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什麽有那麽多美國的負麵熱搜?

中國互聯網上關於美國的負麵輿論越來越多。這些輿論既有官方媒體主動發布的,也有民族主義自媒體賬號在微博、微信公眾號、百度貼吧等社交媒體上的傳播的,還有不少網民自發進行的留言和評論。

僅在過去兩個月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關於美國的負麵新聞就有俄亥俄州一列運載化學物品的列車發生脫軌事件,田納西州孟菲斯動物園虐待大熊貓,和矽穀銀行破產之後甚囂塵上的美國破產論等多起。

這些輿論都基於一些現實生活中發生的事件,但是對於美國的不少指責卻缺乏事實根據。例如俄亥俄州列車脫軌造成危險化學物質泄漏是事實,美國鐵路安全事故頻發也是事實。自2017年起,美國削減鐵路係統的工作人員,幾大主要鐵路已經有超過22%的崗位被取消,造成了安全隱患。但中國互聯網上大量的攻擊言論是針對美國輿論對此事”噤聲”,2月1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指責媒體對這件事”鮮有提及”。這個指責並不準確。事件發生後,美國的CBC,CNN,
《紐約時報》等多家媒體立刻進行報道。環球網在2月4日的文章中引用了路透社、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這兩家媒體報道的內容。《中國日報》中文網則引用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新聞周刊》、美聯社等媒體的報道。

關於美國的負麵輿論也有日益增多的趨勢。僅《人民日報》就在過去兩個月裏就美國霸權多次發表文章,文章標題分別為《民主不應是美國搞霸權霸道霸淩的工具》、《自我粉飾難掩美式霸權的危害》、《美國霸道霸權霸淩嚴重危害世界》《美國科技霸權損害人權阻礙發展》等。

熊貓曾經一度是中美友誼的象征,”熊貓外交”開始於由1972年尼克鬆訪華時毛澤東主席的承諾。前幾年,孟菲斯動物園虐待動物的謠言在互聯網上傳播時,官方還曾出麵辟謠,在中國動物園協會的官網上也能找到《關於旅美大熊貓樂樂和丫丫的飼養和健康情況的說明》,文章列出了許多孟菲斯動物園精心照顧熊貓的細節。當同樣的謠言今年再度開始傳播時,官方媒體卻助長了謠言的發酵。《環球時報》於3月9日發表《社評:我們不願相信有人會虐待大熊貓》,在文章中指責”孟菲斯動物園一直沒能有效回應關切。這讓人感受不到它對大熊貓的愛護珍視,而它對中國公眾的心情也缺乏足夠認知。”並認為大熊貓成為”‘歇斯底裏的新麥卡錫主義’受害者”這樣的聯想和擔心”不是沒有來由的”,認為網民們”有些激烈的情緒也可以理解”。還提出”巧合一旦多了就不像是巧合了”。該文章在微博上被許多其他官媒(如”新聞晨報”官方賬號等)轉發,讓”虐待論”在網絡上持續發酵。網友們呼籲讓這隻熊貓提早回國。

共產黨的臉皮非常薄

《德國之聲》采訪了前美國駐中國外交官高大偉(David
Cowhig),他曾於1996年到2012年被派駐在中國工作,現在是一名研究中國的獨立學者。他回憶起自己在中國的那段時間:”那時的氛圍比現在好很多,人們可以看到更多的關於美國的好的一麵的報道。”他認為雖然中國一直擔心其政權被顛覆,但是江澤民並沒有真正搞個人崇拜,胡錦濤則更加不愛炫耀。他回憶起當年,人們可以在中國的媒體上找到一些不同的觀念,特別是關於艾滋病、腐敗、空氣汙染等報道,網絡論壇上的言論也更加開放。他認為從十年前習近平執政開始,執政黨就開始花越來越多的力氣來控製輿論。他告訴記者:”在今天,中國對於美國的負麵宣傳比以前多得多。而且許多非政府組織已經關停,包括人權律師在內的獨立聲音都被壓製了。一直以來,CNKI等學術期刊和數據庫沒有像大眾媒體那樣受到嚴格審查,但現在情況正在改變。而這一切主要是通過恐嚇來實現的。”

但高大偉不願意用”反美”來概括這樣的輿論宣傳,他認為這些宣傳都和中國自己想要達到的目的相關。”即使裏麵有反對美國的元素,但也是為了講出’中國更好’這一觀點。””中國的宣傳部門想把美國描繪成一個正在衰落的大國,而將中國描繪成一個正在崛起的大國,準備接替美國世界領導的地位。我認為中國的宣傳人員總是想進行不利於美國的對比——例如晚間的新聞聯播會列出美國死於新冠的人數。”有些宣傳則是對美國抨擊中國的新聞的回應。他說:”中國共產黨令人驚訝的特點之一就是他們的臉皮非常薄。如果外國媒體或者美國政府批評中國的人權問題或者任何其他問題,他們會很不高興。”他認為國外的氛圍並不是這樣,絕大多數美國人可能從未聽說過中國在俄亥俄州火車脫軌和其他話題上對美國的批評,即使聽說過,他們可能會承認:”是的,我們遇到了一些問題”,也可能會一笑置之。

他認為,即使是中國官方媒體或者中國外交人員在推特等境外的社交平台上發表的言論,也是針對中國人的宣傳——有可能是居住在美國的新移民,尤其是老年人,仍需要依靠中文媒體與中國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聯係。

記者少了,缺乏信息交流

同時,高大偉也認為習近平執政以來,甚至近五年來,外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也比之前負麵很多。他認為,部分原因是,因為這幾年在中國的西方記者變少了。如果有更多的記者,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的與普通人有關的故事,和對於中國視角的探究。在缺乏持續不斷的信息交流時,人們往往會注重抽象的理念和意識形態。

他告訴記者:”在我的外交工作中,我了解到我們不應該很快就假設中國的某項行為或者聲明必然對美國懷有敵意,每個國家都存在混亂和官僚主義的複雜性。中國許多省份和地方的政策和行為都與北京的意願背道而馳。”他認為在缺乏派駐在對方國家的記者和外籍人士的實地視角來展現社會的方方麵麵。美國和中國可能會越來越多地從單一角度抽象地看待彼此。

民眾希望新聞報道能關注民生

《德國之聲》也采訪了一位曾在中國某官媒就職的編輯,這位匿名人士透露,在報道一些和美國有關的社會事件,比如校園槍支暴力、墮胎權、女權、人們在街頭進行的抗議活動等,報道的尺度比報道中國國內相關事件更寬,雖然這樣的寬鬆也並不意味著什麽都能報道。官方媒體上密集的關於美國的負麵新聞報道早在香港反送中運動和美國對中國貿易戰時就已經開始,起初也確實能夠吸引到讀者的關注和正麵反饋。

但她表示:”自從去年嚴格的封城政策以來,發布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負麵新聞時,有越來越多的讀者’不再買賬’了。這些讀者希望媒體更多報道和自己日常生活有關的新聞,為社會中有需要的人發聲。這樣的報道下麵也時不時收到網民們帶著批評意味的’陰陽怪氣’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