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900年曆史萬安橋燒毀:中國古橋,可以有多美?

【編者按】

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火情於晚上10時45分被撲滅。

萬安橋距今已有超過900年的曆史,始建於北宋,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後曆代都有修葺。目前,古橋已經燒得隻剩骨架,基本坍塌。

4c5835003d04c15eba1d61e0522cd7b7

萬安橋遭焚毀

5faddfff41b51debc974a9d0ec98db27

萬安橋原貌

萬安橋遭焚毀的消息,令人心痛不已。中國古橋,是工程、是風景,是滄桑、是深情,讓我們跟著“星球研究所”的腳步,一起領略中國古橋的力與美。

7116fe0dfe0a1d7d080367c837905b15

印象裏的古代中國

有粉牆黛瓦

有飛簷翹角

還有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走過彎彎小橋

······

那座橋

或臨水梳妝、波光生豔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古城的鳳凰虹橋,攝影師@沈欣洪)

3f8f4156eb9b763493a210f52e54a479

或長虹飲澗、分外妖嬈

(請橫屏觀看,杭州西湖錦帶橋,攝影師@胡寒)

9bf58622999b36dc711adbf55c3849db

在這片古老而蒼勁的大地上

這些古橋

如同“長虹”“玉帶”“新月”

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

撼動千千萬萬人的心

橋不僅存在於現實生活中

幫助人們歡聚、交流

更構成了一個令人神往的

詩意世界

那裏有一點遐思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詩句出自卞之琳《斷章》,下圖為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的石橋,攝影師@王昆遠)

6eddf3c430a903ff68250c0628cc0997

有一種淒婉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詩句出自馬致遠《天淨沙·秋思》,下圖為杭州西湖壓堤橋,攝影師@非漁)

43a5d5281d2a86a1c9cf7a8a6267f066

也有一絲愛意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詩句出自秦觀《鵲橋仙·纖雲弄巧》,下圖為雲南麗江石橋,攝影師@劉珠明)

41cbedfa9a2b9b71495546c1290058fe

在這古橋煙雨中

似水的柔情

滋潤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就讓我們一起來探尋

古橋身上所擁有的

極致之美

01

古橋淵源

橋的本質在於連接

作為一條“空中之路”

溝通兩岸

便是它的使命

(浙江嘉興烏鎮的古橋,攝影師@李力群)

9f1f19ae80a9a978459556643bc97177

為此

橋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

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模樣

在中國西南地區

深穀遍布、激流如箭

兩岸之間相連的繩索、鐵索

便成為過河的最佳選擇

過橋之人

淩空滑行、命懸一索

這便是索橋

(怒江上的單索溜索,位於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縣六庫村附近,攝影師@芮京)

ee640e9a948547b5e8528b05e740a18d

而在水流稍緩之處

人們嚐試將舟船

相互連接,直通兩岸

以水的浮力作為支撐

是為浮橋

(廣東潮州廣濟橋,始建於公元1171年的南宋,最初為浮橋,如今集梁橋及浮橋於一體,浮橋部分可以開啟,用於通行大型船舶,下圖為浮橋部分的拚接現場,攝影師@林宇先)

0cb4419c8c7d496b32fed1eab60deac7

在沒有鋼筋水泥的時代

即使麵對長江、黃河這樣

在中國數一數二的超級大河

浮橋也能攻堅克難

直教天塹變通途

(曆史上長江、黃河部分古浮橋分布圖,現今已經不存,製圖@陳誌浩/星球研究所)

f2fad119e6192f6c48cd80804ee0a44c

從廣闊的水麵、極深的河道

到了小河小溪

橋的形態也隨之變化

在浮橋和索橋之外

更多的橋以橫梁作為主要承重結構

有的獨木成橋

有的架石為渡

是為梁橋

(蘇州天平山的石橋,攝影師@趙永清)

389158a05dfbeeacf1756b929e93f47d

相較堅硬的石材

便於加工的木材

成為古人營建梁橋的首選材料

他們以榫卯連接起“梁”與“柱”

是為木梁木柱橋

有的橋以垂直的木柱

支撐橋身

掩映山林之中

(貴州黎平縣肇興鄉堂安侗寨守寨橋,攝影師@陳俊宇)

c2f213949746f2aea45fadac6e34e8e3

有的橋以斜向的木柱

支撐橋身

橋上點點燈火

照亮寧靜的鄉舍

(請橫屏觀看,浙江麗水宏濟橋,始建於明代,橋下為X型的支撐,攝影師@盧文)

7beec07b92e83a02ead47a8cc09f2705

然而

木置水中日久必朽

古人以更為耐久的石材

代替木材製作橋墩

是為石墩木梁橋

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

古人運用鐵器和石材

成功“解鎖”了樁基技術

讓橋梁像樹木生根一樣

牢牢抓地

(運用了樁基技術的石墩木梁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282341a67a74add0e634e1821fac3cb6

