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海南炮轟澎拜新聞事件中的時代趣味

疫情防控到了現在這個階段,疾病和治療都沒啥新聞了,但是防控仍然會有很多有意思的事。

毫無疑問,三亞的疫情會是2022年最特別的事情之一。相比之下,同樣是疫情,成都就不太有意思,沒有太大的關注度。

海南和任何地方都不同的是,它是國際旅遊島,突然封控,關的都是外地人,據說三亞有8萬遊客被困。

很多人猜測8萬人中有7萬是上海去的。在我看來這沒什麽道理,而且這個段子中也隱含著對上海的惡意。

但是最終,至少在輿論中還是演變成了海南和上海的矛盾,以海南日報炮轟澎湃新聞為標誌。這注定會成為2022年最值得研究的傳播學事件之一。

1660016209 776 cf433fd47546db19faa1e8a9d1826013

事件的起因是澎湃新聞報道了一家成都遊客的遭遇。成都媒體可能會感到失望,盡管他們也竭盡所能,但是還是被澎湃新聞占了先機。“隔離一周要花18萬”,這13口人的成都大家庭,成為三亞疫情到現在為止唯一具有能見度的樣本。

我認為澎湃的報道沒有什麽問題。新聞的細節看上去有一些出入,但這不是報道者的錯,而是事件本身在其變化。比如,午餐、晚餐700元一位,不算小孩,一家人大人吃一頓要7000元——後來當事人解釋,酒店也有便宜一點的,並不是非得吃這個。

總的說來事實就是如此:當事人向記者講述了遭遇,記者如實報道,引起反響後酒店方麵作了改進,少收了一些費用。再次接受媒體采訪時,當事人說情況沒那麽壞,酒店也不容易,大家多多理解。

這篇報道因為其誇張的價格引起大量關注,輿論反應非常複雜,畢竟18萬足以讓很多人破產了。

有一個叫“職場觀識局”的自媒體,寫了一篇批判澎拜的文章,被海南日報官方公眾號轉發,引爆了輿論。盡管這篇文章並不是海南日報自己所寫,但是在黨報公號上原文轉發,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甚至可以說:越是小編自作主張轉發,就越能說明某種心態的真實性。

這篇文章指出,澎湃在過去的兩天,發了5篇事關三亞疫情的報道,毫無疑問就是帶節奏。

具體內容在這裏我就不引用了。在我看來,它證明了兩件事:第一,澎湃新聞算是當下最優秀的媒體,這麽熱的天還寫了幾篇報道;第二,海南國際旅遊島,“國際”味道不足,因為很明顯缺乏一種開放的思維,就像內地小城一樣敏感。

整個批評中,我認為最搞笑的地方是這裏:

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搶奪了你們的地位,你們的前途、你們的生意、你們的官宦?還是幾年上半年海南超10%的GDP增速讓你們臉上無光?

這句話特別有意思。它不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批評,也不是對一篇文章的批評,而是一個地方(海南)對另一個地方(上海)的批評和指責。

這句話看上去是發泄不滿,其實也反映了自媒體和海南日報以及很多海南人的驕傲:你們上海是不是嫉妒我們的發展成果?上海毫無疑問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集大成者”,向上海發起挑戰,本身就是讓人自豪的事情。

這個排比句值得多讀幾遍,“你們的地位,你們的前途,你們的生意,你們的官宦”,看起來是指責上海,其實恰恰反映了海南很多人的思維:自由貿易港和GDP,和海南很多人的地位、前途、生意、官宦,密切相關。

過去20年,“護城寶”作為一種群體認同,就是這樣慢慢建構出來的:伴隨著城市化的深入,個人命運與城市發展深度關聯(通過房價捆綁在一起),人們為所在城市的發展感到自豪,隨著城市的膨脹而膨脹。

因此,“護城寶”的核心,就是這次海南日報所表達的“GDP主義”。它從對地方官員的考核,變成了對地方人心的塑造。在各地方論壇,都會發現這種“發展焦慮”,什麽“西安失去的10年”,什麽“成都重慶之爭”,什麽“新一線”——善於玩弄這種排名遊戲的機構,從各城市掙到大量受益,而市民也在攀比之中形成一種新的共同體認識。

“護城寶”情緒膨脹到一定程度,就是不能允許批評。江西出現疫情的時候,合肥日報發了批評文章,引起江西的強烈反彈,最終合肥日報不得不道歉。在西安疫情的時候,很多西安人也對外地報道負麵感到憤怒。

今年上海疫情引起的來自各地網友的嘲諷,其實也是反向的“護城寶”心理:通過貶低“中國最大”的城市,來減緩自身的發展焦慮(原來各地都一樣)。現在,海南日報通過轉發自媒體對上海媒體的戰鬥檄文,更明顯地表達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