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西方該不該怕中國科技創新?中國將陷"阿根廷綜合症"

法國報紙摘要 RFI

回聲報網站刊登了法國經濟學者,曾經為馬克龍競選總統謀劃經濟策略的法蘭西學院經濟教授Philippe
Aghion的專欄文章,標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害怕中國的科技創新?

Philippe Aghion回顧了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麵的非凡飛躍,並解釋了為什麽這種增勢很可能會嘎然而止。

作者指出,自己過去曾經多次強調中國要在技術上創新,就必須進行製度改革,給研究人員以更多的自由,激發市場競爭,然而,中國並沒有這樣做,中國仍然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且,自從習近平上台以來,自由甚至出現了倒退,但是,中國在科技開發領域尤其是在5G,區塊鏈,
在基因研究以及專利注冊數量上的突飛猛進。那麽,如何解釋此一現象?

作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大因素:

首先是科研經費的大幅度增加,中國在2018年以數百萬美元的研發支出趕上了美國。

其次,中國政府修改了大學科教人員任職製度,在2000年代逐步引入了
有條件的終身合同製,研究人員必須發表學術文章方能獲得確認,並在2008年推出了
“千人政策”,將國外的中國高級研究人員帶回國內。

最後,就是與美國的學術合作,這些合作使中國研究人員不僅能夠受益於美國大學的學術成就,而且還能在其他地方享受到在國內無法找到的自由。

事實上,自從美國在2018年推出限製中美研究人員合作的 “中國倡議”政策之後,中國出版物的質量就應聲下降。

作者認為,中國倘若要阻止科研上的衰退,就需要更加開放,而不是封閉自己。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要麽北京通過釋放活力激勵主動性來推動創新,要麽優先考慮控製社會而束縛經濟增長,倘若,選擇後者,那麽,中國就很有可能陷入
“阿根廷綜合症”,也就是說,在經濟起飛時非常有活力,但卻在中途嘎然而止。

法國各大早報的頭版聚焦點:

左翼解放報繼續關注有關退休製度改革方案的討論,指出,任命九個月來的法國總理博爾納進入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是否能夠完成這項不可能的使命,關鍵就在接下來的數周內!法國總理周四晚間在電視講話中將做何表態,很明顯,她近日所謂64歲退休紅線絕不推讓的言論激怒了更多的法國人走上街頭,下一步究竟是退還是不退?博爾納看來是進退兩難
,她的地位陷入她任命以來最為脆弱的階段!

右翼費加羅報則聚焦右派的傳統話題
移民問題,指出,周三法國政府遞交的有關移民問題的議案已經遭到左右兩大政黨的集體攻擊,預計它要獲得通過將十分艱難。費加羅報的另一大聚焦點是歐盟何時出台對策,應對美國針對能源轉型推出領域的對企業的援助政策,四千億美元的巨額援助將資助那些在美國投資能源轉型的企業,歐盟本土的一些生產汽車電池或者氫能源的企業都開始遷往美國,歐盟必須在歐洲企業大規模遷出至前迅速出台對策。

天主教的十字架報就以色列總理內特尼亞胡訪問法國的之際聚焦以色列政壇,該報駐特拉維夫記者報道說,這次訪問計劃預定已久,雖然官方強調伊朗問題是與巴黎討論的焦點,但是,對內塔尼亞胡來說,最重要的是要向其國內輿論顯示以色列政府雖然與極右翼政黨結盟,但是,在國際外交上並不孤立。文章還評論說,在第一任期似乎還有意致力於緩解巴以衝突的話,今天的馬克龍總統似乎已經放棄了此前的想法,盡管法國外交越來越公開地對以色列的殖民政策以及約旦河西岸日益緊張的局勢表示擔憂。

財經報紙回時報同樣關注退休製度改革,指出,法國國民議會傳統右翼黨派繼續向政府施壓,要求修改方案中有關底年齡進入勞工市場的職工的退休待遇,保證他們繳納分攤金的年限不至於超過43年等等。右翼黨派議員的支持對法國政府來說至關重要,因為他可以避免執政黨使用不得人心的憲法第49條中的第三款,強行通過退休製度改革法案。此外,回時報還強調物價上漲嚴重影響到法國消費者的消費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