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衝擊波”已經來臨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舒拉利克(Moritz Schularick)向《商報》表示,在某些領域,”中國衝擊波”即將來臨,另一些領域中,則已經發生。原因是,中國在關鍵產業的高產能。

美國加徵關稅的做法對歐盟構成壓力。歐委會已經對中國包括電動車等領域進行反補貼調查。一些德國經濟界代表也呼籲保護本土企業。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主席霍伊斯根(Karl Haeusgen)向《商報》表示:”這事關國家安全,如果我們未來在關鍵領域、如能源僅有中國製造商,而不再有歐洲製造商。

美國財長耶倫上月訪華時曾提到,十多年前的”中國衝擊波”曾經”摧毀”美國工業。她以鋼鐵業為例,稱中國政府的大規模扶持導致價格低於成本的中國鋼鐵產品傾銷全球市場。

《商報》指出,歐委會對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將於7月底到期。不過,如果徵收關稅,將針對個別製造商,歐盟必須提供其扭曲競爭的證據。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GTAI東亞副主任奧特(Christina Otte)表示,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如光伏、電池、機器人、無人機以及燃料電池,中國企業已強勢追趕。而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主席霍伊斯根則表示,中國政府在扶持本土企業的同時,系統排擠在華外國競爭者,並非公平手段。

政界亦憂慮

歐盟及德國政界也對美國對中國產品加徵關稅抱持憂慮。歐洲議會貿易委員會主席、社民黨籍的朗格(Bernd Lange)表示,這可能導致更多中國電動車進入歐洲。他指責美國”保護主義”、”對抗”政策,認為歐洲應自主行動。

20240515 17157958749460

綠黨歐洲議員邁克爾(Michael Bloss)擔心更多中國傾銷產品來到。特別是歐洲氣候保護技術如電動車、光伏電池和半導體可能受到影響。

反對歐盟效法美國的聲音

德國批發、外貿和服務業聯合會BGA會長揚杜拉(Dirk Jandura)則警告,歐盟不應對中國產品採取保護主義政策。否則最終一切都會更貴,”失敗者是市場參與方、消費者以及企業”。

揚杜拉對德國編輯部網路RND表示,如果歐盟效法美國的做法,那麼特別是德國汽車工業將深受其苦。 「歐盟沒有一輛汽車沒用到來自中國的零件。此外,我們的製造商也從中國進口其電動車車型。所以,我們將傷及自身。」”他說:”我們必須接受競爭。我們也必須為公平的競爭條件而抗爭。

德國汽車工業過去數十年在中國有大筆投資,擔心會受到北京的反制措施。

德國聯邦交通部長維興(Volker Wissing)也警告歐洲不應徵收懲罰性關稅。 “以懲罰性關稅開始一場貿易戰,這是錯誤的道路。”他對《奧古斯堡匯報》表示:”我們的市場不應封閉,而是透過競爭得到加強。”他說,德國企業不畏競爭。 “我們的企業為全世界生產頂尖的產品。未來也將繼續是這樣。”

華客|新聞與歷史:中國“衝擊波”已經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