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消費這麽低迷,該搞“全民發錢”麽?

“都發錢等於都不發錢”,這話真的對麽?

各位好,今天在北京要參加些活動,沒時間寫正稿了,在旅程中翻看我的知識星球進行答疑,發現有個讀者的提問還是蠻有意思的。他問題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雖然似乎很淺顯,但很多人未必懂得,這裏把這個問題和我的解答貼出如下:

問題:小西,如今都說消費低迷,在這種現狀下,為什麽不搞全民發錢呢?具體是500還是2000依財政而定,既能刺激消費又能減少貧富差距,多利而無害,何樂而不為?

1d15acfb32af7342724a35f6756c5f95

以下是我的回答:

您提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麽不搞全民發錢呢?想講清楚這種做法到底利弊幾何,需要稍微費一些筆墨。

大約是大前年吧,那時候新冠疫情剛起來,全球經濟衰退,很多人沒了工作,於是很多國家就開始對其民眾發放生活、消費補貼。當時社會上一種聲音建議我國也這麽幹,於是環球時報的錫進·胡總編就急了。

胡總這個人吧,挺有意思的,他總能有一些大白話談一些特別深奧的問題(雖然未必都對,甚或者說大抵都不對)。

比如那一次,他就說了一句一度膾炙人口的名言:發錢沒意義啊,“都發錢等於都不發錢”。

那麽這話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

從樸素的經濟學常識講,貨幣是可以憑空創造的,但貨幣的價值卻不可以。用大白話也就是政府可以選擇開動印鈔機大把印錢,但因為一個社會的財富價值在一個時間節點是恒定的,人們能買到的東西就那麽多,所以印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增加這些東西的總價值,而隻會導致錢不值錢,也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

比如讓我們假設一個極簡社會,這個社會裏隻有三個人,他們持有的貨幣總量原本是三百塊,那麽這個社會當中有再多的商品,其總價值用貨幣衡量也就是這三百塊。這個社會中政府可以憑空多印三百塊錢,每人一百發給他們,這樣貨幣總量就是六百了,但因為這個社會中商品是沒變的,其價值總量也不會變化,貨幣總量翻番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商品總價格翻番,現在的兩塊錢隻能當以前的一塊錢去花,日子該不富裕還是不富裕。這也就是胡總所謂的,“都發錢等於都不發錢”,這個角度講,他是對的。

那既然如此,為什麽很多國家還是會經常搞“全民發錢”呢?真是胡總認為的朝三暮四,把老百姓當猴耍麽?

也不能這麽說,全民發錢這一招,對調節社會財富分配,至少在理論上還是有效的。因為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的儲蓄是不一樣的。

比如還是之前的那個極簡社會,三個人,貨幣總量三百塊,那這三百塊在這三個人之間很可能不是平均分配的,也許是一個人,土豪,有兩百塊;一個人中層,一百;最後一個人底層,身無分文。

這個時候那個虛空政府給每個人多一百塊錢意味著什麽呢?

對於那個社會中層來講,一百變兩百,但還是隻能當原來的一百塊來花,也就是胡總看到的“都發錢等於都沒發”。

當對底層卻不是這樣的,他本來沒有錢,但現在給了他一百塊,雖然這一百塊隻相當於原來的五十塊,但他畢竟有了(舊)五十塊的消費能力,這個人一定會非常開心,感謝政府。

但這樣的政府真的值得感謝麽?窮人那五十塊的消費能力真的是他憑空造出來的麽?

不是的,這五十塊並不憑空來,它來自土豪那裏。

你算一下,土豪原本有兩百,現在給他多發了一百,他“總儲蓄”有三百塊了,可因為貨幣價值貶值一半,這三百塊打個對折,隻能當一百五十塊錢花。兩百變一百五,這土豪剛好少了五十塊,這五十塊錢,就相當於通過“全民發錢”給了那個窮人了。

是的,即便是在最理想狀態下,全民發錢的本質,也不是政府在向民眾發放福利,而是一場變相的“劫富濟貧”,是逼著高儲蓄者變相捐款給低儲蓄者。是政府請客,“有錢人”買單。但看起來的名頭卻特別美好,“全民發錢”,很多算不過賬來的人,真的會為此感謝當政者,所以一些國家確實喜歡搞這一套——能最快速的討好選民麽。

可是話又說回來,也不是所有人都算不過賬,既然全民發錢隻是一次財富再分配,為什麽還是會有很多經濟學者、民間精英支持全民發錢呢?

