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美國陷阱”這十年:大刀揮下不留情麵(組圖)


“十幾年來,美國在反腐敗的偽裝下,成功地瓦解了歐洲的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特別是法國的跨國公司。美國司法部追訴這些跨國公司的高管,甚至會把他們送進監獄,強迫他們認罪,從而迫使他們的公司向美國支付巨額罰款。


自2008年以來,被美國罰款超過1億美元的企業達到26家,其中14家是歐洲企業,僅有5家是美國企業。迄今為止,歐洲企業支付的罰款總額即將超過60億美元,比同期美國企業支付的罰款總額高3倍。”

“美國陷阱”這十年

這段話摘抄於《美國陷阱》一書中的導語部分。書籍作者弗雷德裏克·皮耶魯齊曾就職於法國商業巨頭阿爾斯通,他自述在美“被迫入獄”的全過程,意圖闡釋的是美國“通過非經濟手段瓦解他國商業巨頭”的做法。這本書是在作者2018年出獄之後親自撰寫,真正發售也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它在資本界的影響雖然不能量化,但至少任正非已經把它放在了辦公桌上。

“美國陷阱”這十年

美國,國土麵積937.3萬平方公裏,位居世界第四。3.3億人口創造GDP超過20萬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在這個“機會”多於人口的土地上,懸疑與危機不得不難以避免地並存。可雖說在美經營,如履薄冰,但如果企業對美國市場敬而遠之,對內無法大規模拓展市場,對外更不好意思宣稱自己為“跨國企業”。

這個矛盾,是跨國企業振興或者覆滅的原罪。“本地人”與“外來客”的利益糾葛,讓多少明爭暗鬥分分合合從這裏開始,多少企業無辜凋零。在汽車世界中,莫不是如此。


似曾相識,“寶馬之痛”

曆史不會重複,但會有注釋。對德國豪華車製造商寶馬而言,曆史的教訓在於“前車之鑒”,注釋在於“防不勝防”。

“美國陷阱”這十年

最近一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調查寶馬銷量一事成為汽車圈關注的焦點。據稱,寶馬為拉動銷量,會指使經銷商將還在車庫內的車輛登記為已經出售,這些車幾乎都沒有使用過。銷售人員會將這些車作為二手車轉售給消費者,協助經銷商達到銷售目標。為此,寶馬公司將有可能麵臨巨額罰款。

“美國陷阱”這十年

“美方代表”意誌鑒定如此,代表寶馬汽車的德國新聞電視台仍站在事件的對立麵。他們稱,在美國製裁“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後,德國政府和經濟界明確表示反對,甚至有黨派要求對美國進行製裁。美國對德國汽車商的調查,是一個新的警告。

言外之意,證券交易委員會與寶馬的針鋒相對,並不是停留在一個銷量數字的深度。即便他們自己也知道,BMW已經將市場前景廣闊的SUV生產製造任務悉數搬到了美國本土,為此拉動了美國多個地區的就業,可是“大刀揮下”,依然不留情麵。此情此景,和十年間多個車企在美國的“榮辱與共”又是何其相似。


撲朔迷離的“美國陷阱”

“美國陷阱”這十年

2009年的全球汽車競爭格局遠不如今日的複雜。以美國、日本、歐洲地區為主的主流車企坐穩全球TOP10,中國車企含苞待放,沒有新品牌荊棘叢生,沒有資質困擾和跑馬圈地的紛紛擾擾,但暗流湧動仍然猛烈。

在此之前的前一年,雷曼兄弟申請破產。這家擁有150年曆史的華爾街投資銀行轟然倒下,2008年“金融海嘯”呼嘯而至。這一美國曆史上最大的破產案,造成了國際貨幣市場的凍結,威脅到整個西方經濟體係的穩定。可是在汽車市場中,“輕重災區”的劃分尤為明顯。

“美國陷阱”這十年

“輕災區”範圍相對廣泛。歐洲地區,英國最大汽車集團利蘭公司解體剛剛塵埃落定,ROVER、MG出走中國,捷豹、路虎遠赴印度,MINI賓利和勞斯萊斯正是歸屬於覬覦他們已久的德國車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日不落帝國”汽車工業日漸式微,金融海嘯襲來,也不過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德國車企正處於兵強馬壯的黃金時期,雖然BBA在美國市場仍被日韓係車企打壓,豪華車市也因為金融風暴一蹶不振,但他們在歐洲本土和中國市場的大放異彩卻收獲了奇效。

