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保衛華夏女孩?抱歉,中國永居條例跟這不掛鉤(圖)

核心提示:

1. 新條例實質沒有變化,是對之前管理辦法的總結延伸

2.
永居門檻沒有降低,反而有一定提高,不是七大姑八大姨都能來,隨便找單位掛靠拿永居也不太可能。且新條例隻是規定了申請環節,批準環節還會有更多細則

3. 條例針對的群體是國際高層次人才,和計劃生育並不掛鉤。我國在國際人才競爭中並不處於優勢,但也不需要移民補充人口

4. 永居不等於入籍,不會影響民族認同

5. 之前的管理有時過於嚴謹,比如酒店登記,也給外國人帶來一定困擾

6. 廣州黑人有兩萬多,大部分是來做小生意,政府應該公布更多管理信息,但我們也不能一葉障目

7. 中國國際人才隻有約100萬,還不到日本一半,條例對於解決人才缺乏,目前來看並不樂觀

2月27日,司法部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引起熱議,條例是否意味著“外國人將享受超國民待遇”?“是否會影響民族認同主體性”?“條例能否解決老齡化問題”?如何看待網絡上發起的浩浩蕩蕩的“華夏男兒守護華夏女孩保衛戰”?針對這些疑問,鳳凰網《風向》對話全球化智庫(CCG)人才研究組總監李慶。

以下為對話實錄。

鳳凰網:能否講講您認識的長居外國人?他們在中國情況如何?

李慶:我外國朋友還算不少,因為我們的研究工作需要跟很多外國機構長期進行溝通和合作。很多外國人在中國發展都還不錯,而且非常喜歡中國的文化、飲食,對中國的環境或者是人們的友好非常認同。我覺得是有利於我們國家發展的一個助力。

很多外國人在中國也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我們現在提到的一些居住居留、工作簽證等等,這些問題也是實際存在的。

新條例實質沒有變化,更加與時俱進

鳳凰網:與2004年開始施行的《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審批管理辦法》相比,近期由司法部發布的外國人永久居留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有哪些變與不變?

李慶:首先有幾個大的方向,一個就是從政策變化為法律,它的實際意義就在於之前是政策約束,現在我們通過法律進行相關的約束,更具有可信性和長期的穩定性。

第二塊,具體的條例裏麵有很多新的變化,包括很多與時俱進的東西。從條例第一條可以看到,以前我們的管理辦法是為了更好地管理外國人在中國的長期居留,現在我們有更加明確的目的,是為了服務中國,進一步吸引人才的開放發展,同時也要做好外國人的永久居留管理,還要為獲得永久居留的這些人提供更好的更加完善的保障,這就是非常明確的變化。

從具體條款來看,有很多新的點。這次的征求意見稿提出了一些之前沒有的提法。比如擴大了可以申請永居的外國人群體,增加了一些新的未來可以使用的辦法,包括配額管理、積分評估,同時也對外國人在華的永久居留權利進行了明確規定,這是新的變化。

這一版跟上一版有一個核心是不變的,都是為了服務中國的人才引進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鳳凰網:條例在這個時間點推出,是否有什麽特別的含義?它的目的是什麽?

李慶:我覺得意義在於我們進入了21世紀的新的十年,又是一個新的發展起點,在這個新的起點推出,應該說也具有一些新的意義,但從條例本身來看,其實主體部分是我們已經實施很久的管理辦法,是對於之前管理辦法落實的一個總結和進一步的延伸和發展。

鳳凰網:可以說實質沒有變化,是與時俱進加入了新的時代元素。

李慶:對。

永居門檻沒有降低,反而有一定提高

鳳凰網:條例一出,引發熱議。部分網友擔心這意味著申請中國永居門檻降低,更多外國人將享受“超國民待遇”,對此,您如何看待?

