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XBB毒株占比超90%,中國“二陽”疫情還將持續

2023年5月30日,在上海一家醫院的發熱門診,病人們的等待時間已經普遍超過半小時。他們大多戴著口罩,偶爾交流兩句就會發現,不少已在家測過抗原、確認新冠陽性,有的已經發燒幾天了。

“(新冠)5月中旬以後進入了低水平波浪式流行態勢。”中國疾控中心傳防處研究員王麗萍近日表示,結合多渠道監測據研判,疫情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此前一周,北京人劉芸、上海人周笑都“陽”了。劉芸是“二陽”,她並不比“首陽”好受,體溫一下躥上39度,不過病程很快,四五天就快好了。

70多歲的周笑卻已經徘徊在重症邊緣。5月25日檢出抗原陽性,到27日,他的血氧飽和度就降到92,肝功能也開始受損。在醫生的強烈建議下,他住院接受治療,開始服用小分子抗病毒藥。

多地醫院門診情況顯示,在經曆了4月中旬以來的增長後,目前新冠陽性病人數總體進入相對平穩的狀態。

No.1

去年感染後獲得的抗體已減弱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醫師餘昌平觀察到,4月中旬感染的新冠病人,還是以“首陽”為主;現在,“二陽”多了起來,“慢慢隨著時間推移,人體內的抗體減少,二次感染會更多出現”。

據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估測,全國有85%的人感染過新冠病毒。這主要發生在2023年2月之前,

“二陽”患者感染的毒株已有變化。年初國內主要流行株為BA.5。2022年9月26日—2023年1月23日,BA.5.2占比在70%以上,另一BA.5衍生亞型BF.7占比23.4%。而引發新一波感染的,則是奧密克戎株亞型XBB。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陳操介紹,在5月15日到5月21日采集的病毒序列中,XBB在本土病例中的占比已達91.9%,在輸入病例中占比則達95.2%。

“人群在感染BA.5後,再感染XBB的幾率仍然較高。”鍾南山提醒。

鍾南山在5月15日出席一場公開活動時指出,曾感染過新冠病毒的人,體內產生的抗體能在4個-6個月內發揮保護作用,如果麵對的是XBB變異株,保護力可能會減弱。“從去年12月算起,實際看現在已經是到了這個時間了。”

上述結論是基於相關實驗室和新加坡地區的真實世界研究作出的。來自葡萄牙和新加坡的兩項研究還顯示,接種過疫苗後又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群,產生的保護期會略長一些,為6個-8個月。但是,其預防XBB毒株的比率不高,僅為20%-40%。

XBB成為主要流行株,與全球及中國周邊地區和國家是一致的。陳操預測,“隨著輸入的變異株毒株的不斷增加,還有國內人群的抗體水平的不斷衰減,近期感染XBB變異株的病例的數量可能會增加。”

對此,王麗萍說,“全國整個疫情防控形勢還是平穩可控的。”雖然4月下旬以來就診的患者有所增加,但是整體感染量遠遠低於上一波疫情流行高峰時的發熱門診就診量。患者絕大部分還是輕症。

廣州疾控中心在5月25日稱,當地新冠疫情在經曆“五一”前後的小幅上升後,近期稍有回落。

上海肺科醫院呼吸內科副主任醫師胡洋則在5月29日依據自身門診情況分析,“新冠陽性來看病的人維持在一個數量級,不再怎麽變化。”

No.2

一次重症比多次感染更嚴重

上海、武漢、南京等地臨床一線醫生的感受是,這波感染潮中,重症患者與2022年底新冠重症高峰滯後於感染高峰的情況會接近。

盡管奧密克戎毒株的毒力較前有所減輕,但它仍然是一種比流感更危險的傳染病。

重症患者並非剛剛感染就表現出來,而是經曆了一段時間才發展為重症。胡洋近幾天接診了數位新冠重症病人,“很多都是實在熬不住了才來醫院的,其中有兩個到了醫院發熱門診剛住下來就出現了腦梗並發症”。

轉化為重症的新冠陽性病人,主要是高齡、有基礎病的。餘昌平接診的重症患者,不少都已八九十歲。

這樣的病人,一旦感染新冠轉化為重症,無論“首陽”“二陽”,病情都會很嚴重。餘昌平說,70歲以上的老人,無論第幾次感染,都挺危險。

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一位70多歲的患者已經同時用上了人工肺ECMO和血液淨化治療裝置CRRT。“挺難的”,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賈淩告訴《財經·大健康》,幸好藥物和吸呼機、供氧設備等準備充足,有需要的患者都能用上,“很有希望”。

