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年輕人悲歎孔乙己的長衫,天塌不下來

摘要:不要急於阻斷年輕人在“孔乙己的長衫”中的自怨自艾,不必擔心他們對讀書和奮鬥意義的懷疑,更不要歸因於他們不夠努力。年輕人懷疑一下“讀書改變命運”,天塌不下來。讀書、奮鬥和學曆的價值,應該是經得起懷疑的。懷疑一下“讀書改變命運”,並不就會走向反智、絕望,放棄和否定讀書。讀書,本來就是教人怎麽去懷疑。“讀書改變命運”“努力就有回報”的信念,不是父輩哄娃的甜蜜承諾,不是自動履行的社會協議,而需要越過種種挑戰的障礙,才能將它實現。

d482073619aae0b0a531819bda25570b

“孔乙己的長衫”莫名其妙地火了,正如“茴香豆的四種寫法”顯得那麽迂腐和無用,長衫有著同樣的酸澀隱喻。找工作處處碰壁、卷得疲憊不堪的年輕人,在焦慮的無眠之夜,當看到評論區“學曆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脫不下的長衫”、“如果我沒有上過大學,那我一定會心安理得地去打螺絲”之類失意感慨時,很難不鼻子一酸。學曆似乎太像那個長衫,證明是一個讀書人,一個書生,可正如長衫被嘲笑,拿著學曆卻一次次遭遇拒絕後,似乎也成了笑話。讀中學時嘲笑過“茴香豆四種寫法”的一代人,當遭遇“嚴峻就業形勢”毒打,開始共情“孔乙己的長衫”。

無疑,這種自嘲與惆悵,寫滿了失意的年輕人對“讀書改變命運”的懷疑:讀書有什麽用?學曆又有什麽用?不讀書起碼我還能安心去打工,不必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對於一個自小就向孩子傳遞讀書信念、自上而下深信“讀書改變命運”的社會,自然接受不了“讀書無用論”。人們一向視那些挑戰讀書價值的論調如洪水猛獸,“孔乙己文學”式喪文化表達,就因懷疑讀書價值而受到了批評:不是讀書不行,是你自己不行。不是學曆無用,是你還不夠努力。

我覺得,不要急於阻斷年輕人在“孔乙己的長衫”中的自怨自艾,不必擔心他們對讀書和奮鬥意義的懷疑,更不要歸因於他們不夠努力。年輕人懷疑一下“讀書改變命運”,天塌不下來,讀書價值不會被貶低。

讀書,本來就是教人怎麽去懷疑,如何在經曆“無知的確定性”後具備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讀書改變命運”這個自小被灌輸的本體承諾,也要經受懷疑的考驗。讀書和學曆如果真的有價值,它必須能經得起懷疑,經得起諸種誘惑、困境、阻力、失敗的挑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未經考驗和檢驗的相信,隻是盲信和迷信。我們自小把“讀書改變命運”當成天經地義的信仰,年輕人一直隻是埋頭讀書、刷題、卷優績,點著頭聽父輩、老師和媒體宣講著“讀書如何改變命運”。就像“努力就會成功”“奮鬥就有收獲”“好人就有好報”一樣,那隻是一種期待和信念。走進社會去實踐,到了檢驗這些信念的時候。

做題,考驗的是智力,如何迅速得到一個標準答案。而實踐的過程考驗的是“智識”,是反向把那些灌輸的答案變成問題,真的是這樣嗎?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理想還是現實?考上名校,然後呢?這一代年輕人,正在承受著很多遠超前代人的生存壓力,不確定中遍曆著種種懷疑。一直生活在校園,作為讀書人,讀書是評價他們的惟一標準,中考、高考、考研,讀書隻被讀書人以讀書的標準去審視。而如今切斷讀書的臍帶走向社會,他們不得不接受另一種價值的苛刻評判。壓力空前的就業難下,那種審視的目光尤其逼人,考量尤其苛刻,加劇著年輕人對“讀書改變命運”的批判性思考。