李慶:在我看來這個門檻並沒有降低。大家覺得門檻降低可能是因為看到外國人申請永久居留的條件範圍擴大了,還增加了一些新的製度,覺得是不是說隨便找一個單位掛靠或者推薦一下就可以申辦永久居留,這個是不太可能的。

隨著經濟發展,在全球化過程中,並不僅僅隻需要頂尖的尖端人才,很多國際上的高端高層次的中堅力量人才我們也急需,包括掌握紮實技術的技能人才。比如說在意大利、德國,他們有很多做汽車的工人,雖然學曆不是很高,但他們可能世代三輩都是做汽車行業的,非常紮實。這些人對於我們來說是非常急需的。

條例裏麵也具體闡述了申請永居證的要求,需要達到很多的硬性指標,而且這些硬性指標很多是有提升的。2004年那一版,那個時代中國的發展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差距,現在我們再來看,有很多標準和門檻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的,在新版本中也有所體現,包括投資移民從之前的一百萬和兩百萬,就是兩百萬為標準,一百萬是在不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現在直接提升為一千萬,這是根據時代發展的新變化。

其他的包括推薦的門檻,後續會有很多約束條件,推薦單位是必須要為這些推薦人擔保的,就是我們通常意義所講的雇主擔保製度,這也很嚴謹,雇主擔保不是說我隨隨便便給你擔保,而是會和雇主的信譽度等掛鉤,不是說你可以擔保我們就可以來審批。

還有一個問題,現在隻是說可以申請,但並不是說你可以申請我就一定會給你審批,這個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的衡量標準。但是中國的法律一般不會把具體標準寫得很細,法律條例背後會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實施細則進行規範。我覺得還需要進一步把這些關鍵的細則分享出來,避免大家對於申請永居的誤區。

永居的申請,雖然是擴大了可以申請的群體,但實際來看,我們在總量上還是可以控製的,後續還有很多兜底機製,比如說配額管理和積分評估,這就是等到我們收集的量越來越大,就會出台一些必要的辦法來進行管理和控製。

關於“超國民待遇”,大家比較關注的一個問題就是戶口,因為我們現在還有戶籍製度的約束,另外就是社保還有子女教育。其實這幾塊從條例來看,沒有特別大的問題,因為在條例的設定裏麵,明確寫了各地需要與相應的管理部門進行共同協商,來研究和探討怎樣把相應的這些福利製度配套下來。

現在也就是一線城市和部分新一線城市的戶籍製度實際存在,大部分地方的戶籍製度已經不是實際存在,更多的就是一種記錄和統計的作用,也沒有更多的約束了。其實現在來看,戶籍製度的影響還是有限的,比如說他在北京在上海,還需要有新的具體的細則進行規範,而不是說拿到永居你就可以在中國任意一個地方實現這個戶籍所不能辦到的一些事情。

針對社保和子女教育,首先永久居留的申請條件是已經繳納了比較長時間的社保和稅收,因此這塊應該是可以提供的,這一方麵是方便他們更好地在中國待下來,另一方麵他們已經在前期做了很多投入,包括社保繳納稅收繳納,後續應該是給予一定的配套福利,而不是說隻收錢不給別人更多福利,這是不合理的。

永居條例和計劃生育並不掛鉤

鳳凰網:目前網民針對“婚姻入籍”爭議較大。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解決中國男性比女性多出3000萬的婚姻問題,進而解決老齡化問題;反對者則擔憂放開這個口子,會給部分低素質外國人、“三非人員”可乘之機,表示不能理解“為什麽寧肯引進外國人也不放鬆計劃生育”“中國女孩應該由華夏男兒來守護”。您如何評價這兩種聲音?

李慶:這個可能是對於條例的一些誤解。我之前也說了,條例的目的是服務於中國引進國際人才的總體方向,主要是為了促進中國的國際化和在各個領域的創新發展,針對的群體是國際的高層次人才,而不是用來補充我們人口的,這和我們的人口發展並不掛鉤。

永久居留隻是移民管理的一個類別,而且我們也不是移民國家,所以我們並沒有計劃通過引進永久居留的人來補充人口。補充三千萬,這個缺口可能有點大,我們更多關注的還是能夠為我們當下或者未來發展提供助力的外國人才,而不是為了彌補我們人口的這些問題。

還有就是大家提到的計劃生育政策,我覺得未來,計劃生育政策會逐漸進入曆史。因為確實現在政策也在不斷放寬,從計劃生育到現在的二胎二孩,很多政策也都是陸續在放開了。大家對這個事情不是特別了解,這樣掛鉤可能讓條例背了一部分鍋。

最近也出了一個關於永久居留的九個常識,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其實永久居留是發給急需人才,急需領域人才的,不是用來彌補人口發展的,這是很大的一個誤區。

從數據上麵來看,我們從2004年開始正式實施到現在,根據我們長期跟蹤和測算,也就是兩萬人左右拿到了中國永久居留,這個數據還是非常少而且是可控的,如果說用來補充人口發展,我覺得可能有點牽強了。

廣州黑人管理需要政府向公眾提供更多信息

鳳凰網:條例讓很多網友想到了廣州的大量黑人,您怎樣看待他們的管理問題?

