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52. 中國電影別躺平?明明這是被剷平了好吧!

《阿凡達2》終於確定引進了。

其實想想也明白,要不是如今招牌掛在了迪士尼,恐怕連之前的種種波折都不會有。

大概,它是能救一點市的,可全年影業大蕭條,也板上釘釘了。

而這樣一個既沒有進口片又沒有國產片的市場態勢,到底是怎麼回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惟有某些官媒,才會指著打斷了手腳還被五花大綁捆起來的人說:咦你怎麼能躺著呢?

——槍稿主編 徐元

最近,某某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電影產業淡季不能甘於「躺平」》的雄文。這篇文章,真的是每一句都「觸碰到了我的逆鱗」。

它的大概觀點是,今年電影業不景氣,是因為弱片實在太多,倒了觀眾的胃口。最後還不忘振臂高呼,電影人們不能甘於躺平,要努力生產好片,重振市場信心。

字字鏗鏘,如泣如訴。但我看下來,卻一陣陣犯噁心。

文章把電影業低迷歸咎於弱片多,證據是,「11月份上映的6部電影中,5部票房都低於10萬元」,所以,破壞了觀眾的胃口。

可問題是,票房都不足10萬的電影,又能破壞多少觀眾的胃口呢?

再來,文章又拿75塊錢票房來說事兒,作為「弱片誤國」的又一力證。一看便知,是功課做得不夠。

我之前寫過75塊錢票房的事情,它從頭到尾就是一場玩笑,是網友們「看出殯不嫌殯大」。更何況,像《林深時見麓》這樣的弱片,並不是現在才有,而是一直大量存在。

拿2019年舉例。那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到了641億,為影史最高,夠輝煌了吧?但就在那一年,票房低於10萬的電影竟有153部之多,佔到全年(611部)的四分之一。如此巨量的弱片,都沒能敗壞觀眾的胃口,豈非怪事?

該媒體的簡介中寫著「主流、權威、公信力」。

至於那些弱片的名字,像什麼《小石頭下鄉記》(4.1萬)、《愛在長征》(4.8萬)、《搖滾吧!老爸》(6.0萬)……我們根本聽都沒聽過。其實這才是弱片最合理的歸宿,輕輕地來,輕輕地走,就像從來沒存在過一樣。

可為什麼同樣是弱片,《林深時見麓》如此廣為人知?

這大概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要知道,人們對一件長期處於不正常狀態的事情,通常會經歷五個心理階段。起初是難過;然後是憤怒;若遲遲不能改變,就會感到無力;進而,過了無力的階段,人們反而會輕鬆起來,進入一個調侃的狀態。這其實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覺得事已至此,不如就把它當成一件無關緊要的事,調侃幾句,這樣心裡也能好過一點。

而如今的中國電影之於觀眾,大概就處於無力與調侃之間的某個階段。

那麼再往後是什麼呢?是徹底無視,是完全的不在乎。

我真的不希望中國電影淪落到那個地步。但我現在就連說出這句話,都已感到無力。

今年的票房慘到什麼程度?

相信大家都有感覺,但還是數字最為直觀。

截至10月底,中國電影總票房為278.15億元,同比去年(424.55億元)縮水了約35%,同比影史最高的2019年(564.75億元)縮水了約50%。具體到各月,數據更慘,其中3、4、5、6、9月份的票房,都為近十年(除去停業的2020年)來最低,與2019年相比,縮水50%到80%不等。

同樣是截至10月,引進片只有45部,為近十年(除2020)來最低。其中只有3部是同步檔期上映,13部遭遇過不同程度的刪減,最終,這些電影只帶來了46.55億元票房。

截至發稿,11月18日才上映,同樣遭到刪減的《名偵探柯南:萬聖節的新娘》已經創造了9206.8萬票房。

而引進片留下的缺口,也並沒有被國產片填補。

截至目前的國產片票房前十里,只有6部票房過了10億,這一數字在去年是8部,在2019年是12部。這十部電影包括2部動畫、4部喜劇,剩下4部全是主旋律。留給觀眾的選擇,也極其有限。

那篇雄文一直在呼籲電影人多拍強片,可強片在哪,不說大家也都知道。它們要麼在來的路上被拒之門外;要麼被壓在倉庫里,落滿了灰塵;抑或是早早就被扼殺於腦海和案頭。

而在群星暗淡時,一枝獨秀的主旋律能撐多久,也是未知數。

確實,過去幾年,主旋律一直高歌猛進,不斷刷新著國產片的票房紀錄。像京哥和四字弟弟主演的兩部曲,從去年十一檔上映,經歷多次密鑰延期,直到此刻,你依然能在影院里看到它們。

但讓我仍然對未來抱有一絲樂觀的原因是,儘管大煉主旋律的熱情不會疲勞,可觀眾的審美,終有疲勞的一天。

從數據上我們就能看到,主旋律在今年已經顯露疲態,到十一檔的那部撤僑片,坦白講,這部電影已經把主旋律做了類型升級,成片也有模有樣,但最終,經歷了兩次密鑰延期,長達55天的上映時間,也只收穫了15.66億票房。

主旋律——這個當下中國電影唯一還沒躺平的片種,也許很快就將等來徹底躺平的觀眾。

最後,再說幾句題外話。

世界盃最近剛剛開幕,就在前兩天,伊朗男足運動員在開賽前以拒絕唱國歌的方式,支持國內女性的權利抗爭。

這個新聞一出,在簡中互聯網引起不小的震動。很多網友都表示出了感動、欽佩甚至羨慕的情緒,但也有人站出來唱反調,說這些運動員只是迫於國內民眾反抗情緒的壓力,不敢唱而已,這並不是他們的主動選擇。

這話看似有道理,實際是胡扯。

我想說的是,民眾情緒確實會構成壓力,那政府的施壓就不是壓力了嗎?在這兩種壓力之間,在唱與不唱之間,這些運動員不是依然要做一個選擇嗎?

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盯著他們如何做出的選擇,而只看選擇的結果就好。這一結果就是,在世界盃眾目睽睽的賽場上,他們面目嚴肅,閉口不唱,而這一幕已被所有人見證,更將被歷史所銘記。

是的,不配合,同樣是一種表達。

據說伊朗也有其他項目運動員在賽事中拒唱國歌。

特別是在當下,普通人能做的事情本就不多,但依然還是有些事可以去做,或至少,還可以不做。

而當無數微小的選擇以看似消極的方式達成了某種共振時,它也依然能夠形成具有決定性的力量。

這麼看下來,以上這些題外話,也並非閑筆,而是題中應有之義。

文/子戈

作者介紹:影評人,槍稿主筆,一個不夠溫和的中間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