我當然不會懷疑讀書的價值,作為典型的小鎮做題家,我跟這個社會的大多數人一樣,也是“讀書改變命運”的受益者。如果沒有讀書,可能真就是一個打螺絲、搬磚頭的人了。我們是受益者,堅信這種價值,並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必須堅信,但,要理解那些正經受挫折考驗和陣痛的年輕人,他們被切斷了讀書的臍帶被拋向社會,卻沒有多少讓他們覺得適配學曆的工作等著他們,書本中描繪的美好也與現實形成巨大反差。他們很努力,但現實是,很多事不是努力就有結果,被失意情緒支配的人們,因此對篤信的價值產生了攻擊式懷疑。

作為走過來的受益者,不要急於用爹味向他們灌輸雞湯,要讀懂他們的困惑。讀書、奮鬥和學曆的價值,應該是經得起懷疑的。年輕人懷疑一下“讀書改變命運”,並不就會走向反智、絕望,放棄和否定讀書:書本一扔,老子不讀書了。讀書教會人們懷疑,經曆懷疑之後,可能才會明白:如果不讀書,可能連“學曆不但是敲門磚,也是我下不來的高台”這種感慨都發不出來,對改變命運毫無想象力,隻會沉默地接受“低頭打螺絲”的命運。懷疑讓人清醒,讀書並不必然改變命運,決定命運改變的因素有很多,就像桑德爾在《精英的傲慢》中談到的,包括個人運氣、經濟景氣、社會結構、人脈資源。懷疑的過程也讓人學會區分,哪些事是努力讀書能辦到的,而哪些事是努力不可即的,從而調適自己努力的方向。讀書不一定會改變命運,但不讀書肯定不會,它開啟了一種可能,即使都是打螺絲,讀過書跟不讀書的,是不一樣的。

“讀書改變命運”要從規訓教條變成個人信仰,必須經得起質疑。否則,這個信仰在平常怎麽雞血般地“讓無力者有力”,在挫折和失敗時就怎麽給人帶來強烈羞辱感:是我還不夠努力嗎?我努力有錯嗎?桑德爾說:如果我們過於奉行強調個人努力的優績主義文化,這不僅會傷害“沒那麽成功”的人。成功者也一刻不敢鬆懈,正是因為他們篤信個體能決定很多事情,所以他們不敢失敗,背負著巨大的壓力。自小越是聽多了“讀書改變命運”的規訓,越會在失意時產生巨大的幻滅和迷失感,並伴隨無法消解的“自我攻擊”和“長衫攻擊”。

懷疑也許能讓人們漸漸意識到:其一,以“改變命運”定義“努力讀書”,很容易在功利權衡中陷入搖擺、幻滅和虛無。“讀書學習”本身就擁有不依賴於其他目標、讓人內心充實、不辜負時光的存在價值。其二,有些事情真不是自己不夠努力,很多問題都不是隻靠“個人努力”,不是原子式“個人問題”,而必須依靠某種共同體的結構力量去推進,它是公共的,必須在推動社會進步中去實現。

“讀書改變命運”的價值篤信,不是一條直線,要經得起“孔乙己長衫”的批判式思考。想起一個著名的演講,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某年給母校法學院畢業生的演講:祝畢業生遭遇不幸——初看題目,覺得很不合時宜,仔細看了內容,很受觸動。羅伯茨是這樣說的:

“在未來的很多年中,我希望你被不公正地對待過,唯有如此,你才真正懂得公正的價值。我希望你遭受背叛,唯有如此,你才領悟到忠誠之重要。我會祝福你時常感到孤獨,唯有如此,你才不會把良朋益友視為人生中的理所當然。我祝福你人生旅途中時常運氣不佳,唯有如此你才意識到概率和機遇在人生中扮演的角色,進而理解你的成功並不完全是命中注定,而別人的失敗也不是天經地義。當你失敗的時候,時不時地,我希望你的對手會因為你的失敗而幸災樂禍,唯有如此,才能讓你意識到有風度的競爭精神之重要。我祝福你會被忽視,唯有如此,你才會意識到傾聽他人的重要性。”

沒有人願意遭受挫折和失敗,但這是不以人意誌為轉移的現實。“讀書改變命運”“努力就有回報”的信念,不是父輩哄娃的甜蜜承諾,不是自動履行的社會協議,而需要越過種種挑戰的障礙,才能將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