李慶:這應該分為三個方麵來看。第一個就是廣州黑人問題之前引起了很大的輿論關注,政府應該更好地去做一些解釋和說明,包括公布相關數據。當然政府也出了一些數據,其實也就是兩萬多黑人,不像網上有人說的30萬。應該有更多信息讓大家去了解這些在廣州尋找機會的非洲人在幹什麽。

第二個方麵,在人種上,很多人有比較傳統的思維,就是有明顯的種族歧視,這是不合適的。從世界發展曆史來看,非洲裔或者非洲人當中出了很多名人,包括科學家、工程師等等,也對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不能因為他們的膚色就一杆子把他們全打死,說所有人都是懶惰的不好學的,都是來添麻煩的,這個可能在理解上還是有比較大的偏差和一定的歧視。

從人口種族上麵來看,本身大家沒有三六九等,隻是大家發展階段不一樣。舉個例子,我們1978年改革開放,剛開始也有很多人去世界各地買東西,買很多新鮮的玩意兒拿回來賣,這是一個發展的階段。現在我們看到,很多非洲人其實是來中國做生意的,把我們的製造品買回去,然後在他們國家賣,是促進了我們國家的製造業和出口的發展的。

9E4455EC3173B7A5204A8D30FC30623942083E81 w958 h638
義烏去年有一個數據,前三季度排在進出口貿易額第一位的是非洲,非洲貿易額占到義烏第一位,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數據,能夠明顯佐證非洲人在中國並不是無所事事,他們真的是來做生意的,隻是膚色太過於明顯,不像東亞人或者東南亞人,即使混在我們人群裏也分不出來他是不是中國人,但是非洲人沒辦法,你走過這一條路,你看見一個非洲人,又看見好幾個非洲人,你覺得這個城市裏麵全是非洲人,有點一葉障目的感覺,其實並沒有那麽多。

他們大部分人到這個城市都是來做生意的,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好事,總不能把來中國做生意的人趕走,這會是一個雙向的傷害。

A77FC0BC64C967C4874E9A4DD38A90C804FB894D w800 h533

2月18日,來自黎巴嫩的客商拜西爾(左)與兒子蘇馬在義烏國際商貿城的大廳留影。拜西爾已在義烏經商8年,開辦了一家貿易公司,兒子蘇馬目前在浙江大學讀書(圖源:新華社)

永居不等於入籍,不會影響民族認同

鳳凰網:有學者提出,製訂外國人永久居留製度,核心目的就是吸引高層次的人才,這對於移民國家來說理所當然,但中國是一個有主體民族的非移民國家,這樣會否影響民族認同主體性?

李慶:這可能還是對永久居留的定義有一些誤解,首先永居和入籍是兩回事。

永居隻是獲得了永久居留權,附帶可以享受部分公民權利,同時也需要盡部分公民義務,包括納稅、繳納社保等等,但還有很多條件是他不能夠享受的。永居所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在中國更好更方便地生活和發展,而不需要辦理簽證等各種手續。

以前我們永久居留的權利還沒有進一步落實的時候,花了很大力氣辦了中國永久居留證件的外國專家,他們用起證件來其實很不方便,去住酒店拿出來這個證大家也不認,必須要拿護照,他們去機場去火車站,拿這個證買車票需要去窗口排隊,不能像中國公民一樣直接在自助取票機上刷一下就可以了。

3527488ACDAB0214945014425261BD1AB09DF1D9 w820 h1074

中國入籍是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的,在具體的操作上也有很複雜的認定標準。永居和入籍對於中國民族認同感的影響,其實是兩碼事,永居並不會影響民族認同,實際上大家擔心的是入籍會影響,而我們的入籍門檻是很高的。

我們雖然不是移民國家,但可以看到全球爭搶人才如火如荼,我們在全球人才競爭中本身並不處於優勢地位,不像歐美國家有保姆式的社會福利,或者有很好的配套製度,我們還是希望能夠讓他們在中國的發展機遇下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共同促進,然後共同發展。

