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大英博物館中國特展直麵侵略史,能否架起和解橋梁?

18日,大英博物館的大型特展“晚清百態”麵向公眾開放。這個有著300件展品的展覽是一個曆時4年研究項目的成果,該項目匯集了14個國家的100多名學者。用組織者的話說,它將“為公眾了解中國晚清時期翻開新的一頁”。展覽涵蓋了從1796年到1912年的曆史時期,這個時期,以一場結束帝製、建立共和國的革命收尾。

該展覽盡可能地不涉及政治,側重於那個動蕩時期的中國人生活。其壯觀的展品,許多都是首次公開亮相,包括慈禧太後的鳳袍,可能是工人或農民的草帽,以及宮廷禁衛軍的綢布軍服和白色金屬頭盔。另外還有一張名為“戰利品”的小狗畫像,這隻狗是1860年英國士兵洗劫圓明園時搶走並贈送給維多利亞女王的。

但地緣政治背景不得不提。19世紀的中國充滿了暴力、動蕩和混亂——其中大部分由外國,尤其是英國侵略造成的。即使是聚焦於個人和日常生活的展覽也不能回避這一背景。該展覽沒有表現出道德上的矛盾感,一段文字說明直截了當地寫道,“帝國主義挑起了1840-1842年和1856-1860年的兩次鴉片戰爭”。另一段則說,19世紀的清帝國發現自己“受到來自侵略暴力的異常壓力”。

19世紀的中國常被描繪成陷入孤立、自滿和落後的國家,容易受到外國的侵擾和欺淩。“晚清百態”有意反駁了這種說法。那個時期,中國確實經曆了巨大混亂,但也前所未有地受到全球影響,其堅韌的人民推動了印刷、紡織、珠寶、陶瓷、武器和照相等不同領域的創新。

在倫敦上演的展覽,散發著對中國文明的尊重和欽佩,同時又正確地將中國當時所遭受的暴力歸咎於英國和其他外國列強。可以想象,這樣的設定是敏感的。但不管怎樣,它踏入了這一敏感領域。

300件展品中沒有來自中國博物館的,一半出自大英博物館,另一半借自30個不同的英國或國際收藏者。中國的缺席,是由於疫情原因而非官方冷落。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館長霍吉淑表示,中國學者為展覽的配套書籍作出了貢獻。如果再準備一年,規模可能會有所不同。

在中國的公眾意識中,那個時代的重要性怎麽強調都不為過。反之,則很難想象。大多數英國人可能會對任何修正維多利亞時代的觀點無動於衷。事實上,隨著大英帝國的遺產越來越難以捍衛,這種重新評估正在發生。對多數人來說,那是太久遠的事情。英國本土最後一次遭受大規模入侵是近1000年前,而不是上個世紀。這足以解釋為什麽對許許多多中國人來說,這仍是一個鮮活的話題。

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們修正對過去的理解,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的中國現代曆史和文學教授朱莉婭·洛弗爾引用了意大利曆史學家、哲學家克羅齊的名言:“一切曆史都是當代史。”意思是每一代人都會透過當前的關注點看待過去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