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居京港作家陳冠中 解讀中國人看香港的幾大誤區

陳冠中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陳冠中出生於上海,在香港長大。生活在北京的時間超過20年,台北6年,是著名作家、評論家及電影監製。曾擔任出版人和總編輯,以及香港著名生活潮流雜誌《號外》的聯合創辦人。代表作包括《建豐二年》、《盛世》和《裸命》等。

香港自從6月發生反《逃犯條例》抗議運動以來,中國大陸的輿論中出現了幾種常見的看香港的觀點。陳冠中本月初在香港浸會大學做了題為談不完的香港講座,試圖逐條澄清,剖析矛盾焦點。

經授權,BBC中文整理了演講內容以饗讀者,下文中的我都是陳冠中。

香港街景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香港不夠中國化,很西化嗎?

有一次,一個來香港很多年的大陸朋友跟我說,香港比中國更加中國。他說,香港保留了很多中華文明的東西,尤其是現代前的一些痕跡。比如很多古代的字,警察叫差人,警察局叫衙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中國大陸新文化運動時,香港沒有受到五四運動的衝擊。當時香港大學已經開設中文係,香港的港督金文泰推崇中國國粹文化,他想用中國的固有文化抵抗中國新文化。中國新文化是通過歐洲、日本進來的新文化,都變成中國式的新文化。他要做殖民地的特首,提倡古中國文化,來抵抗這種新文化。

1930年代,很多香港報紙上的色情小說、武俠小說都是文言文。到今天,香港的書麵語裏麵,文言成分都比大陸多。

到我們那一代,讀書讀的是英文學校,但必修課是中文課。老師都是有國學根底的人。而很多跟我同代的內地讀書人都沒有讀過。他們的課本裏沒有孔子、孟子、莊子、老子等諸子百家的文章。在香港,六、七十年代長大的人都知道這些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我們中小學聯考時,需要背很多唐詩宋詞,看很多文言文。香港不自覺的保留了古中國的東西。

中國曆史在香港回歸後董建華時代成了必修課。我們三、四十歲的人都讀過中國曆史。大家不熟悉的是中國49年後的曆史。但並不是說香港人不懂中國曆史,他們所知道的,是更久遠的曆史。

香港街景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香港人很親英國

1971年建立香港大學之後,沒有見到什麽人親英國。我是讀社會科學係的。讀法律係的可能有一些。但跟我同代的年輕人,如果要留學,美國、加拿大可能是首選。反而很多內地朋友對英國有特別浪漫的想象,覺得英國還是牛津、劍橋那樣子。

我這一代人最喜歡香港,其次就是美國流行文化。60年代是美國流行文化影響全世界的時候。

有兩件事情影響了我們那一代人對英國的看法。1964年甲殼蟲樂隊離開英國,第一次全球演唱,香港是第一站。所有年輕人都瘋了要學。那一年是分水嶺。1971年,青春期結束,香港股市大漲,從100點到1700點。1973年又掉下來,有人為了這個要跳樓。於是我們完成了經濟教育。

我是嬰兒潮一代,香港1949年後土生土長的一代。同時深圳河以北是文革時期。大部分香港人見到很多屍體飄下來,非常反感。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他們的態度怎麽形成,是可以理解的。大部分人對中國沒有興趣,也難怪。但你說香港人親英國,也不是。

香港是文化沙漠

1920年代,魯迅來香港青年會演講。有人說覺得香港人生活在文化沙漠裏麵,就問魯迅有什麽建議。魯迅那時候寫文章說,香港總是唱老調子,提倡國學,抗拒新文化。他就回答,我不覺得香港是文化沙漠,就算是,也會變的。沒想到這句話本身就留下來了。

有些標簽進入腦子後,就無法去掉。一代一代,說香港是文化沙漠。但他們不知道,香港有各種各樣的小圈子,隻是沒有形成社會的整體氛圍。

有一次朋友帶我去樓上的小店買唱片,他說我一生想買的唱片在這裏都找到了,從此我對香港的印象就改觀了,認為香港不是文化沙漠。

香港街景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香港要靠中國生存

我剛到北京時,有少數人覺得,沒什麽理由給香港一國兩製,覺得不公平。但是聲音很微弱。大部分是對香港是有好感的。尤其是廣東人,他們從小看TVB,有很多港粉。有一個40多歲的朋友,以前專門根據TVB裏拍到的地方來旅遊。那時候,就算沒有特別愛香港,也沒有負麵的感覺。

97後,改革開放30年,香港有對改革開放有貢獻,很多製度都有香港人參與,比如金融、法律和會計。我自己知道很多電影、電視劇,都有很多香港人參與製作。

後來香港開放自由行,變化很大。香港出現對遊客不客氣的態度。我很不滿,說你們不要針對個別遊客,有些人是充滿熱情來香港的。

這幾年變化比較複雜。有人說,香港依靠中國生存。比如,供水、供蔬菜、自由行救了你們的經濟。這些本身沒有太大問題,但靠的詞有待斟酌。香港人會反駁,本地也在建立自己的水塘。對東江水的依賴令香港拆掉了很多水庫,但這是需要付錢的,是雙贏的商業項目。

有一位評論家說,隻要斷水,香港就沒救了。這個是將香港當成敵人的說法,將香港敵對起來。有人說,不怕,中國也要靠香港,比如金融方麵的貢獻。但為什麽要用靠這樣的思維。何況香港已經回歸,是中國的地方,是中國的光榮。兩邊都不是絕對的靠對方生存的。

陳冠中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Image caption陳冠中

學生提問:香港回歸時,鄧小平說,保持香港的製度50年不變,而且50年後也未必改變,因為到時中國會變得越來越好。當時普通香港人是怎樣想他這句話的?

