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為製衡中國,G7國家借鑒“中國經驗”

去年秋天,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度尼西亞舉行會晤至一半時主動發出了一個警告。

拜登抱著讓美國在有助於應對氣候變化的先進能源技術競爭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希望,曾在此前幾個月簽署了一係列法律,旨在大力增強美國的工業能力、對向中國出口技術實施新的限製措施。幾個月來,他和幕僚也一直在努力說服美國盟友在對華輸送技術方麵拿出自己的限製措施。

這一努力模仿了中國為成為世界製造業領導者所采取的產業政策。在巴厘島與拜登會晤時,習近平敦促後者放棄這個做法。

拜登不為所動。據一名知情人士表示,習近平的抗議隻是讓拜登進一步確信,美國的新產業方針是正確的。

拜登和七國集團的其他領導人周末在日本廣島舉行會議,他們討論的核心內容將是,如何迅速加快一輪已帶有國際協調性質的大規模公共投資。對這些富裕的民主國家來說,這輪投資的目標既是為了減少它們對中國製造業的依賴,也是為了幫助本國企業在新能源經濟中競爭。

拜登的立法議程,包括把重點放在半導體、基礎設施和低排放能源的法案,已開始刺激政府和私人對美國工業產能可能高達數萬億美元的投資,包括政府對電動車、電池、風電場、太陽能發電廠等方麵的補貼。

作為美國幾十年來對產業政策的最重大幹預,這筆支出已激勵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許多主要盟友,包括七國集團的主要領導人推動更多獲取美國清潔能源補貼的機會。同時,歐洲國家、韓國、日本、加拿大和其他國家也在啟動本國的配套努力。

“這場清潔技術競爭是聯合起來走得更快、更遠的機會,”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周五在七國集團舉行的以經濟為主題的峰會後說。

“現在七國集團正一起加入到這場競爭中來,我們的競爭應該創造更多的製造能力,而不是以犧牲彼此利益為代價,”她說。

拜登和其他七國集團領導人已啟動了一個計劃,它有兩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一個是加快對減少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所需技術的需求,甚至加快幾十年的時間;二是讓美國和盟國的工人在滿足這個需求上比中國工人更有優勢。

在七國集團領導人去年的德國阿爾卑斯山峰會後,這個計劃的大部分內容已經啟動。美國駐日本大使拉姆·伊曼紐爾上周在東京對記者表示,七國集團最近在供應鏈、半導體,以及其他針對中國所采取的諸多行動是以“經濟安全、國家安全和能源安全”為基礎的。

他還說:“這是轉向一個新的、更密切相關的七國集團的拐點。”

伊曼紐爾表示,此舉反映了七國集團領導人對他們所說的北京采取的懲罰做法越來越無法容忍,即中國官員通過經濟措施來懲罰、阻止他們不喜歡的外國政府和公司。

但最重要的是,氣候行動的緊迫性和拜登去年夏天簽署的兩項法律推動了這一轉變。一項是美國國會去年通過的為半導體行業提供數百億政府補貼的兩黨法案,另一項是名為《通脹削減法案》中有關氣候變化的條款,企業已躍躍欲試,試圖從中分一杯羹。

這些法案已刺激了一波新宣布的電池廠、太陽能電池板廠和其他項目。法案還掀起了一場政府補貼的國際競賽,補貼問題曾在拜登剛簽署了氣候法案後極具爭議,但後來發生了變化。

美國對清潔能源和半導體行業有利可圖的支持——以及對公司和政府機構購買美國製造的鋼鐵、車輛和設備的更嚴格要求——已給盟友的同類行業帶來了不想要的壓力。

最近幾個月來,其中一些擔憂已經平息。美國在今年3月與日本簽署一項協議,讓日本製造的電池材料有資格享受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的好處。歐盟正在尋求與美國簽署一項類似的協議,並提出了自己的2700億美元計劃來補貼綠色產業。加拿大已通過了本國版本的拜登氣候法案,英國、印度尼西亞,以及其他國家正在爭取本國的關鍵礦產交易。

政府官員表示,曾經對美國法案不滿的盟友們已接受了富裕的民主國家製定協調一致的產業戰略可能帶來好處的事實。

在七國集團會議上,“你將看到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定程度的趨同,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能讓我們繼續把《通脹削減法案》從製造摩擦之源轉變為美國與我們的七國集團夥伴合作和力量之源,”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隨同拜登飛往日本時在“空軍一號”上對記者說。

七國集團的一些官員稱,在確保像印度這樣的快速增長經濟體從對新能源經濟增加投資中受益方麵,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重要的是,隨之而來的加速不會對全球其他地方的投資起抑製作用,”加拿大駐美國大使克爾斯滕·希爾曼在接受采訪時說。

他們不想看到的一個受益者是中國。美國已對中國獲取美國技術的能力進行了全麵限製,主要是先進芯片和用於製造這些芯片的機器。在試圖加強限製全球與俄羅斯和中國共享技術的努力上,美國已經在依靠盟友的幫助。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阻礙中國在先進製造業方麵的持續發展。

拜登政府的官員已敦促盟國不要向中國施以援手,向中國提供其已無法再從美國獲得的芯片和其他產品。美國還在權衡進一步限製某些類型的中國芯片技術的措施,包括可能的風險投資禁令,預計美國官員將在廣島與同行討論這個問題。

盡管七國集團當中有不少國家認為中國構成了越來越大的經濟和國家安全威脅,但在如何應對威脅上幾乎沒有共識。

日本官員們一直對討論如何協調應對中國的經濟脅迫上相對急迫,因為十多年前,中國政府曾在一次兩國衝突期間采取行動,切斷了日本的稀土礦產供應。

相比之下,歐洲官員對是否要冒險與中國建立密切且有利可圖的商業關係上存在更大分歧。一些像法國總統馬克龍那樣的官員對美國在供應鏈上與中國脫鉤的計劃存在抵觸。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一直在推動對華關係的“去風險”,這涉及在承認中國不斷增長的經濟和國家安全野心的同時,有針對性地減少歐洲在工業和國防基礎上對中國的依賴。在廣島出席會議的歐洲官員表示,他們很高興地看到美國領導人正在更多地接受他們的做法,至少在口頭上如此。

盡管如此,盟友推動產業政策的做法可能會讓它們與中國本已困難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近幾個月來,與外國有關係的谘詢和顧問公司在中國受到突擊搜查、拘留和逮捕的影響。中國官員已明確表示,他們視出口管製為一種威脅。中國駐華盛頓大使館使用美國官員批評北京時用的說法,曾在上周警告七國集團不要對中國進行“經濟脅迫”。

習近平曾在去年秋天在巴厘島對拜登發出了類似的警告。他提到了當時的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後期撤走了對中國核武器項目的支持。

中國在那之後繼續核武器研發,並在四年後引爆了本國的第一枚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