而石墩木梁橋的石墩

麵對水流的衝刷

發展出船型的橋墩

以其尖銳的迎水麵

削弱水流的衝擊力

使橋墩更加穩固

(江西婺源彩虹橋,始建於南宋,在今年遭遇洪水,部分受損,攝影師@王毅)

1f4169c479dfac901f0b1ab0e734599a

在穩固的石墩、石岸之上

古人嚐試將木材

層層疊置挑出

類似伸出的臂膀

使木梁橋的跨越能力大為增加

創造出跨度更大的

伸臂梁橋

有的兩岸相遠

中間以橋墩支撐

橋墩兩側同時“伸臂”

形似巨型鬥拱

以“微薄之軀”承接住偌大的橋身

(福建連城雲龍橋,修建於清代,攝影師@劉豔暉)

193d068a5e99e2d52397641c99524d99

有的兩岸相近

中間不設橋墩

兩岸相向“伸臂”

或平直展開

(甘肅省康縣平洛鎮團莊村龍鳳橋,攝影師@吳衛平)

0ae7e80df20ece35d1ea6c1ca8ef6864

或斜向展開

(甘肅文縣石坊鄉石坊村合作化橋,攝影師@吳衛平)

c9f78e4c2e70743dc671cb7fa97fc84a

除了“伸臂”之外

斜向撐架

也能支撐橋身

飛架兩岸

(湖北利川市毛壩鄉花板村永順橋,攝影師@吳衛平)

402fda537236c0be6888871c11a91843

在我國木結構橋梁中

還有一種獨特的類型

它由多個木構件

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縱橫相貫

是為木拱橋

(木拱橋結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119aa0486e7c260b1cb8257426c696c7

20世紀70年代之前

人們曾經斷定

這種營造技藝已經失傳

隻有在《清明上河圖》中

留下的身影可以供人憑吊

然而事實上

木拱橋依然活躍在這片土地上

(浙江省麗水市慶元縣舉水鄉白雲橋,始建於明代,攝影師@吳衛平)

cd6c4c0afdb4fa7d0456991984811883

浙江泰順三條橋

福建古田公心橋

甘肅渭源灞陵橋等

都是木拱橋“家族”中的一員

(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後壟村古橋,為木拱橋,攝影師@林祖賢)

684ca5f7f7c8cceda2dfecb9cdcf82b0

這些橋的受力結構與施工技藝

與《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

一脈相承

(湖北省來鳳縣接龍橋,攝影師@吳衛平)

ac6c312e5c06f434e5c646756b16c74c

從木梁木柱橋

石墩木梁橋

到伸臂梁橋、木拱橋

木橋的形態如此絢爛多姿

但是限於木材的材料特性

其受力結構已經走到了演化的盡頭

再難發展

與此同時

石橋

也隨著古橋迭代演進的浪潮

也逐漸走上了崛起之路

與木橋一起引領風騷數千年

02

石橋煙雨

在木結構橋梁遍地開花的同時

原先石墩木梁橋中的木梁

也被替換為石梁

是為石墩石梁橋

石梁橋常常筆直而建

便於施工

在天光水鏡之間

如一線長龍

分隔天地

(浙江省麗水市縉雲縣的石橋,攝影師@趙永清)

6c98b6d76024d625a3ced9b70811c9df

也有曲折多變的石梁橋

點綴遊賞之處

別有妙趣

(雪後的上海豫園九曲橋,攝影師@石天金)

be2d9f75b7f4dce08a9e52f172742f1a

為了下方過船

古人將石梁橋中段架高

抬升橋麵以保通航

(杭州西湖玉帶橋,攝影師@胡寒)

af3bc9cc2329446717e20d02814066c7

全麵使用石材的石梁橋

憑借古人的智慧與技藝

在施工技術以及長度等方麵

都達到了新的高度

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大橋

洛陽橋

也是石梁橋

它的特別之處在於

施工技術

古人將橋墩搭建完成之後

在水下基石上養殖牡蠣

以牡蠣所分泌的膠狀體液

將石塊粘合在一起

以維持橋基之牢固

為全球首創

(福建泉州洛陽橋,始建於北宋,攝影師@霧雨川)

23eb4451a370e99b9bc4e4ed0b17dabb

還有

中國現存最長的古代橋梁

安平橋

也是石梁橋

其2255米的橋身

是洛陽橋的2.25倍

被古人讚譽為

“天下無橋長此橋”

因橋過長

古人在造橋之初

特意在橋上建有5座亭子

以供行人歇腳

正所謂

“白玉長堤路,烏篷小畫船”