這是因為大家都清楚一個事實:即便不搞“全民發錢”這種政策,為了維持適度的通貨膨脹,各國政府其實也是在開動印鈔機,偷偷印錢的(或者做的不那麽直白,用一些別的手段,比如降低銀行準備金,釋放流通量)。這部分新產生出來的貨幣最後還是要被市場消化,稀釋流通貨幣的總價值。那麽它的最初支配權又歸誰呢?一般來說歸政府。如果不“全民發錢”,政府也會通過別的手段將這些錢撒出去,比如上馬大型基建項目,比如多開些研究所,狠命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再或者“要大炮不要麵包”,生產一堆的軍火裝備。

是的,二戰爆發前,世界上兩個最大的工業強國,美國在搞“羅斯福新政”,修了一堆基礎建設,納粹德國即搞基建又擴充軍備,本質上玩的都是這種類似的東西。政府要印錢你是攔不住的,你能討個說法的隻有它怎麽花。於是一部分人就主張:既然橫豎要通貨膨脹,與其讓政府亂花,還不如直接發給老百姓,平衡一下社會財富呢。

這就是很多算得清賬的人也會支持“全民發錢”的原因所在——這其實是個“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但要我說,這些人還是把問題想淺了。因為在很多情況下,“全民發錢”連理想狀態下“劫富濟貧”這一手都做不到。

為什麽這麽說?

讓我們還是回到最初那個“三人社會”的簡易例子中去——那個有兩百塊錢的“土豪”,如果他預判到了政府要全民發錢,自己的財富將縮水,他真的會坐以待斃麽?不會的。他一定會想方設法把錢花出去,將自己的積蓄固化為實物財產。等到發錢的時候,他就成了存款上的賬麵“窮人”,全民發錢將對他是無害而有利的。

而這種預判,其實就是所謂的“通脹預期”,一個社會在有通脹預期的狀態下,理性人是會傾向於把錢花出去的,這就達到了你所說的那個刺激消費目的。所以大多數政府搞經濟,都是願意讓社會保持適當的通脹預期的,說白了,就是都想鼓勵老百姓賺了錢就趕緊花出去,這種刺激多於發錢本身。

但這裏麵也有個問題,那就是在通脹預期當中誰會真舍得花錢或者投資,那些處於財富高位,“有兩百塊錢”的有錢人,他們是真舍得花的,因為他們有資本、有人脈、預先能獲得相關消息,舍得把手上的錢花出。可是那些“有一百塊”的社會中層,他們即便看到了這種預期,也是很難把手上錢花出去的,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們財產有限、投資、消費渠道也跟著有限。更關鍵的問題是,他們的存款是留著“保命”的,有個病、有個災、或者萬一失業了,總得留個本錢吧?一旦通脹太嚴重,這些人也隻能坐等自己的財富在銀行賬戶裏縮水,沒有別的太好的辦法。

於是一番推演下來,“全民發錢”這種行為,“均貧富”與刺激大多數人消費的初衷就都很難達到了,它所造成的真正後果是社會的頂層與底層一起瓜分中層的財產,一部分中層財產縮水,淪入底層,於是社會出現了更大的聲音,要求搞全民發錢等行為,給剩下的中層帶來更大的壓力,最終甚至徹底將這個階層拆解掉,形成更嚴重的貧富分化。

這個場景,是你願意看到的嗎?我相信肯定不是。所以全民發錢,真的不是一個好主意。

當然,我知道您擔憂的問題是什麽。消費低迷眼下確實是橫亙在經濟前景上的一片陰霾,前段我看到有經濟專家專門出來說,說中國麵臨“通貨緊縮”的風險,言外之意是主張上各種“工具”維持通脹(當然他們唯獨不說“全民發錢”的事兒,這可能就是中國經濟專家和國外專家的區別所在)。而這種觀點又引發了另一批經濟學者的反對,他們說通脹有什麽好啊?貨幣貶值會影響經濟秩序,維持幣值穩定,甚至就讓“通縮”發生,挺好的!

但我覺得,問題的關鍵不在於通脹還是通縮。你得想明白為什麽消費會低迷,老百姓不花錢了。說白了不是不願,而是不敢。剛剛過去的三年,讓很多人(尤其是社會中層)變得膽子更小了,隨時可能失去的工作,隨時可能黃掉的生意,隨時可能斷供的房貸,讓人們更緊的捂住了腰包,即便能掙到錢,也不敢像之前那樣大膽甚至超前消費。這是“消費低迷”的主要原因。

那麽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哪裏?在於努力恢複穩定的經濟秩序,在於重振市場的信心,在於給每個人穩定的個人財務前景預期,同時適當的逐漸完善醫療、社會保障製度。當然更包括給市場一個穩定的幣值預期。所以這個時候談刺激通脹或鼓勵通縮都是不適當的,政府需要扮演的更多是一個守夜人的角色,維持經濟的穩定和市場的可預期,等待時間這味療傷藥讓社會信心逐漸恢複。

基於以上,我也覺得您說的“全民發錢”至少眼下不是什麽好主意,因為協作的恢複需要信心,而信心的恢複則基於穩定,而維持穩定的最好辦法,就是不做自以為很聰明、能“一針頂破天”的大折騰、大計劃。

哪怕這個計劃看上去是那麽美好,甚至“多利無害”,比如全民發錢。

曆史告訴我們,當一件事看起來“多利無害”的時候,往往才是害處最大的。免費的才是最貴的。任何過於美好的東西,都包含著陷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