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新冠疫情刺激下,美國減少對中國醫藥產品的依賴

華盛頓——冠狀病毒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重燃了特朗普政府促進美國藥品生產、減少中國藥品和醫療產品依賴的努力,這些藥品和醫療產品已成為聯邦醫療體係的基礎。

知情人士透露,具體行動包括白宮貿易顧問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推動收緊“購買美國產品”(Buy
American)法,要求聯邦機構購買美國製造的藥品和醫療設備。

特朗普政府一直在準備一道可能在未來幾天發布的行政命令,將填補允許政府購買國外生產的藥品、口罩、呼吸機和其他醫療產品的漏洞。他們希望通過擴大政府對美國製造的藥品和醫療產品的需求,來刺激企業在美國而不是中國生產。

這些知情人士透露,為了促進這類生產,白宮還在爭取簡化對美國製造產品的監管審批,並對在外國生產的產品原產地進行更詳細的標識。

“中國利用不公平的貿易手段控製了供應鏈的各個方麵,就像它過去控製其他行業的手段一樣——廉價的血汗工廠勞動力、寬鬆的環境法規和大量政府補貼,”納瓦羅在一次采訪中說。“正如特朗普總統所說,我們需要做的是把這些工作帶回國內,這樣才能保護公眾健康、經濟和國家的安全。”

中國以汽車零部件、玩具和電子產品的世界工廠而聞名,但它也生產了全世界所使用的大部分青黴素、抗生素和止痛藥,以及醫用口罩和醫療設備。

美國仍然是全球領先的藥物研發國,但其大部分藥物生產已經轉移到海外。美國最後一家生產青黴素關鍵成分的工廠已在2004年宣布關閉。

據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黃嚴忠的說法,近年來,中國製藥公司向美國供應了90%以上的抗生素、維生素C、布洛芬和氫化可的鬆,還有70%的乙酰氨基酚和40%到45%的肝素。

支持減少對中國依賴的人利用冠狀病毒大流行來強調他們所謂的長期存在的弱點,即一旦發生戰爭、貿易衝突或流行病,美國人可能麵臨嚴重的藥品短缺。

“假如中國停止出口我國藥品生產的核心成分,幾個月之內,我們的藥店貨架就會空空如也,我們的醫療係統就會停止運作,”黑斯廷斯中心(Hastings
Center)的高級顧問兼《中國處方:揭露美國對中國藥品依賴的風險》(China Rx: Exposing the Risks of
America’s Dependence on China for Medicine)一書的作者羅斯瑪麗·吉布森(Rosemary
Gibson)表示。

“在發生自然災害或全球流行病的情況下,美國將和其他所有國家一樣,排隊等待獲得最基本的藥物,”她說。

在中國也有人注意到了這些弱點。國家通訊社新華社上周三發表的一篇文章認為,世界應該感謝中國,而不是指責它傳播了病毒,文章說如果中國禁止藥品出口,“美國將會陷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地獄。”

中國似乎並沒有明確禁止藥品出口,但已切斷了口罩出口,要求製造商將口罩直接賣給政府進行分發,沒有一家能出口海外。

中國工廠的關閉和交通運輸管製也擾亂了藥品供應鏈。公共衛生官員正在觀測未來幾周冠狀病毒的流行是否會導致美國基本藥品出現更多短缺。

2月28日,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簡稱FDA)警告稱,由於生產問題,美國的一種藥物已經出現供應不足,並表示他們正在對另外20種依賴中國生產的藥物進行監控。

上周,印度政府下令製藥公司停止出口26種藥物和藥物成分,其中大部分是抗生素。韓國、德國、印度、台灣及其他國家政府都因為擔心供應不足而限製了口罩和其他防護裝備的出口。

“冠狀病毒說明了將所有製造業帶回美國的重要性,我們將開始這樣做,”特朗普總統上周在白宮與大型製藥和生物技術公司的負責人開會時說。“坦白說,我們已經開始這樣做了。大約在一年前就開始了。”

周二,在參議院共和黨人的午餐會上,佛羅裏達州參議員馬可·盧比奧(Marco
Rubio)敦促議員們迅速采取行動,利用中小企業管理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貸款等政府項目來提升美國產能。據盧比奧的一位代表說,特朗普認同他的計劃。

“冠狀病毒暴發清楚表明,我們必須努力解決美國供應鏈的薄弱環節,並在我國經濟的關鍵領域中克服對中國的依賴,”盧比奧在一份聲明中表示。

他說,政府即將發布的行政命令是“刺激國內生產強有力的第一步”。

但政府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私企的行為,並重新配置大量投資於中國製造業的全球供應鏈,仍然是大問題。

