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從香港到美國,祭拜文革逃港知青的故事

f205c6a91336cfe98275f3aa95df6fa6

2014年香港吉澳島上的祭拜活動

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恒福陵園,一塊刻有176名罹難文革逃港知青姓名的紀念碑6月落成。在這之前,一批有過逃港經曆的知青和熱心人士就已在香港行動起來,從2014年起持續為死難的逃港知青舉行悼念活動,但為什麽紀念文革逃港罹難知青的紀念碑,現在得到美國另起爐灶?

文革史研究者、新澤西州立碑活動籌備小組成員譚加洛,曾在2017、2018兩年參加過香港的祭祀活動。他告訴記者,事情的緣起,是2012年12月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行的一場學術研討會,“這個會是一個很重要的會。因為當時是習近平上台,文革研究在知青研究這一塊,第一次在香港開會。這個會上提出來了知青問題,廣東的一部分就是黃東漢講‘知青偷渡’,還有我的論文。”

那次會議名叫《一代人的命運 •一個國家的命運:中國知青上山下鄉運動的曆史與回憶國際研討會》,與會者包括潘鳴嘯、秦暉、印紅標、丁東等眾多學者。在會上,文革史研究者黃東漢與香港作家金虹提供的論文題為《知青偷渡調查》,研究廣東知青的逃港偷渡問題。譚加洛提交的論文則是《驚心動魄的南中國海知青偷渡潮——培英中學老三屆偷渡調查》,研究廣州培英中學知青的偷渡逃港情況。

金虹告訴記者,她從2012年起就開始進行偷渡逃港知青的口述曆史調查。在研究中,也結識了不少逃港知青。2014年,一批逃港知青在香港立了一塊小小的紀念碑,她也參與到了這一活動當中:“這個碑在香港吉澳島,是我們立的第一塊碑。那個地方(當年)好多人在那裏遊水上岸。”

5464d47d5019adcac975caac65ad34cc

2015年香港吉澳島上的祭拜活動(金虹提供)

文革前後“潤”港的中國人 學者估計約20萬人 

吉澳島位於香港東北部海域,緊鄰今天深圳的鹽田港,在那裏可以看到對岸的深圳,也是當年逃港知青大量登陸的地方。金虹表示,根據她的學術觀點,1969—1980年間有數量龐大的逃港知青:“我們估計,知青偷渡到香港的大概是20萬左右,我們問了好多當年逃港的知青,沒有辦法精確,從感覺來講,罹難者大概是5%到7%。”

按照金虹的估算,文革前後,至少有一萬名知青命喪香港周邊海岸。本台無法獨立證實金虹的說法。

吉澳島的碑在建好之後,曾吸引了相當多人前往,進行年度祭祀活動,祭拜時間是每年的五一假期。金虹表示:“2014、2015年,很多大陸人跑到香港,到我們立的小小的石碑參加祭拜。

2015、2016年之後,高峰差不多是三百多人(參加),我們是租了船去的。”

這塊小小的紀念碑是一塊灰色石碑,上麵刻有紅色的“越山越水越界,越海英魂永垂”字樣,以及落款“眾越港者立”。人們在年度祭祀活動中獻上供品、焚香、豎起招魂幡,並宣讀祭文。

19371791f9b08a79b0e63b93de94b46e

2017年香港吉澳島上的祭拜活動(金虹提供)

吉澳島不再歡迎紀念碑 香港隻剩“一國”縮影

參加過2017、2018年祭祀活動的譚加洛介紹說,之所以這塊紀念碑要立在吉澳島,一是因為根據香港的法律立碑比較困難,二是吉澳島特殊的地理位置,“吉澳島,是(深圳)大梅沙、小梅沙那邊眼睛都可以望見的,屬於香港這一邊。所以,很多人偷渡到那個地方就算登陸到香港了,水警的船把他們接到香港本島去,(人們)就在這裏立了碑。這個碑,開始村民是很支持的,後來就是壓力,怕惹麻煩,不歡迎了。”

金虹也表示,島上居民由於受到政治壓力,對於祭拜者的態度從歡迎轉變為了不歡迎。2018年時,有人曾想毀碑。到2019年,他們就轉往流浮山悼念。2020年,在香港當局推出“限聚令”的情形下,集會轉變成了“快閃”式的“飛行集會”,當時,參與者在香港黃埔花園的海濱做了一個小小的紀念座、擺上香燭,還得有人把風,參加祭拜的人則以兩人一組、走去焚香悼念。她說,盡管政治壓力越來越大,目前在香港仍有這樣的祭祀活動,“今年他們也祭拜,他們以去哪裏旅遊為借口,到逃港知青可能登陸的地方、遊過來最早登陸的地方、通過大海可以看到大陸的地方,跑到這些地方去祭拜。”

5591b9d8b34529a028d3e21ff9fc04ae

2019年香港流浮山的祭拜活動(金虹提供)

譚加洛也透露說,近兩年來,在香港的人們一直堅持著這種活動,“到現在這兩年,他們一直在堅持搞。有(能登上的)島的就堅持到一個島,沒有的話,就在海邊找個茶樓把幡掛起來做紀念。在香港,以後很難再搞了。”

香港的祭拜活動日趨艱難,正是他們在美國豎立罹難知青紀念碑的動力。金虹告訴記者,“當年的上山下鄉文革運動中,有這麽多青年追求自由,他們是拿生命搏明天。他們遊水、攀山越嶺,完全知道會死的,也是對自由的追求嘛!我們一直非常希望建碑的原因也在這裏。”

自由亞洲電台特約記者孫誠舊金山報道    責編:鄭崇生   
網編:洪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