移民國家是因為人口短缺,所以需要移民來補充人口,但我們目前來看並不是一個人口短缺的國家,我們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吸引高層次的人才補充我們在產業領域研發創新上的一些短板,一些急需的人才,所以這是兩個層麵。其實很多外國人來中國發展之後,都對中國有很高的認同感,並沒有影響民族認同感。

當然我覺得有一些擔憂還是值得考慮的,征求意見就是為了更廣泛地聽取大家對於這件事的看法,要更加理性地去分析和對待。

應盡早設計積分評估製度

鳳凰網:有法律界人士針對草案第十五條表示,收入和在華工作年限不應成為審批永久居留權的依據,因為這會導致這項製度成為部分地方政府或者企業“斂財”的工具,比如隻要當事人拿出足夠的錢,就能通過掛靠特定公司,用“自發”工資的形式達到十五條所列的要求,公司適當收取一定費用,協助開具收入證明就可以了。您對此如何評價?

李慶:這個擔憂從法理上麵講是說得通的,但實際很少有這種情況,因為首先這個年限也挺長的,第二這個錢也不少,所以統計下來花這麽多年的時間在中國待著,還要花這麽多錢,有這個精力為什麽不去拿一個別的國家的綠卡,非得來中國?既然能夠出得起這個錢,他也一定是有相應能力的,是希望自己能夠在中國長期發展的,所以不需要用這種非常偏激的手段來實現永居目的,可以有很多途徑去申請。畢竟這個確實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我們更多要從實際情況來看。

未來我們還是應該盡早設計積分評估製度,因為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些條例都是一條一條的,而積分評估會是一個係統的評價製度,就是你既有工資達到標準,給你多少分,你的學曆達到什麽標準給你多少分,你的融入情況達到什麽情況給你多少分,把這些分加在一起,再配合我們國家當前急需產業人才狀況,再給他一些配額的加分,這種其實是更加有效的或者明確的吸引國際人才的方式。

現在其實我們遇到的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是,我們國際人才的數量還是比較少的,根據聯合國數據,我國國際移民數量約為一百萬,我們的鄰國日本大概有國際移民二百五十萬、新加坡的國際移民也有二百二十萬,所以我們從數據上來看真的是很少,從這個裏麵再去找一些人才來申請永久居留難度也是很大的,最後能夠獲批的人也不會很多。

條例對於解決人才缺乏,目前來看並不樂觀

鳳凰網:您認為永居條例能解決中國高端人才缺乏的問題嗎?

李慶:人才引進是個雙向的問題,一方麵是我們引不引,一方麵是人家來不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怎樣出台更好的政策來吸引國際人才來中國發展,國際人才怎樣能夠有更強的意願來中國發展。

這個條例隻能說解決了現在很多外國人永久居留權的落實,同時把一些我們之前可能政策沒有觸及到的,對中國經濟社會貢獻比較大的人,囊括到永居申請範圍裏麵,但實際上能不能真正解決我們人才缺乏的問題,目前來看並不樂觀。

但是有很多國際人才還是希望來到中國發展,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有更多途徑,並不一定是永久居留,可能還有比如工作簽證的便利化,商務商貿簽證的便利化,能夠讓他們來到中國有更好的合作和發展。

鳳凰網:引進國際人才是一個係統工程,不是說一個條例就能夠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還需要很多的配套機製。

李慶:對。

鳳凰網:您認為現有條例是否有需要細化的地方?比如來華外籍人士增多後現有的社區管理如何調整?

李慶:這和我們國家立法的特點有關,我國立法都相對宏觀,大麵進行描述,不會具體到管理的細節上麵。我們在後麵的細節上會有一些自己的配套措施,一般稱之為實施細則,這塊就需要進一步調研和了解,更廣泛地吸納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

從我們國家的法律編輯框架整體來看,條例的問題並不是太大,更多的是今後如何具體實施和落地,這其實是直接關係到我們現在很多人所擔憂的一些問題的。其實從過去到現在,我們的在華人員管理還是相對比較嚴謹的,有的時候因為過於嚴謹可能還會給外國人造成一定的困擾,比如我們對於外國人入境管理的第一項就是住宿登記,住酒店的由酒店代為登記,但住朋友家的則需要去片區派出所進行登記,一般情況下中國人自己對於自己片區派出所都不一定熟悉,但外國人就需要先去派出所進行登記,其實現在很多情況下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和APP實現定位打卡來做登記備案,後續可以對外國人員進行電話或者實地的抽查。也有很多地方對住宿登記製度和證件的使用進行了優化和創新,包括義烏的外國人友商卡等。

條例對普通人影響十分有限

鳳凰網:很多網友想問,這個條例通過之後,會對我們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多大的影響?

