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疫情間美國高中生性行為比例下降 近2成高中生自詡性小眾

美國疾病控製及預防中心(CDC)的調查報告同時顯示,在新冠疫情持續期間,高中生發生性行為比例下降,專家認為這個現象與社交距離等封控政策有關。另外,共有19.3%高中生形容自己屬於性小眾,性取向屬於同性戀、雙性戀或其他類別。

綜合美聯社與《雅虎新聞》報道,翻查過去調查結果,大約30年前過半受訪高中生表示,曾與他人發生性行為,2019年比例降至38%,到了2021年疫情高峰期,數字更滑落至30%,創下曆年調查最大單年跌幅。CDC還表示,不但發生性行為高中生減少,表示自己擁有至少4名性伴侶的年輕人,數字同樣減少。

專家認為,這個現象與疫情期間的隔離措施有莫大關係,在病毒肆虐期間,年輕人需長時間留在家中,與同齡人接觸時往往遭受家長監督,也需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所以發生性行為機會也相應減少。

在正常情況下,
生部門樂見年輕人性行為減少,可使意外懷孕、感染性病的幾率都有所下降,但這次情況卻不同,數字下跌僅代表封控措施影響年輕人交往,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精神健康問題。

研究青少年性行為的羅格斯大學研究員林德伯格(Laura
Lindberg)認為,人際關係緊密有助保持精神健康,但參考這次調查結果和其他因素,可見高中生之間愈來愈少人建立親密關係,甚至令人覺得他們發生性行為次數太少。

CDC分管青少年及學校健康事務的總監艾迪耶(Kathleen
Ethier)說,若民調數字反映年輕人純粹基於健康理由延遲發性行為和減少性伴侶的話,那數字下跌固然是好事,但現在情況卻有所不同,單純隻是社交隔離結果而已。

CDC從2015年起調查高中生性取向,今年的數字顯示75%高中生自詡為異性戀者,比例較2015年約89%下跌,與此同時自詡同性戀或雙性戀的比例,則由2015年的8%上升至15.4%,屬於“其他”性取向的占3.9%,對性取向抱有疑問的有5.2%。

林德伯格認為,現時社會對於非異性戀的標簽減少,令部分青少年勇於承認自己的性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