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子女融入主流拒絕繼承父業 美中餐館數量持續減少

全美各地的中餐館佔比過去5年一直在減少,但不少餐館東主卻認為這是好事,他們為他們的子女不繼承父業,而是融入主流社會,發展他們意屬的事業而感到高興。

《紐約時報》報道稱,環顧全美,不少中餐館東主現在紛紛準備退休,但他們的餐館卻沒有人接手。他們在美國接受教育及長大的孩子,現在都從事專業工作,沒有接手這些需要投入大量體力及時間的辛苦的餐館業工作。

來自點評網站Yelp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全美20個大都會地區,中餐館的佔比一直在持續減少。5年前,中餐館在這些地區的平均比例為7.3%,但現在已減少至6.5%。這意味著這些地區增加了逾1萬5000家餐館的同時,中餐館卻減少了1200家。甚至在美國年代最久的唐人街所在地的三藩市,中餐館的佔比也從10%減少至8.8%。但與此同時,印度、韓國及越南餐館在全美的佔比則保持穩定或增長。

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對中餐的興趣減少。在Yelp的網頁上,查看中餐館的平均頁數並沒有減少,平均評級也沒有下降。

中餐館一直在艱難經營,不斷上升的租金令餐館業壓力百上加斤,而外賣送餐的應用程式對餐館的生意並沒有幫助。對移民及會計有關條例的收緊令依賴現金的餐館更難做生意。但這些都不是中餐館減少的具體因素,也不能解釋這股中餐館關閉潮。分析指,最主要的原因似乎是第二代華裔移民的經濟流動性。

曾出書談及幸運簽語餅的前《紐約時報》記者李競(Jennifer 8.
Lee),曾在書中談及中餐館的興旺,並製作紀錄片《左宗棠雞尋根記》。她指出,中餐館關門是成功的體現,顯示現在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不必從事父輩在美立足的餐館業。

中餐館東主的退休也反映出在美國的中國移民的曆史。第一代華裔移民到美國後,多是從事餐館業的工作。中餐價廉物美,為不少人所喜愛,中餐館也越開越多。有分析員指,上世紀60及70年代,是中餐館的黃金時代。

但更具經濟流動性的移民子女從事類似餐館等自僱工作的可能性則大幅降低。現時人口統計從2015至2019的數據顯示,在來自中國的第一代移民中,最常見的自僱行業依次為:餐館、建築、電腦服務、美甲店及顧問。在第二代移民中,最普遍從事的職業依次為:電腦服務、牙醫、藝術、顧問及教育。

不過,雖然大部分第二代華裔移民由於社會流動性及較融入經濟主流而較少可能從事他們父母的餐館生意,但也不排除有例外情況。如41歲的紐約第二代華人移民鄧偉(Wilson
Tang)就逆潮流而動,在2011年不顧父母的反對,毅然離開他在金融業的工作,接手叔父以粵式點心出名的老店「南華茶室」,當起餐館老闆。
鄧偉表示,他珍惜這個獨特的機會,可以保存來自舊紐約的一些東西。他表示,他現在仍在非常刻苦工作,但他也知道如何運用互聯網那樣的市場推廣工具。

他經營的「南華茶室」現在生意做得有聲有色,規模也在擴大:餐廳搬到曼哈頓的另一個地方,也在費城及中國深圳開有分店。「南華茶室」在紐約唐人街宰也街(Doyers
Street)的店麵,人們進餐有時等位要等上長達一小時。

華客網:子女融入主流拒絕繼承父業 美中餐館數量持續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