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 將是世界第一高

貴州有「世界橋樑博物館」之稱。由於獨特的自然地形,貴州是世界上特大峽谷橋分佈最密集、數量最多的地區。

目前,世界前100座橋樑中,有一半在貴州。 「五一」期間,興建中的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仍在加緊施工。

大橋建在被稱為「地球裂縫」的花江大峽谷之上,全長2890米,主跨1420米,橋面與水面垂直高度達625米,相當於200多層樓。建成後,駕車橫越峽谷的時間將從兩小時縮短至兩分鐘。目前,大橋正在進行主纜架設工作。

凌晨2點,花江大峽谷的風力漸趨穩定,此時正是吳朝明和同事們調整索股最適合的時間。懸索橋幾乎所有的承重都要依靠兩條主纜,花江峽谷大橋上下游兩根主纜分別由217支索股組成,吳朝明和同事們正在調整的是第7支索股。

吳朝明表示,調整這根索股需要參考基準索,也就是主纜第一根索股的位置。索股與基準索的相對高差,且指令的誤差在-5到+10毫米內,調索才算完成。調索的工序並不複雜,但條件非常苛刻,只有在風和夜間溫度都穩定的情況下,才能進行。但是峽谷地質構造複雜,風力、濕度、溫度變化莫測,大大增加了吳朝明和同事們調索的難度。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

吳朝明回憶起上個月調整基準索時的艱難經歷。因為其餘216根索股的架設都要以基準索來做參考,因此基準索的定位是否精確非常關鍵。

貴州橋樑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吳朝明:1420公尺的大橋跨徑的容許垂度誤差在71毫米。還有上下游兩條基準線,相對高差不能超過1厘米,就是人指甲的一半。

即使調整到誤差範圍內,隔一小時後仍需要繼續觀測數據,一天總共需要觀測6組。連續觀測3天,18組數據都沒有波動,才能開始架設第二根索股。為了調好左右兩條主纜的基準索,吳朝明和同事們足足花了14天。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

每天,與捉摸不定的風打交道,是吳朝明和同事們的日常。如何保障施工團隊的安全,就顯得格外重要。 「貓道」是當懸索橋施工時,架設在主纜之下、平行於主纜的線形臨時施工便道。當初建造「貓道」時,為了增強它的抗風能力,吳朝明他們絞盡腦汁想了不少招,最終決定加大「貓道」承重繩和提高橫向通道剛度,上下游兩邊的「貓道」透過這個通道連接為整體,形成一個空間網狀結構,「貓道」整體也變得更加穩定了。然而,施工的前提是得了解這裡風場的情況。於是,「捕風」就成了吳朝明團隊當時的首要攻堅任務。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

根據多年的造橋經驗,他們創新地在橋樑建設中引入了多普勒雷射雷達,專門用於觀測風場,可以24小時自動收集數據,為施工提供精準的氣象參考。

吳朝明表示,等到大橋成型後,這個觀測風場的設備還會被遷移到橋上,監測風來時橋的擺動情況,及時掌握橋的健康狀況。

花江峽谷大橋,2022年開始施工,預計2025年完工。在這裡,吳朝明年又一年與險峻山川抗衡,源自於他從小對「通路」的夢想。

貴州橋樑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吳朝明:我記得當時走路去參加小升初的考試,要走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到考場。國中到高中又要到縣城去考試,四十多公里,起碼坐車要四、五個小時。

吳朝明,出生在貴州銅仁一個小山村,從小立志要給家鄉修路,並成為當時村里屈指可數的大學生。畢業後,他就一直在家鄉貴州修建大橋和高速公路。吳朝明說,現在家鄉早已通上了公路。而在從業近19年裡,他已經參與了8條高速公路的建設,建造了近40座橋樑。建設的是橋,鍛鍊的是技術。在這幾年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中,吳朝明參與的發明專利已經有近10項,有的讓施工更安全,有的讓材料更環保,還有一些造橋施工中首創的技術。他說,有專案的時候,只有人在工地心裡才踏實,一點點見證著大橋向625公尺的高度生長。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

貴州橋樑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吳朝明:看到它長大了,就像小孩一樣。塔柱施工差不多要用一年左右,每天長的幅度只有60厘米,現在看到200多米很高,實際上是在施工過程中一天天慢慢長起來的。

望著眼前已經初現雛形的花江峽谷大橋,吳朝明的眼裡充滿期待。建成後,這座大橋將成為家鄉最亮麗的一道風景。

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將是世界第一高

貴州橋樑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吳朝明:我們的專案團隊用智慧和汗水,托起一座新的「世界第一高橋」。這座橋樑像一座新的高峰,見證著我們造橋技術的「高精尖」。攀登永無止境,未來我們將繼續一路挑戰,一路超越,讓更多的橋樑問鼎「世界級」。

華客|新聞與歷史:在“地球裂縫”上搭起的這座橋 將是世界第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