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上海汽車廠陸續複工 知情人:停工待料風險仍高

上海汽車廠陸續複工 分析人士:停工待料風險仍高 https://t.co/MZGNrgUNPv

—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April 21, 2022

隨著北京傳出將4月20日定為上海解封日,全上海包括汽車等周邊產業都積極準備複工。其中,特斯拉位於上海的超級工廠於4月19日宣布複工複產;中國汽車龍頭的上海汽車集團(上汽)也於同日完成首台整車下線。對此,市場分析人士表示,上海諸多地區仍處於嚴密封控下,公路及海運也還有待恢複正常,因此,即便部分車廠恢複整車生產,短期內恐將麵臨庫存零部件用盡,而必須停工待料的風險。

特斯拉、上汽陸續複工複產

特斯拉的上海超級工廠於4月18日召回八千名員工到崗後,隔日即宣布正式複工。據《新華社》4月19日引述該廠高級總監宋鋼報道,特斯拉“將在接下來的三四天內逐漸進行產能爬坡,實現單班製滿產。”

報道還稱,特斯拉將在官方部門協助下,帶動其上百家零部件供應商盡速複產。由於上海多數地區仍受封控,特斯拉新車將以“送車到家”、“在線遠程問診”等服務,確保消費者在疫情期間的購車、充電及售後服務等需求。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去年交付超過48萬輛電動車,占該公司全球產量的51.7%。其上海超級工廠自3月中、下旬前後停產超過三周後,《財新網》引述申萬宏源的研究估算,總損失產量達4.8萬輛車。

另外,中國汽車龍頭上汽集團也於4月19日宣布,其“臨港乘用車工廠”已完成複工複產壓力測試下的首輛整車下線。該測試旨在確保人員、供應鏈、物流保障及防疫措施等各方麵皆符合複工條件。

位於上海周邊的車廠一一複產無疑讓中國吃緊的汽車產能鬆了口氣。因為據上海《IT時報》估算,除了特斯拉上海廠停工期間損失4.8萬輛的產能,約合140億元人民幣的價值外,上海的汽車產業也是該市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全中國每十輛車,就有一輛產自上海。

零部件備料不足 車企憂供應鏈中斷

然而,在喜迎複產的同時,特斯拉坦言,現有零部件的庫存僅能滿足一周的產能。換句話說,若一周後零部件供應不及,下遊車廠恐又得停工待料。

對此,位於北京的商業顧問公司Sino Auto Insights
董事總經理李圖研判,就算上海疫情完全受控,全中國的汽車生產要恢複到2021年的水平,至少還要3個月的時間。

李圖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總裝廠還在運轉,但沒有零件進來,那你還是沒辦法生產汽車。還有其他問題像是仍被封閉管製的道路及高速公路,再進一步說,如果客戶像上海一樣被居家隔離,就沒人買車,所以這不單是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

一位因議題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汽車零部件貿易商則更悲觀,他告訴美國之音,目前上遊供應商缺工缺料,零部件供應平均得等上四到六個月已經是業界的常態。

滬供應鏈敲警鍾
何小鵬:全國車企5月恐停工

早在李圖之前,小鵬汽車創辦人何小鵬4月14日就曾透過微博發文示警。他寫道:“如果上海和周邊的供應鏈企業還無法找到動態複工複產的方式,5月份可能中國所有的整車廠都要停工停產了。”

華為智能汽車事業群執行長餘承東也於4月15日在微信朋友圈發文稱:“如果上海不能複工複產,5月之後所有科技及工業產業涉及上海供應鏈的,都會全麵停產,尤其是汽車產業。”

這些業者的警告並非危言聳聽,因為從上海輻射到江浙的整個長三角地區不僅大型車企雲集,規模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超過6000家,若算上小微企業,更多達2萬家,堪稱是汽車重鎮。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長三角地區在全中國汽車產量的占比約為21.6%,若以汽車工業的增加值計算,占比則高達31.2%。

上海關鍵零部件 供應全國七成市場

不僅上海產量驚人,全球零部件百強企業幾乎都在長三角設廠,其中美商安波福(APTIV)生產的線束,也就是汽車電路的連接主體,占全國供貨量的八成,德國博世(Bosch)研發的車身電子穩定係統(ESP)在中國的市占率則高達七成。

對於上海汽車產業“快撐不下去”的說法,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4月19日在接受《中新社》等境內媒體采訪時則略作緩頰說:“情況雖不見得會像何小鵬等人所預期的那麽絕對,但確實可能出現大麵積停產的現象。”

