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全球首個人造子宮來了?設想用於早產兒

“建設75個實驗室,並儲存30000個人造子宮艙,或將實現體外培育胎兒。”6月3日,生物學家Hashem Al-Ghaili
發布的“人造子宮”話題引發熱議。

6月4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生殖醫學中心主任李豔萍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人造子宮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目前還沒有成熟,該技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人造子宮的應用會帶來倫理問題,包括對生命的處理和胎兒和母親之間的情感聯係。人造子宮存在一定安全隱患,還沒有排除是否會對胎兒帶來感染、血栓等傷害。

人造子宮艙

人造子宮艙

人造子宮的基本原理是將孕育胎兒所需的物質(氧氣、養分、激素等)和條件(溫度、濕度、壓力等)模擬出來,構建出一個類似母體的身體環境,使胎兒能夠在其中生長、發育。

李豔萍介紹,人造子宮曾被設想用於早產兒救治上,早產兒出生後生存率較低,需要通過各種養護救治措施才能存活。人造子宮模擬了母親的子宮環境,把早產兒放到人造子宮裏,早產兒可以在人造子宮裏延長自身在子宮裏的時間,也相當於延長了孕育時間,使嬰兒的髒器等各方麵都發育成熟了以後再出生,來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主要是解決了早產問題。

此外,人造子宮還解決不能生孩子人群的問題,比如先天無子宮、因疾病行宮切除、子宮嚴重損傷不能恢複的患者,通過借助人工子宮的形式去去懷孕,人造子宮對這些人來說有一定好處。

“但如果能夠正常懷孕的群體用人造子宮孕育孩子,這就涉及到倫理問題,道德上是不符合的,也是不被允許的。”李豔萍提醒,對於這些技術,仍需懷有一定的擔憂,人體子宮本身是適應胎兒的增長而不斷變化,來滿足胎兒的生長發育的各種需求,但人造子宮是否能夠模擬出這樣一個過程,其實挺難的;孩子出生以後,在沒有胎教,缺少與母體溝通交流的情況下,母子親情是否會受到影響都存在很大的疑惑。

李豔萍提醒,“人工智能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人造子宮的進步和創新,但我們需要認真思考這項技術的利與弊,以確保它的合理使用,並防止任何濫用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