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被扭曲成“若躺平會死160萬”的複旦研究 究竟咋回事?

昨天開始,一些網絡媒體和網友開始變得很興奮,因為複旦的研究團隊在《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上提交了一篇研究論文,這篇論文被一些媒體濃縮為“研究稱中國若躺平將致160萬人死亡”的關鍵詞。

d6b1a89cf4d09f864bff716957ef3744

說實話,我不太清楚為什麽有人看到這樣的標題會很激動,也不太有空去研究這些網友的心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媒體的責任並不應該是用標題來恐嚇民眾,而是認真去看看研究報告,了解研究人員到底在說什麽,以及如何用科學,而不是口號和“信念”來解決疫情帶來的挑戰。

那複旦大學的這個研究到底說了什麽內容呢?

這篇文章是複旦公共衛生學院、複旦大學上海傳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華山醫院、以及美國NIH、印第安納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的目的是希望通過建立數學模型,來模擬不同情況下中國停止清零政策後,有可能導致的死亡人數。

689424388ca631610332c3f6ec373e4e

雖然論文全文很長,但把摘要的內容翻譯一下,大家也能明白一些究竟了。

7859582bccf1ca73e6a5741e30ea8222

748b72ea1eea51b91a3a9d23da06021e

摘要:

自2021年8月以來,中國采取了動態清零策略來應對傳播率更高的新冠變種,而目前中國正在考慮動態清零政策是否可以持續,以及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因此,爭論已經轉向如何製定緩解策略,以盡量減少在全國範圍流行的情況下對醫療保健係統的破壞。為此,我們開發了一種基於2022年上海奧密克戎疫情初期增長階段校準的,分年齡新冠傳播的易感-潛伏-感染-移除-易感(SLIRS)模型,以預測假設緩解策略下的新冠負擔(即病例數,需要住院和重症監護的患者數以及死亡人數)。該模型還考慮了特定年齡的疫苗覆蓋率數據,疫苗功效,免疫力下降,不同的抗病毒療法和非藥物幹預措施等等因素。我們發現,2022年3月的疫苗接種推廣達到的免疫水平不足以防止奧密克戎浪潮,該浪潮將導致對重症監護的需求超過重症監護的承載能力,預計ICU病房的需求峰值是現有容量的15.6倍,並導致約155萬人死亡。然而,我們還估計,通過實現疫苗接種和抗病毒療法的可及性以及維持非藥物措施的實施來保護弱勢群體,可能足以防止醫療保健係統不堪重負,這表明這些因素應成為未來緩解政策的重點。

所以,從論文的摘要,我們就能清楚的了解到,這根本不是那些媒體所嚇唬大家的,必須清零,不能共存,隻要不清零就死160萬人的研究。這篇論文的基礎就是:動態清零無法持續的話,改成緩解策略(盡量減緩傳播,減少死亡),那樣如何能不讓醫療係統崩潰,如何減少死亡。

而且結論是:通過有效的幹預(疫苗、抗病毒藥物、一定的防疫措施),可能足以防止醫療保健係統的崩潰。

換句話說,這篇論文就是在講“如何共存”,而到了某些媒體嘴裏,卻把研究“如何共存可以不死160萬”的研究論文,
扭曲成“若躺平會死160萬”,且不論媒體的道德在哪裏,請問這些人是愛國還是在為了自己的利益和流量坑害國家呢?

這篇文章中,的確說了可能導致155萬人死亡的風險。但這種風險是指:在2022年3月的疫苗接種情況下,不加幹預,直接完全放開的結果。換句話說,這是一種極端情況的假設。事實上,這種情況不會發生,因為即便在2020年試圖走“群體免疫”路線的英國、瑞典,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躺平”,一樣會有一定的防疫措施(藥物、疫苗、有症狀後自行居家等等)。

所以與其為了所謂的清零、共存、躺平這些混亂的名詞概念互相謾罵,不如去認真列舉分析每個具體的防疫措施的作用,以及它們對於減少重病、死亡的影響。看看哪些最重要。

這就是複旦大學此次研究的目的。

複旦大學的研究團隊列舉了一係列在結束清零,走向緩解政策時,在目前基礎上,會減少重症、死亡的幹預方式,然後分析它們分別的有效性,包括:

用亞單位疫苗作為加強針;

給老年人中普及疫苗;

使用抗病毒藥物(使用國產單克隆抗體藥物,或輝瑞Paxlovid藥物);

關閉學校;

關閉學校和居家辦公;

使用其他非藥物公衛手段(NPI)降低傳染率Rt。

2fb285944fb9ca8143651aa16298b3c8

不同方式對於預測死亡的影響

而研究測算的結果顯示,最重要的有效方式,是給老年人普及疫苗,以及抗病毒藥物
—— 僅僅在老年人中普及疫苗的影響,就可以讓死亡人數下降60.8%。而如果能完全普及,讓每個患者都能得到有效抗病毒藥物,比如輝瑞Paxlovid的治療,那麽更可以大幅將死亡人數降低88.9%。而關閉學校、居家辦公以及其他的公共衛生措施,雖然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卻相去甚遠。

因此,根據複旦大學這篇論文的研究,防疫最重要的就是向老年人推廣疫苗,以及有效藥物(包括輝瑞的Paxlovid)來降低死亡率。還好某些媒體和網友很喜歡160萬死亡這個數字,所以這次是大肆鼓吹複旦多專業,否則光憑這一點,這個團隊又要被打成“洋藥買辦”了。

如果能同時做到這兩個,那麽就可以減少約95%的死亡,如果再配合一定的防疫措施,混打疫苗等等,那麽就可以進一步減少對醫療體係的衝擊,減少死亡人數。

所以這篇論文的內容的確很重要,但並不是什麽“不清零就死亡160萬人”,而是它用模型測算的方式,告訴我們什麽防疫措施才是最重要的:普及疫苗、普及有效的抗病毒藥物。可惜對於很多人來說,這些重要的結論都視而不見,隻把論文扭曲成一個吵架的工具。

過去兩年的清零政策,為我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這些時間應該用來研發、生產、普及疫苗和藥物,並且擴充我們的醫療容納能力的,這些才是我們走出疫情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