稱霸西歐的大眾汽車接連收購斯柯達和西亞特,致使這個德國汽車品牌得以左右逢源,蔭及歐洲大陸。中國市場方麵,日益擴張的產能和銷量也在伴隨著“後奧運時代”水漲船高,不斷攀升的銷量數字充實著德國人的造車信心,讓他們相信世界第一車企的王者寶座依然不會旁落。

“美國陷阱”這十年

日韓車企同樣算不得慘烈,以豐田、本田、現代為代表的汽車製造商雖然受到了美國金融的波及,但好在以經濟型汽車為主營業務的他們並沒有失信於美國民眾。由於財務狀況日益緊縮,失去情調和“購車信仰”的消費者再次把目光投向經濟省油的日韓係車型。有數據顯示,從2008年到2011年3月,豐田、本田、日產三大日係品牌的市占率已經提升至42%。

“美國陷阱”這十年

一個借鑒於70年代石油危機的“完全複製版”重新上演,就連美國本土車企也重複著相同的劇情。克萊斯勒申請破產保護,通用汽車進入破產重組,福特不得不將沃爾沃品牌掛在交易市場上。環繞全球車市來看,車市唯一重災區,隻留存於美國本土。

巧合的是,“陰溝翻船”的案例也在這一刻集中爆發了。


千麵“罰單”

2008年4月19日下午,美國密歇根州茯苓鎮上發生一起離奇車禍,一輛2005年版豐田凱美瑞正在以時速40公裏左右的速度緩慢前行,突然像失控一樣猛地加速到時速130公裏,狂奔400米後撞上一棵大樹,最終車毀人亡。

“美國陷阱”這十年

長篇累牘的”譴責性報道”一舉將剛剛存有一些自信心的豐田章男推向深淵。遇難者阿爾伯托家人將豐田公司告上了法庭,從6年前的第一樁投訴以來,關於豐田汽車刹車失控的孤立個案在北美地區像滾雪球一般被迅速串聯起來。

“美國陷阱”這十年

因“腳踏門事件”,美國政府對豐田汽車發出了最為嚴厲的控訴。2010年2月24日,美國國會聽證會召開,豐田章男第一次被記者們擁簇到聚光燈下接受”拷問”。日本傳統的謙卑禮儀讓豐田章男頻頻90度鞠躬,在場的記者和議員們恐怕這輩子也沒聽過如此密集的”我深感抱歉”。

抱歉什麽?豐田章男並沒有細說,隻是承諾將會對此事負責,會對遇難者家屬表示最誠摯的哀悼。雖然辛酸的淚水能夠讓人感受到嫉妒的哀傷與心碎,豐田章男卻始終未承認豐田汽車在電子係統的設計方麵存在問題,隻是默默接受了相關部門的處罰。

“美國陷阱”這十年

2010年,“注定將載入汽車史冊”的一年正式開啟。在監管機構和媒體輿論的壓力下,豐田品牌全球數千萬台車被召回,召回規模超過了2009年豐田汽車的全球總銷量,持續時間達到了3年。更意味深長的是,事後美國政府取消了電子係統故障導致車輛突然加速的指控,轉定性為機械故障或腳墊問題導致油門卡住或回彈緩慢問題。

不論最終鑒定結果如何,豐田汽車已經為此付出了巨額的賠償金。由於事件過於複雜,這個總賠償金額被數次更改,有外媒甚至報道稱,“踏板門”一案的總賠償金甚至超過了16億美元。自此,一路高歌猛進的豐田陷入了職業生涯中最大的低穀。而與之相對應的,是通用汽車成功從美國政府貸款300億美元,按部就班開始了重建之路。

“美國陷阱”這十年

哀鴻遍野的2009年過去了,但這一年之內造成的創傷還在延續。

2010年,“窮小子娶富家女”的故事震驚全球,福特汽車集團正式放棄沃爾沃汽車的所有權,將其轉讓給中國汽車製造商吉利,這便是美國汽車工業在“陣痛期”掙紮的一個縮影。因為這時,風景這邊獨好的中國汽車市場正在培養著全球每一個奮進向上的汽車企業,卻也無法幫助美國車企們扭轉頹勢。

在“汽車強國”們發展速度完全失衡的幾年中,職能部門維持“發展平衡”的鐵腕們再次出擊,此後連綿不斷的7年中,全球車企“負麵新聞”的獻身次數超過了之前20年間的總和,尤其匪夷所思的,當屬現代起亞汽車集團。