理論上,“二陽”會比首陽症狀更輕。原因是,此前的大規模感染已形成免疫屏障,加上變異株毒力的衰減,對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來說,都是輕微症狀,感染後恢複時間縮短,隻有少部分人需要醫療幹預。

但是,疾控人員和醫生們都強調,出現較嚴重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特別是老年人,一位醫生透露,他接診的病人中,有人已經低燒十多天才入院,入院就是重症,這種情況尤其要警惕。

另外,因為不是每個感染者都會發熱,還應關注是否有其他症狀、是否有密切接觸史等。特別已經“陽”過的高風險人群,不掉以輕心。

“重症患者中,首陽和二陽的沒有區別。”餘昌平告訴《財經·大健康》,“一次重症肺炎對身體的傷害,可能比幾次輕症都要大。”

餘昌平本人也曾經曆兩次感染,第一次發展為重症肺炎,住院40天才治好;第二次隻是低燒,兩三天就好轉了。他感覺,第一次感染後,體力明顯受到了影響,第二次則沒有。

餘昌平表示,沒有“感染次數越多對身體影響越大”的現象,更不存在“陽了八次就會死”的說法,這些傳聞都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對沒有基礎病、免疫力正常的青壯年而言,如果隻是輕症,“多次感染新冠和多次感染流感差不多”。

至於人們的另一項擔憂——長新冠,中國的醫生們也開始關注。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長新冠”是指在新冠感染後3個月依然存在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並且無法用其他診斷來解釋。包括疲勞、呼吸急促、胸痛、味覺嗅覺喪失等。約6%的新冠有症狀感染發展出“長新冠”。

餘昌平注意到,“長新冠”患者的主要表現,是體力下降、精神不振、乏力等,一些重症患者受損的器官或者留下損傷或需要一定時間恢複,但多數人沒有出現非常明顯的器官或組織損傷,“主要還是不能發展成重症,輕症肺炎也是可以恢複的”。

No.3

能買到口服新冠藥了,要吃嗎?

防重症,可能仍是本輪疫情當下的主題。

一位重症醫學科醫生告訴《財經·大健康》,本輪發展為重症的幾乎都是高齡老人,救治難度很大,“不像去年,有些年輕人重症的,能搶救回來”。

對免疫力低下、老年群體、有其他基礎病等人群,鍾南山的提示是,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就要及時地給予藥物治療。

這一波疫情中感染的病人,不用擔心缺藥。

周笑一住進區醫院,就用上了一款進口的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藥物。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社區醫院,國產新冠藥也有供應。選擇互聯網問診平台開具處方購買的話,最快第二天就能收到。

隻不過,長長的說明書上寫的生殖毒性、遺傳毒性,讓一些人望而卻步,到底要給誰吃、怎麽吃?

廣東省老年保健協會呼吸科專業委員會在2023年3月發表一份專家共識,列出了建議早期服用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藥物的四類人群:一、有心腦血管疾病(含高血壓)、
慢性肺部疾病、
糖尿病、慢性肝髒疾病、慢性腎髒疾病、腫瘤等基礎疾病者;二、免疫功能缺陷(如艾滋病患者、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或其他免疫抑製藥物導致免疫功能減退狀態);三、淋巴細胞計數<500
/微升;四、未接種疫苗。

前述專家共識提醒,在較早上市的三款口服新冠藥中,Paxlovid不可與他汀類降脂藥、
鈣拮抗劑類降壓藥等常見的基礎病用藥聯用;阿茲夫定與乙肝用藥富馬酸替諾福韋酯、艾滋病用藥依非韋倫合用,可能影響其藥代動力學;莫諾拉韋對已完成
3 針疫苗接種的患者獲益較小。

至於青壯年,也不乏想用口服新冠藥盡早康複的,“不上班領導嫌,上班同事嫌”。餘昌平的建議是,自身沒有高風險因素的,倘若沒有發展為肺炎,而是以發燒、咳嗽為主的流感樣症狀,使用普通藥物緩解症狀即可。確有需要的,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