(福建泉州安平橋,始建於南宋,攝影師@薑青芳)

aebdcba29e6b3c4aae5e175fe1c6af81

然而

在長時間的現實考驗之下

古人逐漸發現

橫平豎直的石墩石梁橋

一般從橫梁中間開始損壞

便以圓拱代替石梁

將垂直的壓力轉化為側推力

減少折斷

是為石拱橋

(圓拱受力分析,製圖@陳隨&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8da5f321d805d7fd06cb808c2a748625

單拱石橋

在南方更為常見

發達的水網讓這裏

橋橋相連、橋橋相望

(浙江紹興安昌古鎮的橋,攝影師@盧文)

f228bae716c19613704fb1bf0a29ccaf

由於通航需求

南方的拱橋橋洞往往高挑

水鄉的溫柔

恰似於石橋斑駁、濃藍碧水之間

泛舟而過

(福建寧德溪口村永安橋,攝影師@林文強)

709c3c19c599abd6179743a6d48149d4

而相較於南方拱橋

北方的拱橋

稍顯扁平、古拙厚重

例如故宮內規模最大

最華美的一組石拱橋

內金水橋

如果說內金水河

好似一張被拉滿的弓

河上的5座石橋便如

弦上之箭、長直平實

(請橫屏觀看,北京故宮內金水橋,始建於明代,攝影師@柳葉氘)

78d8eadb1b64b58f9b7fdd1cd628bc85

石拱橋雖然出現較晚

但是一經形成便迅猛發展

以蓬勃的生命力

成為現存古橋的主流

它吸收了

一部分石梁橋的製作方法

甫一開始

便擁有了相對完善的施工技藝

(石拱橋結構示意,製圖@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9504856d1f849a4f0b66858730a3c80e

在單拱石橋的基礎上

將拱與拱相連

可以組合出聯拱石橋

雙拱相連

如江西太平橋

更特別的是

橋上還建有一拱

屋瓦牆脊翹首長空、別具一格

(江西贛州太平橋,始建於明末,攝影師@米蘭的視界)

4e92da8189ff72661a0be849f1af3f37

三拱相連

如湖北武當山迎恩橋

杭州拱宸橋等

(請橫屏觀看,杭州拱宸橋,攝影師@江南君)

21b4d770b7ad2bf882353c7f62e3f78c

五拱相連

如河南汝寧濟民橋

天津薊縣黃崖關長城水關

還有和玉龍雪山同框的

雲南麗江黑龍潭五孔橋

(雲南麗江黑龍潭五孔橋,攝影師@劉珠明)

0a4ebeea848ff14b1e0b18eac87337ab

六拱相連

如背倚喀斯特地貌的

貴州祝聖橋

(貴州鎮遠古鎮祝聖橋,始建於明朝,攝影師@李雲鵬)

13560f6fc8cd6a27a9a20ac8095b32f5

還有十一拱相連的盧溝橋

十七拱相連的頤和園十七孔橋

以及雲南建水雙龍橋

······

(北京頤和園十七孔橋,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是頤和園內最大的石橋,攝影師@清心草)

8f28c683bf8f3f14f9f1faabaca22041

乃至五十三拱的

蘇州寶帶橋

(請橫屏觀看,江蘇蘇州寶帶橋,始建於唐代,由蘇州刺史王仲舒主持建造,寶帶橋之名的由來,一說是王仲舒籌措建橋資金時,捐出了腰間的寶帶;一說因橋似寶帶浮於水上而得名,圖片源自@VCG)

f32ac899fc391e2d383270a57b929cac

這種石拱結構

還能在構造上更進一步

在大拱的“兩肩”

分別添加小拱

是為敞肩拱橋

(虎跳峽的現代橋,在鋼筋混凝土大橋橫行的今天,這種敞肩拱技術仍在沿用,攝影師@wzkdream)

f2911ea3c4a3eb2c339e7a4fe5c7b526

大拱“兩肩”新增拱洞的設計

既節省了材料

減輕橋體自重

又能夠在洪水來襲時

輔助泄洪

使得橋身既穩定又輕巧

修建於隋朝的

趙州橋

作為世界現存最早的敞肩拱橋

其曆經10次水患

8次戰爭與多次地震

依然頑強地挺立著

成為中國橋梁史上

一座屹立不倒的豐碑

(請橫屏觀看,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趙州橋,攝影師@石耀臣)

039f1396795e398a0c1c1359b2aa6e5c

03

力與美的交融

從木梁橋、木拱橋

到石梁橋、石拱橋

再到敞肩拱橋

中國古橋在力學與技術上

一步步臻於完善

從外觀上來看

古橋也從單純的力學工程

進階為一種風景

名湖盛景之地

多以長橋點綴

正所謂

“泠泠寒水帶霜風,更在天橋夜景中”

(上文引自杜牧《洛陽秋夕》,下圖為杭州西湖長橋,攝影師@張聖東)

