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調休之殤”再引熱議,中國“假期自由”還有多遠?

b256070209c781707f125b54030f04dc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兩會期間,假期、調休再次成為代表們的關注議題,有代表提出了 ” 試點隔周休 3 天 “、” 取消節假調休 ” 等提議。

” 調休 ” 的誕生是為了激發重儲蓄、輕消費的國民消費需求。1999
年,《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勞動節、國慶節分別由原來的一天和兩天假期延長至三天,並且與周末相連,通過 ” 調休 ”
拚成七天小長假,” 黃金周 ” 的概念橫空出世,” 調休 ” 的傳統也由此開始。

這一年國慶黃金周全國出行人數達 2800 萬人次,帶動旅遊綜合收入達到 141
億元之多。不僅旅遊景區,小長假對餐飲業、影視業、體育產業、交通運輸業等都有很明顯的提振作用。” 假日經濟 ”
也由此為大家所熟知,並被視為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利器。

但此後,” 黃金周 ” 引發的休假體驗糟糕、調休疲憊等問題也令打工人苦不堪言。” 調休 ” 成了人們又愛又恨的假期傳統。

20 多年後的今天,” 假日經濟 ” 是否依舊還成立?休假製度如何能為勞動者提供更好的假期體驗?

人們真的會為 ” 假日經濟 ” 買單嗎?

” 假日經濟 ”
一直伴隨著許多問題。從消費者的角度來說,假期集中出遊伴隨著較為差勁的消費體驗,例如交通不便、各類公共場所排長隊、商家坐地起價,以及 ”
調休 ” 給打工人帶來的疲憊感等等。

同時,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麵,也很早就有學者認為,東拚西補湊出來的 ” 假日經濟 ” 效果被誇大了。

清華大學假日製度改革課題組統計了 1986 年 -2006 年間的年旅遊收入及增長情況,數據顯示,1999
年實行黃金周之後,盡管每年國內旅遊收入呈增長態勢,但增長率與此前 11 年相比並沒有明顯變化。拋開受非典影響的 2003
年不談,2000 年— 2002 年的增長率甚至比過去十多年還要低。

12edd8a1efa0239317de2312758a3c6d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假日製度改革課題組

對於假日期間的消費繁榮現象,許多研究通過測算假期前後居民消費情況以及不同地區消費狀況發現,” 假日經濟 ”
效應主要是有限的消費在不同時間、空間以及消費項目上的轉移和替代。

一個直觀的現象就是假日消費激增的主要地區為旅遊城市,期間其他地區消費量不增反降,而且每個節假日前後都伴隨著消費淡季的出現,這是因為人們為度假進行了儲蓄或者提前消費,因此整體來看,”
假日經濟 ” 效應對於整體消費總量的拉動作用效果有限。

有學者進一步提出,” 假日經濟 ”
效果有限的根本在於,在影響消費的各類因素中,收入仍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收入約束下,居民的消費總量很難因為假期時間長短而改變。簡單來講,消費不足最重要的原因是沒錢消費。

盡管反對的聲音很多,但假期對消費以及經濟的影響是十分複雜的過程,也有不少專家學者通過更加係統、嚴謹的測算方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定量的分析。例如,2015
年暨南大學統計學博士桂文林就通過季節調整模型等方式進行研究,並得出假日經濟有效的結論。

隻不過,這項研究同時也發現,這種有效性可能會逐漸減弱。研究統計了 2000 年— 2009 年間 ” 十一 ”
假期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發現,” 十一 ”
假期的影響率在這段時間內呈現先增後減的趨勢,所以從影響率來看,假日經濟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功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下降的。

如何給假期 ” 削峰填穀 “?

假期體驗感差主要體現的是旅遊產業的供給和需求不匹配,每年的旅遊旺季都要考驗旅遊城市、旅遊景點的承載能力。因此,假期如國家的供電、供水係統一樣,也需要
” 削峰填穀 “。

政府曾經做過這方麵的努力,比如在 2007
年第二次修訂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以及新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中,將五一勞動節的法定休息日由 3 天減為 1
天,並增設清明、端午、中秋 3 個節日,各休息 1 天。這樣一來五一黃金周就沒有了,我國的假期結構從 3 個大長假,演化為 2
大(春節、國慶)+5 小(元旦、清明、五一、端午、中秋)的格局。假期的分配更均勻了。

但很快這樣的結構也受到質疑,原因是短假滿足不了遠程旅遊的需求,五一黃金周的取消,意味著這部分需求將由春節和國慶來分擔,反而導致了更加嚴重的出行高峰。

今年專家提議 ” 試點開展周休日實行‘隔周三休’,即首周休息一天,次周休息三天 “,甚至是建議 ” 每周單休,月末休息 5 天 ”
等,以起到均衡小長假分布、緩解高峰壓力的作用。但雙休日是勞動者多年才爭取到的權益,甚至目前還有一些企業實行大小周製度,尚不能保證雙休。因此這些提議一經提出就遭到眾多網友的反對。

而且本質上,這些調整都是對法定節假日的花式排列組合,不管如何調整,全國人民都是在規定節假日進行強製性集體休假。十幾億人一起休息,高峰期當然總是形影不離,為此,已經有許多人選擇在工作日請假出行,以避免排隊的折磨。

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優化大家的休假體驗,關鍵應該是要讓大家擁有自主休假的自由,根據自己的工作安排、家庭情況計劃出行時間。

其實,休假的自由正離我們越來越近,越來越普遍。首先,隨著科技發展,人們的勞動時間是在不斷減少的。我國勞動時間也從早期的 ” 每天 8
小時、每周 48 小時 ” 的工時製度,改為了 ” 每日工作 8 小時、每周工作 40 小時 “,全國每年的法定休息時間也從 59
天,增加到了 115 天左右,翻了近一倍。

發達國家在這方麵的改革更為激進,2000 年法國曾設立每周 35 小時工作製,但也因此對經濟造成了一定衝擊,此後又調整至 37
小時以上;近年來英國、德國也開始實驗 4 天工作製、28 小時工作製 ……

同時,企業帶薪休假的製度正逐步完善,而且隨著生產效率的提高、辦公工具的演進以及企業文化的改變等,一些崗位的工作時間與傳統行業有了較大的區別。例如培訓機構講師、部分銷售人員等職業最忙碌的時間是周末,反而在周一、周二休息,互聯網、傳媒行業從業者可以遠程辦公
……

未來企業組織將向更加扁平化的方向演進,組織結構的精簡以及遠程辦公工具的普及,將會給從業者更多的決策權與主動權,而機器自動化以及人工智能在生產中的應用,也將節省大量的人力勞動時間,人們的工作將更加聚焦於目標而不是過程,這都為人們彈性安排工作和休息時間提供了可能。

” 有錢有閑 ”
的假期安排要從法定假期的框架中走出來,隻有生產效率的有效提升,才能夠從收入和生產端解決假日經濟的困局,實現勞動者在更大範圍內平滑自身的假期安排,這也將釋放出更大的
” 假日經濟 ” 消費潛力。(本文首發於鈦媒體 APP,僅代表個人觀點,與平台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