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紐時調查揭示中國如何成為監控國家 四大要點

《紐約時報》的視覺調查團隊和駐亞洲記者用一年多的時間分析了超過十萬份政府招標文件。
這批前所未有的資料讓時報得以深入研究中國的監控能力。中國政府的目標很明確:設計一個係統,使國家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一個人的身份、活動和社會關係,最終可能有助於政府維持其威權統治。https://t.co/O8lasvCjFr

— 紐約時報中文網 (@nytchinese)
June 21, 2022

《紐約時報》的一項調查發現,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收集數量驚人的公民個人數據。手機追蹤設備現在隨處可見。公安部門正在建立一些世界上最大的DNA數據庫。當局正在其人臉識別技術基礎上進一步收集民眾的聲紋。

《紐約時報》的視覺調查團隊和駐亞洲記者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分析了超過十萬份政府招標文件。這些文件請企業競逐供應監控技術的合同,並包括產品需求和預算規模,有時還會詳細描述采購背後的戰略方針。中國法律規定,各機構必須保留投標記錄並將其公開,但實際上,這些文件分散在難以搜索的網頁上,經常很快就會在沒有通知的情況下被刪除。由亞洲協會出版的電子雜誌《中參館》收集了這些招標文件,並獨家與時報分享。

這批前所未有的資料讓時報得以深入研究中國的監控能力。中國政府的目標很明確:設計一個係統,使國家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一個人的身份、活動和社會關係,最終可能有助於政府維持其威權統治。

以下是此次調查的主要發現。

中國公安通過分析行為,確保人臉識別攝像頭捕捉到盡可能多的活動。

分析人士估計,全球近10億個監控攝像頭中,有一半以上在中國,但此前很難估計它們是如何使用的,捕捉到了什麽,產生了多少數據。《紐約時報》的分析發現,公安策略性地選擇了地點,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人臉識別攝像頭可以收集的數據量。

在一些招標文件中,公安部門表示,他們想把攝像頭放在人們去滿足常見需求的地方,比如吃飯、旅遊、購物和娛樂。公安還希望在住宅建築、卡拉OK廳和酒店等私人空間安裝麵部識別攝像頭。在一個案例中,調查發現,東南部福建省福州市的公安希望在美國酒店品牌戴斯酒店特許經營店的大堂內安裝攝像頭。酒店前台經理告訴《紐約時報》,攝像頭沒有人臉識別功能,也沒有和公安網絡聯網。文件顯示,福州市公安局還要求接入一家當地喜來登酒店內的視頻監控資源。在一封給時報的郵件中,其母公司萬豪國際的發言人崔西婭·普利姆羅斯稱,當地政府於2019年請求使用該酒店的視頻監控資源,而公司需要遵守當地法規,包括配合執法人員。

這些攝像頭還能將數據錄入功能強大的分析軟件,識別出一個人的種族、性別以及是否戴眼鏡或口罩。所有這些數據都會被匯總並儲存到政府的服務器之中。來自福建省的一份招標文件顯示了這種數據的規模有多麽龐大:公安估計,每時每刻都有25億張人臉圖像被儲存。用公安自己的話來說,升級視頻監控係統的戰略所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對人員的管控”。

當局正在利用手機追蹤設備,將民眾的虛擬生活與現實活動聯係起來。

諸如Wi-Fi探針和IMSI捕捉器等設備可以從附近的手機中收集信息,讓公安得以跟蹤目標的行動。這類強大工具能夠將一個人的數字足跡、現實身份和實際位置聯係到一起。

在某些情況下,手機追蹤設備可以利用安全漏洞來采集私人信息。在2017年北京的一份招標文件中,公安部門寫道,他們希望用采集設備收集手機用戶在中國熱門社交媒體應用程序上的賬號信息。在其中一個案例中,招標文件顯示,廣東某縣公安局購置了手機追蹤設備,希望能檢測手機上安裝的維吾詞典程序。若是被檢測出來,那說明該手機的所有者很可能屬於受到嚴重監控和壓迫的維吾爾少數民族。時報發現,在過去七年間,中國當局在這項技術的推廣上取得了驚人進展。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的31個省份和地區全都使用了手機追蹤設備。

政府無差別地從與犯罪無關的民眾身上收集DNA數據、虹膜樣本和聲紋。

中國公安開始利用麵部識別攝像頭上的錄音設備來收集聲紋。在東南地區的中山市,公安在一份招標文件中寫明,他們需要能在攝像頭周圍至少100米範圍內安裝拾音器。得到錄音後,可以使用軟件分析聲紋,將其添加到數據庫中。公安宣稱將聲紋與人臉分析結合,可以幫助他們更快鎖定犯罪嫌疑人。

中國公安正在以追蹤罪犯——中國當局對罪犯的定義非常寬泛,可能包括政治異見者——的名義購買設備,建立大規模的虹膜樣本與DNA數據庫。

2017年前後,3000萬人規模的首個區域性虹膜數據庫在新疆建成,這裏是維吾爾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根據網上的新聞報道,同一家承包商後來獲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政府合同,打造大型虹膜庫。該公司沒有回應時報的置評請求。

中國公安還在廣泛收集男性DNA樣本。由於Y染色體在遺傳時很少突變,公安掌握一名男性的Y染色體DNA數據後,就等於得到了其家族多代父係成員的數據。專家們指出,許多國家都會利用這一特點來協助刑事調查,但隻有中國將最大限度地收集樣本視為重中之重。

在我們的調查中,建立大型男性DNA數據庫的努力最早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河南省。到2022年,時報經分析招標文件發現,在大陸31個省份和地區中,已至少有25個建立了此類數據庫。

政府希望把所有這些數據連接起來,為公民建立全麵檔案,以便各級政府訪問調取。

對於自身的技術局限,中國當局有著清醒的認識。根據一份招標文件,中國公安部認為,中國視頻監控係統的分析能力依然不足。他們發現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數據不夠集中。

招標文件顯示,政府在積極尋找能夠增強數據整合能力的產品和服務。曠視科技是中國最大的監控追蹤設備承包商之一,時報從該公司獲得了一份內部產品的演示文件。文件裏展示的這款軟件可以收集到一個人的多種數據,並能顯示他們的行動、著裝、車輛、移動設備信息和社會關係。

在給時報的聲明中,曠視科技表示其所關切的是讓社區更加安全,“而非監控任何特定群體或個人”。但時報調查發現,中國公安已在使用這種產品。它可以打造出當局想要的那種適用於所有人的個人檔案。這種檔案未來也許各地執法人員都可以訪問。

中國公安部沒有回複傳真至其北京總部的置評請求,調查中提及的五個地方公安部門和一個政府辦公室也沒有做出回應。


探索更多來自 華客 的內容

訂閱後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