8eaadc92b0baefff79181aa7609098ef

千丈懸崖之處

也有古橋飛臨其上

正所謂

“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雲影共樓飛”

(上文出自蒼岩山的石刻,下圖為河北省井陘[xíng]縣蒼岩山橋樓殿,攝影師@吳衛平)

6e98426efeb8d55828dc640aed4eef70

江南園林之中

橋不再以實用與堅固

為唯一的追求

古人以人造石橋探尋天然之美

正所謂

“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江蘇無錫太湖黿[yuán]頭渚萬浪橋,黿頭渚是一處著名的私家園林,萬浪橋是點綴太湖的景物,攝影師@朱金華)

1c89268c2d2e29f385134845a768e69b

這些景色在人們心中

留下了極為讚歎的印象

“長虹飲澗”“新月出雲”

“玉帶浮水”“蘇堤春曉”

“斷橋殘雪”“盧溝曉月”

古人從不吝惜

對於橋景的溢美之詞

(湖南江永縣上甘棠村步瀛橋,始建於明代,攝影師@鄧飛)

0f809d43ad523769003e41fb796940a3

小橋流水這四個字

甚至成功“代言”了江南的形象

唐代詩人白居易

在睡夢之中也對此念念不忘

“揚州驛裏夢蘇州,夢到花橋水閣頭”

(上文出自白居易《夢蘇州水閣寄馮侍禦》,杭州西湖玉帶橋,攝影師@朱露翔)

1bedc6fcef005eff00e7fadb616588c6

這些景色還被收入畫中

《滕王閣圖》

《千裏江山圖》

《金明池爭標圖》

······

古橋在其中都有傳神之筆

(北宋王希孟的《千裏江山圖》局部,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4857e3980f02cddb21fe4244975afb1c

橋不僅是一種風景

也是一種滄桑

詩人在橋上踟躕

灞橋折柳

見證多少離愁

楓橋夜泊

留下千古名句

曆史也從橋上匆匆而過

曆經對日抗戰的盧溝橋

紅軍勇士飛奪的瀘定橋

都曾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

(浙江麗水市鬆陽縣三都鄉鬆莊村古石橋,攝影師@李偉林)

6274776f0f4cc7e92617dba320df3186

而傳說在古橋的煙水迷霧中

愈發動人

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

許仙白娘子離別的斷橋

引渡生生死死的奈何橋

還有那癡情的尾生

在橋頭苦等心上人

當洪水來臨,他緊抱橋柱而亡

“水來,我在水中等你;火來,我在灰燼中等你”

······

(上文引自洛夫《愛的辯證》,下圖為揚州瘦西湖的石橋,攝影師@清溪)

27e241fc3527cc64236a56c72296f4ce

橋不僅是一種滄桑

更是一種深情

這種深情

可以是壯麗

“長橋臥波,未雲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請橫屏觀看,詩句出自杜牧《阿房宮賦》,安徽黃山歙縣太平橋,攝影師@堂少)

441a9420edfb6dcbfcc9d9d9ff4798c0

可以是憂愁

“細水涓涓似淚流,日西惆悵小橋頭”

(詩句出自白居易《小橋柳》,下圖為江蘇蘇州拙政園,攝影師@方托馬斯)

b45ea4b5af4d8842b10dc3cfecb6a59e

可以是追憶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詩句出自陸遊《沈園二首·其一》,江蘇蘇州黎裏鎮進登橋,攝影師@趙永清)

0857c245cb22c288222e2647d7441639

可以是野趣

“水底遠山雲似雪,橋邊平岸草如煙”

(詩句出自劉禹錫《和牛相公遊南莊醉後寓言戲贈樂天兼見示》,圖為湖北宣恩縣高羅鄉清水塘村的石拱橋,攝影師@文林)

d280f45ad4432f801d4a232f54163372

可以是傷別

“從來隻有情難盡,何事名為情盡橋”

(請橫屏觀看,上文詩句出自雍陶的《題情盡橋》,下圖為四川綿陽安州區姊妹橋,攝影師@吳衛平)

2bcec7f9907412c6bc3aaa32cf1a2484

可以是通達

“水從碧玉環中去,人在蒼龍背上行”

(上文出自劉百熙的對聯,圖為江西上饒婺源縣段莘鄉王村,一位農夫牽著黃牛從殘橋中走過,圖片源自@VCG)

6623c28734d2efe4fd7173ddbfc0e24a

可以是春意

“春來無處不春風,偏在湖橋柳色中”

(詩句出自陸遊《柳》,下圖為蘇州石湖,攝影師@伍敏君)

17163ef622a37081492bedbd4559e102

可以是懷念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句出自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下圖為杭州西湖壓堤橋,攝影師@非漁)

0e57d758ba0ed5440357ccf35b3e85ae

這就是中國古橋

它是工程、是風景

是滄桑、是深情

更是力與美的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