封控“一刀切” 衝擊海運及公路物流

分析人士說,供應鏈斷供主要因為各省市“一刀切”的封控措施導致工人無法到崗、工廠被迫停工外,無數的貨車司機也頻遭高速公路匝道所設立的攔檢點管控封閉,而滯留高速公路上“以車為家”,無法將貨物送達。

不僅境內公路運輸受阻,上海港也因封控而導致進出口作業大塞車。位於台北的政治大學經濟係兼任教授林祖嘉說,上海封城期間,上海港因工人無法到崗而難以正常運作,導致出口貨品嚴重塞車外,以電子零件為主的關鍵零組件也無法順利進口。

林祖嘉告訴美國之音:“上海封城以後,整個港都封了。在上海,甚至包含長春,還有武漢這些汽車廠,現在因為一些關鍵零組件的供料不足,所以汽車現在生產碰到很大的困擾,產生的影響比大家預期要大很多。”

劉鶴領軍 下令確保物流通暢

為了解決產業供應鏈難題,北京於4月18日舉行“全國保障物流暢通促進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電視電話會議”,並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下令部署十項重要舉措,包括“足量發放全國統一通行證”,以及“核酸檢測結果48小時內全國互認”,不得以等待核酸結果為由限製通行等。

此外,上海市經信委4月16日發布第一版的《上海市工業企業複工複產疫情防控指引》,要求在確保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有力、有序、有效推動企業複工複產,其中登上首批複工白名單的666家企業中,有249家跟汽車產業有關,超過三分之一。

疫下複工規定繁雜 外企拒簽“承諾書”

但有業者反應,中央下達的指引到了地方因嚴格的防疫流程而變得窒礙難行。例如,地方政府核準企業複工的前提是,員工所在小區要“樓棟七日陰,本人七日陰”,但全上海現在符合七天內未出現陽性感染者的小區或企業不到五成,工廠生產線湊不到半數員工出勤,根本也無法恢複生產。

多日來頻傳有企業人事主管帶著相關文件要前往隔離中的小區“撈”出自家員工來上班,卻遭到防疫人員嚴拒。多家有幸上榜“白名單”的企業,包括3M和美邦等,因此質疑官方把防疫責任轉嫁給企業,更拒絕連署上海市政府發起的複工承諾書。

動態清零成KPI 各地防疫難鬆手

位於台北的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劉孟俊分析,防疫與經濟是兩難,難以兼顧。一旦中共中央繼續堅持“動態清零”,防疫就成了各省市領導最重要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甚至是一場政治運動,因此地方政府就算明知防疫過度會衝擊到經濟,但仍不敢冒險鬆綁,以免掉了自己的烏紗帽。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這種政治運動使得(地方官員)就是經濟先放一邊,防疫先放在首位。”

位於香港的經濟學者羅家聰認為,上海太過嚴苛的防疫製度,除了導致生產鏈斷鏈外,相關人員離職或失業等人才流失問題,都將是難以彌補的經濟難題。

羅家聰告訴美國之音:“這個經驗在香港也常常見到,因為它太多人為而且隨意的限製,所以表麵上是可以複工了,實際上效率也不高,按理複工還有其他很多配套,比方交通、飲食什麽都停的話,你教人家怎麽去上班。”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中國2021年的汽車生產與銷售量分別達2600萬輛以上,同比增長雙雙超過3%,不但打破了2018年以來連續三年的下降趨勢,其中中國產新能源車更被視為產業亮點,全年銷售超過350萬輛。

2021年表現亮眼 中國車企再遇挑戰

按往例,4
月份本該是北京車展百家爭鳴的盛況,但在防疫掛帥下,北京車展已宣布延期。而上海去年車展的展場國家會展中心,更搖身一變,成了上海規模最大、可容納5000張床位的方艙醫院。

台北學者劉孟俊表示,中國房地產業2021年接連傳出恒大等龍頭企業違約爆雷的慘況後,外界原本高度期待,汽車產業能對中國經濟產生強大的拉動作用,尤其上海跟長春更是僅次於廣東,產量分列全國第二、三名的汽車製造業重鎮,卻不料因疫情而急踩剎車。

劉孟俊告訴美國之音:“現在對於房企的管控比較嚴,能帶動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應該是汽車,像火車頭工業,所以,汽車業對於中國而言是相當重要,中國幾乎每個省、(就連經濟增長)最差是甘肅跟海南,都有在生產汽車。”

以2020年武漢封城為鑒,生產線重啟不代表就能開足馬力投產,武漢汽車產業當時花了一個月才恢複正常產能。

放眼未來,分析人士認為,盡管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因官方推動“雙碳政策”而前景看好,但疫情反複,汽車市場也麵臨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上漲及芯片供應持續短缺等難題,再加上,中國人口老齡化以及房地產債務風險等諸多利空因素,都將對中國車企帶來業績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