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岌岌可危 萬科的底牌捂不住了

2024年3月29日,萬科發布了2023年財報。報告顯示,2023年營收4657億、年減7.56%;歸母淨利298億,年減43.1%;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淨額39.1億,較去年同期增加42.2億。營收降幅不算大,獲利縮水但畢竟沒有虧損,但真正讓投資人擔心的是銷售持續低迷和債務風險。

萬科能否“活下去”,主要取決於房地產市場的復甦。其次是看手上有多少底牌。

最大的憂患是銷售持續低迷

疫情衝擊下,2020年Q1萬科合約銷售金額仍達1,379億,較去年同期下降7.7%;Q2降幅收窄至1.1;Q3、Q4增幅分別為22.7%、36.2%。 2020全年,万科合約銷售金額7041億,年增11.6%。

2021年,萬科的「好日子」只有三個月:Q1合約銷售金額1795億,年增30%;Q2年減4%;Q3年減28%,Q4跌幅30%;

2022年Q1-2023年Q2,合約銷售連續六季穩定在1,000億以上;

2023年Q3、Q4有些鬆脫;2024年Q1合約銷售金額580億,年減43%。

面對業界不景氣,萬科並未馬上實施降價:2021年Q3、Q4,銷售面積下降36.5%、38.6%,但銷售均價分別上漲13.9%、14.5%。估計是基於這樣的判斷:潛在購屋者有「買漲不買」的心態,降價效果不見得好。

2022年下半年,單價開始鬆動,Q3、Q4先後降至1.54萬元/平米、1.48萬元/平米。降價只是止住了銷售面積環比下降的勢頭。

2024年Q1,合約銷售面積391萬平米,較去年同期下降37.5%;

2022年Q1,合約銷售面積年減42.7%;2023年Q1,銷售面積較去年同期下降僅1.1%,似乎穩住了陣腳;不料2024年Q1,銷售面積較去年同期下降37.5%,約為2021年Q1的三分之一(2021年Q1,合約銷售金額、面積分別為1795億、1104萬平米)。

萬科困境的關鍵不是內因,而是房地產業持續低迷造成的資金周轉不靈。 2024年1-3月,前100房權益銷售總額6029億,年減48.1%。

回首往事,「煞車」晚了?

1)沒在第一時間煞車

今天土地儲備的多少決定著明天的合約銷售規模。拿地節奏赤裸裸地反映房地產公司的激進程度,童叟無欺。

2017年,萬科新獲計畫權益面積達2,770萬平米;2018年、2019年分別為2,490萬平米、2,480萬平米;2019年末,萬科土地儲備達峰-在建權益面積、規劃權益面積分別為6170萬平米、3360萬平米,總計9530萬平米。 2020年,萬科土地儲備橫盤於9,510萬平米。但在建工程權益面積增加了211萬平米,說明万科“外鬆內緊”,加緊建設;2021年,万科獲取新項目的力度明顯放緩,全年新增權益面積1900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微降至9,340萬平米;2022年,萬科新增項目權益面積銳減至404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降至7520萬平米;2023年,新增項目權益面積僅333萬平米,年末土地儲備5810萬平米(其中在建工程3730萬平米);2020年「820座談會」提出「三線四檔5%」。 2021年,萬科拿地規模僅略微回落至1,900萬平米。

直到2022年才開始大力煞車,新增工程權益面積僅404萬平米;2023年也只有333萬平米。

回過頭來看,萬科「煞車」是有些晚,但誤判的原因是什麼?

岌岌可危萬科的底牌摀不住了

2)誤判的原因

「三條紅線」指:調整總負債比率不大於70%;淨負債比率不大於100%;現金短債比大於1.0。

2019年末,萬科淨負債比率為33.9%,現金短債比為1.8,寬裕度大、可謂從容達標;只有總負債比率一項超標,為76.5%。

總負債比率:

2020年總負債比率下降4.8個百分點,年末為71.8%,略高於紅線。 2021年末,總負債比率達標,為69.8%。 2022年,總負債比率微降至68.6%;2023年,總負債比率63.3%。

淨負債比率:2020年末,萬科淨負債比率僅18%。此後,由於現金、有息負債都在下降,但現金流失更快,淨負債一路衝高到2023年底的54.7%。但仍遠低於第二條紅線的要求(不大於100%)。

只踩到“半條紅線”,且達標難度不大。萬科認為沒必要急煞車,或許還想著「危中有機」呢。

在最近的投資者關係活動中,萬科的反思是:“在宏觀情況和行業情況發生重大變化時,依然維持擴張慣性,未能及時調整”,“意識到高速增長終將結束,但我們的行為未能堅決擺脫行業慣性」。

萬科栽在「煞車」晚了,而且「沒踩死」。不是沒錢蓋房,而是把「活」的錢變成「死」的房。

華客|新聞與歷史:岌岌可危 萬科的底牌捂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