而言,談起鄧江胡時代中國發展如同在談論一個盛大的節日,似乎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於親身參與那個時代的人而言,改革是篳路藍縷,玉汝於成。改革是滲透著血跡和失敗的經曆,萬中求一方得成功的艱辛。因為曾經有咒罵,所以今天有懷念。未來中國社會發展依然會遵循類似軌跡。

    同樣,今天這屆中共領導層的執政固然存在不同的聲音乃至質疑,但是他們的確清晰中國的發展模式,曆史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經濟結構轉型,粗放的高速增長難以持續,這些都不以誰執政為轉移。習近平所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即此含義。

    穿過曆史的大門,中共建政七十年,毛鄧江胡習是一脈傳承的,習近平曾說,不能用前後兩個三十年相互否定,於某些輿論而言,也沒必要用江胡否定現在,或用現在否定江胡。當然,在很多中國的知識分子看來,他們更希望當局能夠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傾聽不同的聲音,因為他們認為自己也是民族複興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

     

     

    華客網:為什麽中國“懷念胡錦濤”的聲音越來越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