“美國陷阱”這十年

2012年,躍升成為全球第四大汽車集團,年銷量超過福特汽車的現代起亞汽車集團遭到了美國監管部門關於“虛報省油評級”的指控,認為前者至少將節油能力高估了1英裏/加侖,相當於鼓吹每升油能多跑430米,為此,當年現代起亞汽車集團付出的總罰金為3億美元。

從事件本身來說,單一車企罰款3億美元並不算是天文數字,按照當地“喝熱茶燙傷都能罰店家”的普世價值來看,這樣的處罰判決似乎合情合理。可是,如果將這樁事件的對比做橫向比較,結果恐怕會大跌眼鏡。

“美國陷阱”這十年

2014年,通用汽車公司因為舊型號的故障點火開關被控訴。因為零件故障原因,導致汽車會在行駛途中突然熄火,從而鎖死方向盤和刹車油門踏板。據某權威機構統計,這次事故造成的後果是120人因交通事故死亡。

在這個“惡劣性質”不次於豐田踏板門,甚至責任劃分更無可爭議的事故中,通用汽車的被處罰金額是3500萬美金。可此時,距離金融風暴已經過去了6年。


平衡與“失衡”

金融危機過後,美國對於車企的平衡失衡關係,仍在向著不可描述的方向進行著。

通用汽車爆發安全事故後,2015年,克萊斯勒汽車涉及1100多萬輛汽車的安全召回行動存在嚴重違法違規行為,而再次受到調查。由於車輛撞擊時會導致油箱泄漏起火,數據係統存在被黑客入侵風險等問題,克萊斯勒被要求召回140萬台已售車輛。這起間接致使50人喪生的質量大案,創造了美國車企被罰款記錄的新高,但總金額也僅有1.05億美元,相當於豐田踏板門的1/15。

“美國陷阱”這十年

同年,因在2003年至2014年間漏報安全隱患相關傷亡事故1729起的本田汽車,被處罰的金額為7000萬美元。可是這些林林總總的案例仍然算不上全球車企“美國夢魘”的最高境界,直到在北美市場鬱鬱不得誌的大眾汽車身陷囹圄。

2015年,大眾汽車集團由於車內安裝非法軟件規避美國汽車尾氣排放規定,進入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的視線。根據美國聯邦“清潔空氣規定”,大眾汽車被處以極刑,即最高處罰3.75萬美元。由於大眾此番涉及車輛總共48.2萬輛,所以數字相乘,即為180億美元的巨額罰款。這個數字,比2014年大眾全球營業利潤還多出了40億美金。

“美國陷阱”這十年

大眾汽車果真罪責如此之深嗎?從事件結果反向推理,這個罰款金額的確處於完全“不對等”狀態。

2014年的大眾汽車北美銷售數據顯示,VW品牌美國年銷量僅37萬輛,相較於接近1500萬輛的汽車市場來說聊勝於無,這使得美國環保局的180億罰單更顯突兀。不過,逐漸走上正軌的通用福特,似乎能夠證明全球汽車競爭格局,正在人力的催使下回歸“天下三分”。

“美國陷阱”這十年

實際上,2015年到2018年這一段時間,全球車企度過了幾年相安無事的時光。美國本土企業得以振興,特斯拉的橫空出世把全球汽車競爭格局拉回了正常水平。這一係列變化其實是拖動了整個行業的前進,車企間的發展日趨均衡,此消彼長並沒有出現。而這個局麵的轉折點,恰巧是寶馬在2019年末遭遇銷量調查。

這個“再熟悉不過”的曆史輪回中,身處“存量競爭”的美國企業再一次全麵退防,與這種“不平衡”相並行的仍是近似於70年代石油危機,2008年金融海嘯相似的“緊縮時代”,這便是曆史給予汽車工業,乃至人類文明的注釋。

“美國陷阱”這十年

中國人擅長以“福禍相依”形容一件事物的兩麵性。放到生意場上,這句話可以理解成高收益與高風險,高規格與高警惕性不可抵消,不可調和的特性,這是商業的必然性,也是人性的必然。

美國是汽車商品屬性流露的發源地,遵循的買賣規則自然也要根據“市場經濟”循規蹈矩。在一年一升級,三年一改款,五年一換代的汽車世界中,沒有永恒的朋友,甚至不存在永恒的利益。在得到的同時,失去也會成為必然。

“認清風險,接受現實”,這才是“美國陷阱”總結出的“無助而又無奈”的答案。

華客網:“美國陷阱”這十年:大刀揮下不留情麵(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