李慶:影響很有限,一方麵數量上很少,即使這個條例出現之後也不會有突飛猛進的增量,所以在整體數量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大家也不會有非常直觀的感受,就是說忽然一下來了很多外國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永久居留吸納的人是高層次人才,而這個數量是很少的。

第二,從經濟發展來看,雖然我們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國際化發展水平非常高,很多外國人來中國一看說,中國哪裏還是發展中國家,明明就是發達國家或者是超發達國家,但實際上其他很多省市的發展情況並不是這樣的,而且在這些省市裏麵,能夠真正見到的外國人也很少,有的地方可能個位數、十位數的情況都存在,真實的影響都是可以想象到的。

而他們這些人對於我們國家很多產業是有支持力度的,人才就是一種載體,有的人有資本,有的人有專利,有的人有技術,隻有他這個人來了你才能用。所以總的來說,公民的生活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之前也一直在說,永久居留解決的是我們在很多尖端領域,或者是一些國際化層次比較高的產業領域需要的人才短缺問題,而不是用來彌補人口發展的,這是完全兩個不同的概念,所以千萬不能把永居條例跟計劃生育綁定在一起,一方麵它擔不起這個責任,一方麵它也彌補不了這麽大的人口,我們想吸引也不可能一下子能夠吸引三千萬的全球高層次人才,這隻是個美好的願望。

對於婚姻這一塊做幾點補充,一個是我們為了吸引國際人才,需要配套機製。親屬移民本身所關注的對象就是配偶和子女,是法定的直係親屬,這是世界各國都通認的,很多網民說的七大姑八大姨並不在考慮範圍當中。條例當中明確規定60歲及以上在國外沒有其他直係親屬投靠的,才可以投靠在中國永居的這些人,就是他的父母如果在海外沒有其他直係親屬可以投靠才能來,是有前置條件的,並不是隨便七大姑八大姨都能來,這塊很多人有很大的誤解。

第二就是你如果想把國際人才留住,妻子子女按照道理來說也應該陪在他身邊,要不然他這個人也不會在這裏待,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對於我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雖然短期內有一定的效率存在,但長期來說,還是處於人才流出的情況。

第三,我們確實還存在一部分跨國婚姻是在邊境地區或者是一些其他區域不太合法的存在,這是部分中國人實際麵臨的問題,這些人的婚姻怎樣能夠在中國得到一個良好的保證,從人權或者是人的本性來看,都是需要考慮的。我們在這個考慮過程當中也有很明確的要求,就是年限必須是結婚五年以上,在中國居留時間必須達到三年四年,然後需要有自己可以負擔生活的經濟支持,還要有一些必要的生活保障才會予以辦理永居,而不是說自己都沒有辦法照顧自己,然後來到中國這個家庭裏麵,再給你辦永居,這是不太可能的。

所以其實要求裏麵是有明確規定的,大家還是需要多去了解這些要求都是怎樣來闡述這些問題的。因為我們在立法上一直都是宏觀表述,就會讓大家有很大的擔心,如果有後續的實施細則的解讀,這些擔心或者顧慮就會消減。

不能因為一些負麵情緒對條例整體否定

李慶:理性的擔憂是非常值得借鑒的,這個事情畢竟還是需要群策群力,既然需要完善,就需要吸納更多的觀點進行補充,有的可能就會體現在條例裏麵,有的可能就會吸納在實施細則裏麵,這些都是後續的具體工作。不能因為一些負麵情緒而對它整體進行否定。

政府還是需要更多地宣傳、解讀,因為移民這個詞在中國時間並不特別長,從我們以往對於移民的認識來說,大部分都發生在國外,對於中國的個體移民來說,都是中國人走出去,我們真正來麵對外國人走進來這件事,還需要更多的解釋說明,然後有更加明確的數據展現,以及更加真切的案例來體現,來消除大家的顧慮,同時也要讓大家更清楚地了解我們所說的這件事究竟是什麽事,而不是跟其他一些關係不大的事情掛鉤,還是需要更加理性的去看待。

華客網:保衛華夏女孩?抱歉,中國永居條例跟這不掛鉤(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