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冠狀病毒:隔離是防止擴散的有效措施嗎?

新型冠狀病毒的擴散及其對經濟的影響,在周二下午上市的法國世界報上繼續占據著大量的篇幅。其中有一篇文章質疑封城隔離措施是否有效,相關文章的大字標題是:中國冠狀病毒:隔離是防止擴散的有效措施嗎?文章強調,可以追溯到14世紀的這一措施,使得一些流行病的傳播受到了限製,但是,這一措施有時也可能是適得其反。

文章寫道,在武漢,街道上空無一人,大喇叭裏在發出命令,叫人們呆在家中,商店裏的貨架上,空空蕩蕩。武漢的封城措施,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集體隔離行動,涉及的人數空前。 文章表示,封城隔離措施是從悠久的衛生風險管理傳統中繼承而來的,但它的有效性已受到廣泛爭議。

文章寫道,雖然最久遠的禁閉患者的事件可以追溯到《舊約》中的麻風病發作,但是,最早有文獻記載的隔離行動,是出現在14世紀和15世紀的黑死病時期,當時,人們把來自疫區的船隻隔離在海上,以保護自己免受黑死病的侵襲。第一次的隔離操作,是在1377年,在克羅地亞。然後從1423年開始,在意大利威尼斯也進行過這種隔離行動。隔離的時間是30天,然後是40天。

歐洲最大的港口熱那亞和馬賽等,都有隔離設施,可將人口與感染區隔離。

與此同時,“衛生警戒線”的做法也在發展,目的是為了限製人們進出受傳染病影響的地區。1665年,英國小村Eyam在一場瘟疫發生後決定將自己與世界其他地區隔離開來,以避免感染該地區的其他地方。在法國東南部的沃克呂茲省,1721年那裏豎起了一道“鼠疫牆”,全長27公裏,以保護當地免受鼠疫的襲擊,鼠疫隨後在馬賽和普羅旺斯肆虐。

為了落實這些隔離措施,國家會毫不猶豫地使用武力。1821年,巴黎派出3萬名士兵封鎖與西班牙的邊境,以防止黃熱病的流行。

機械的來講,限製行動對流行病的傳播會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它的有效性取決於當局落實隔離行動的速度,不能認為它是具有魔力的絕對武器。

在某些情況下,限製人們行動的措施甚至可能是適得其反。不加選擇地將沒有症狀但具有傳染性的患者和健康人混合在一起,可以因此加快病毒在狹窄區域內的傳播。

此外,限製人們行動的措施可能會引起恐慌,從而增加感染的風險。2014年就出現過這種情況,利比裏亞首都蒙羅維亞部分地區被隔離以阻止埃博拉疫情的擴散。受驚嚇的民眾與士兵之間發生了衝突,導致幾名平民喪生。這項措施還增加了醫務人員的不信任感,使一些患者掩蓋自己的症狀以避免被限製行動。

在過去,某些隔離行動還導致了社會動蕩,主要是因為隔離所造成的經濟困局。2003年就出現過這種情況,當時在粗暴的監禁之後,中國的薩斯疫情導致在南京和上海地區發生騷亂和暴力示威,因為沒有給有關人口提供任何援助,特別是在糧食供應或醫療上。

最近,在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間(2013-2016年),反複實施邊境關閉,圍堵和隔離措施。因此,六百萬塞拉利昂人在2014年9月被迫在家裏呆了三天,然後在2015年3月再次被迫呆在家裏。文章援引的專家說,西非的這些隔離隻是形式,效果幾乎是零,隻是“政府必須證明它還在做事。”

華客網:中國冠狀病毒:隔離是防止擴散的有效措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