陳:說說我的印象。80年代我最早寫文章說,97問題需要解決。當時我覺得,必須讓香港人有自己的聲音,殖民地政府和北京政府不能對一百萬香港人的意見置之不理。這個方案當時叫三角凳,不理香港的意見,自己去做決定。

1984年,一國兩製方案一出台,我就完全支持,自己都想不到可以用一國兩製來做這個事。尤其是鄧小平說,五十年後也可以不變,我們都願意相信這個是很有創意的想法。所以我自己是接受的,接受起草《基本法》,有了香港的小憲法之後可以按憲法做事。所以很多民主派人士,包括李柱銘、去世的司徒華,都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成員。

但很可惜碰上了1989六四天安門事件。《基本法》的起草這時已經到尾聲,六四事件出來之後通過了,隻做了一點點修正而已,加了一點有關國家安全的法例。但精神還是反映了當時北京和香港很多人的想法,就是以後會漸進到民主製度、普選等等,其他香港的製度完全保留下來。這個基本上是80年代的心態。

所以本來一國兩製是最好的方式。但不知為何,有些當權者想偏離,本來形容是間接統治,不是直接統治,一國兩製就是間接統治。一開始,很多香港人理想中的一國兩製是強調兩製的自主性,但是現在越來越強調一國的重要性。

可以這樣說,一國兩製是一種厚的體製,慢慢走向薄的體製。然後到《逃犯條例》修訂,就是要在薄的地方穿一兩個洞,所以香港就覺得特別不放心了。如果我們還有比較厚的一國兩製,比如回歸後的前十年,可能香港與中央的互信會大很多。但是過去十年發生很多事情,越來越沒信心,所以出現這麽大的反彈。所以,一國兩製本來是最好的安排,如果做到中庸之道的一國兩製,可能是對整個中國、對香港本身都是有利的。

香港連儂牆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學生提問:關於五大訴求中的雙普選。英國殖民香港時並沒有給予香港普選,但在趙紫陽向香港承諾過後,香港似乎對中國給予普選的要求更加強烈一些,您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什麽?

陳:這個也是內地經常提出的對香港的看法,有點太粗燥了。

香港議會代表單一民主的提法在1945年已經有了,而且是英國人提過的。但他們後來回到香港打敗日本人之後,就想香港走向代議民主。但是冷戰開始了,計劃就放棄了。放棄之後,香港一直有知識分子談論民主。

80年代,更多人為回歸議題而思考民主,其中一派就叫民主回歸派,主張回歸到中國懷抱,消除民主。另外,香港主流建製派反對回歸,希望英國統治下去,用治權換主權,甚至主張在香港以外買一塊地重建香港,全部人搬走。

主張回歸的一派除了原本的左派之外,還有香港民主派。這個跟一般想象不一樣。但香港民主派那個時候沒有這麽大的力量,香港學生比較積極,比如當時的報人金庸做了一個回歸後的政治方案,叫查查方案,也是漸進民主的做法。當時香港大學生不接受,出現火燒《明報》事件。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來了之後,立法會馬上就開放做普選。但恰恰效果相反,因為他跟中方吵架,中方希望97過渡後再推漸進民主,而彭定康加快了。彭定康加快改革是不是外國勢力的陰謀呢?是不是千古罪人害香港呢?香港民主派支持他,因為他把香港的議會變成民主的,所以最後民主派跟中方的互相信任破裂了。

回歸之後,的確有爭取民主,因為《基本法》說2007以後就可以實現普選民主。但是到2007之後經過人大釋法說,是開始談論民主而已,並不是正式做民主。到上一次831方案,又推了10年了,還沒實現。所以為什麽這些民主派很受迫,推了20年了,831方案還是有篩選的,跟他們想象中的民主不一樣。所以他們不接受。

但很多人說,說不定接受了會好一點。當時有很多不同的方案,當時的香港民主派等了這麽多年,《基本法》都說可以做的事,到20年後還沒做。所謂篩選,如果不是50%選舉委員會的人來篩選,而是有50人接受才能提名,或者提名方案隻有40%就可以提名的話,香港可能大部分民主派都會接受。香港錯過了機會了,中國錯過了機會,本來應該有更好的一個方案的,所以這是很可惜的事情。但是已經過去了,因為這個失敗,才有了雨傘運動。雨傘運動都沒解決,又導致出現今年夏天這樣的事。

香港抗議圖片版權GETTY
IMAGES

學生提問:關於言論自由,您是否覺得我們將來說話可能需要一些門檻?

陳:我是一個老媒體出身的人,報紙、網站我會看。我對自媒體、社交媒體沒有感覺如魚得水。我從來沒寫過博客微博,沒有公眾號,不發朋友圈。現在誰都可以發東西,我覺得基本是一件好事。雖然大家對社交媒體有這麽多批評,但沒有社交媒體這個世界就難以想象。

我們麵臨的最大事情,是即將到來的全麵管治,或者說絕對掌控的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在大陸科技的幫助之下,可能會快到來。這不是香港中國問題,是全世界問題,美國也在做,很多國家都在加強對所有人的監控。

這個世界來到時,社交媒體可能是唯一個人的武器。因為這個全麵管治通過大數據、人臉識別、信用製度等,下一步可能就在香港推了。那個時候,也許我們會慶幸還有wechat(微信)可以討論。

華客網:居京港作家陳冠中 解讀中國人看香港的幾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