“如果我們想減少這種依賴性,解決這個問題並不容易,”外交關係委員會的黃嚴忠表示。“從技術上講,我認為是可能的,但從成本效益的角度看,可能性不大。”特朗普政府呼籲製造電子產品、鋼鐵、玩具和許多其他產品的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但收效上喜憂參半。

由於特朗普對價值3600多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一些企業已經離開中國。但很多企業搬到了越南、印度和墨西哥等低成本國家,而不是回到美國。許多在美國生產的產品仍然包括中國製造的部件。

批評中國在全球製藥業占據主導地位的人表示,與在其他行業一樣,北京在製藥行業取得一席之地的策略,包括慷慨的政府補貼和寬鬆的環境法規。

中國也是用於製藥的化學物質的主要生產國,並擁有大批受過良好教育但收入較低的科學家。製藥公司說,它們被吸引到中國,因其本身就是一個龐大且快速增長的醫療保健市場。

代表仿製藥行業的無障礙藥物協會(Association for Accessible
Medicines)的高級副總裁戴維·高(David
Gaugh)表示,供應鏈全球化是所有藥品製造商的“市場現實”,而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安全的藥品供應鏈之一。

FDA並沒有收集國外藥品產量的準確數據——隻收集了生產這些藥品的工廠數量。根據這一數據,為美國藥品生產活性藥物成分的製造廠中,有72%在國外,13%在中國。

但是,在美中經濟安全審查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任職的邁克爾·R·韋賽爾(Michael R.
Wessel)說,這些數字低估了美國對中國的依賴,中國擁有一些世界上最大的工廠。而當美國從歐洲或印度進口成品藥時,它們通常也含有中國製造的成分。“冠狀病毒危機尖銳凸顯了美國在關鍵藥物及其成分方麵對中國不可接受的依賴,”韋賽爾說。

聯邦政府維持著戰略性的藥品及醫療物資儲備,但一旦暴發流行病,這些儲備可能不足。與許多其他行業一樣,私營部門中的製藥公司已經從在倉庫中儲存貨物轉變為在需求增加時運輸產品的“剛剛好”物流模式——這降低了成本,但也增加了短缺的可能性。

問題在於政府是否有足夠的手段來鼓勵更多私企重新配置供應鏈,或是刺激美國新興製造企業的出現。

政府官員稱,“購買美國產品”法要求聯邦政府盡可能購買美國製造的產品,這是一個強有力的杠杆。

政府通過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衛生與公眾服務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以及退伍軍人事務部(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購買大量藥品和醫療設備。一係列規則免除和貿易協議允許這些機構從國外購買產品,而這些采購決定往往是基於價格做出的。

據知情人士透露,納瓦羅正在研究國防部達成的協議,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政府采購協議,該協議允許政府從全世界數十個國家采購藥品。如果沒有美國製造的藥品,政府仍可以購買外國藥品。但政府預計,隨著時間推移,這項政策將鼓勵製造商在美國進行更多投資。

“如果我們有強大的‘購買美國產品’采購項目,就能建立強勁的基本需求水平,為我們的製藥企業在國內投資落戶提供適當的激勵,”納瓦羅說。他還說美國需要投資“先進的製造技術”以幫助藥品生產。

政府近年來一直在資助研究新型製造係統,比在中國運行的係統規模更小更靈活。

FDA曾表示,這些係統可以被重新配置,以便在需要時生產不同種類的藥物,使美國製造業重新獲得對中國的競爭力,並能確保穩定的藥品供應。

但在美國擴大生產,而不是僅限於幾個試生產項目,可能會很困難:支持者們表示,這些項目需要更多資金以及FDA的專門審批程序。

這個問題引起了一些議員的關注。盧比奧提出了一項法案,要求製藥商向FDA報告藥品中活性成分的來源,並加強“購買美國產品”法在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實施。

密蘇裏州共和黨參議員喬希·霍利(Josh
Hawley)還提出了另一項立法,賦予FDA更大權力,要求從藥品和設備製造商處獲取采購信息。加州民主黨參議員安娜·G·艾舒(Anna
G. Eshoo)成立了一個兩黨工作小組,審查國內藥品生產的資金和鼓勵措施,並通過立法強化了關於藥品短缺的報告要求。

華客網:新冠疫情刺激下,美國減少對中國醫藥產品的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