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溫哥華像極了圍城 外面的人想來 裡面的人想走

溫哥華港灣(BCbay.com)專欄作者

克姐

前不久,收到大學同學的一條短信,詢問加拿大的就業機會如何,以後想長期留下來的政策又如何。原來,她女兒目前在美國UCLA讀大三,想本科以後找工作。而現在美國找工作不容易。

我第一個反應就是,沒搞錯吧?美國的學生反而想在加拿大找工作?我身邊認識的人可都在卯著勁把孩子往美國送,希望學成以後留在美國。

同學進一步解釋,她女兒雖然讀的是STEM的數據分析專業,但學校裡真的太捲了。周圍全是大佬。所謂的大佬指參加了什麼知名的項目,或是有競賽成績,大一開始就實習,女兒也是壓力山大。而美國的留學生政策是畢業後先拿到實習簽證,但只給三年,三年內抽不到H1B工作簽證就得打道回府。

基於這個事實,同學就想到了曲線出國這一招,希望留加拿大能比留美國容易。

我跟她說,我認識的加拿大人可都往美國跑呢。尤其那些STEM畢業的學生,憑藉著業界的上升優勢,都留美國不回來啦。

對於好歹在溫哥華生活了幾年的人,接到同學的詢問,我肯定要知無不言言無盡。但內心還是有很多感慨。才發現,已經露出越來越多短板的加拿大,依然是許多外面人眼裡的香餑餑。但這些短板,在如今一腔熱血,對北美滿心嚮往的同學眼裡,是可以忽略的。她的當務之急,是讓女兒落地北美,開啟未知但預設一定會美好的前程。

正如楊綛先生給電視劇《圍城》片頭所寫,“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溫哥華像極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曾經的加拿大,對外來人友善包容,只要你有本事,肯幹,肯動腦筋,總能成就一番事業。

我只拿我熟悉的身邊人舉例子。

我的前東家,一位管道工,四十年前從丹麥隻身來到溫哥華,靠自己的勤奮和運氣,逐漸從給人修修補補,到承接全新住宅樓設施安裝合同,從矮樓到高樓,再到住宅群,他成立的公司每年收入穩固,效益顯著。雖然是小公司,但鐵打的公司流水的員工,幾十年來也創造了許許多多的就業機會。

我的現東家,在溫哥華讀完碩士讀博士,進入一家顧問公司後,跟著老闆勤奮懇懇,幾十年裡,從員工到股東,再到大股東。他自己留學移民紮根在溫哥華,深懷同理心,陸續也為好多留學生提供了工簽,幫助他們實現了移民加拿大的夢想。

我能想像得到,那時候的加拿大,給無數年輕人予以充分釋放激情和才華的機會,無論你來自哪裡,哪怕沒有背景沒有金錢,依然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並且回報社會,將這樣的激情和機會傳遞給更多的後來者。

即使像我這樣沒有什麼雄心壯志的人,十幾年前來到溫哥華,打一份普通的工,也能養活一個小家庭,不至於有什麼壓力。

那時候的周末,商場是不開門的。一到週五下午,馬路上靜悄悄的,地廣人稀,是加拿大留給我的初印象。那時候房價低,物價也低,長週末跨國去漂亮國轉一圈也是常幹的事。

平靜、低調、閒適,用這些懶洋洋氣質的字眼來形容那時候的溫哥華,再適合不過了。

溫哥華像極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事情是從什麼時候變得不對勁的,已經記不得了。可能就是政府採用了非常激進的移民政策之後。只知道這幾年的溫哥華,朝著越來越「癲」的方向奔跑,空氣中寫著「緊張」兩個字。

破敗的唐人街旁可怕的癮君子街只是一個記號。到處可見的吊車也只是一個記號。馬路越來越擠,高樓越蓋越多,曾經人跡罕至的地方,如今也是人來人往。房子看來是供不應求的,因為房價越來越高,政府窮盡了各種手段踩煞車,但效果不盡人意。降息看來短時間內是沒指望了,一大波房奴又要勒緊褲腰帶…

如今的加拿大,對本地人和老移民都磨刀霍霍了,更別提沒有什麼根基的年輕人了。

還是再舉一個身邊的例子。我司的一位年輕人,不遠萬裡從中國來到加拿大求學,讀完碩士在卡加利工作了幾年以後,來到溫哥華。她一直很努力,常常加班,同時還學習外語、編程,再有空閒時研究股票基金,堅持運動健身,是一位很有想法很「自來卷」的女生。

但在午休閒聊時,不只一次提到,想離開溫哥華。 “買不起房,也沒朋友,不如卡加利”,一臉沮喪的表情,和她平時的正能量完全相反。

我在找工作時,還碰到過一位老闆,聊著聊著,就開始吐槽溫哥華,說生活成本太高,根本招不到年輕人,招到了也待不久。留下我這位求職者滿臉驚愕。

現在的老闆,自然也常常抱怨,交了那麼多稅,不知道讓政府花在哪裡了。年輕人在這裡生活越來越難,不像他年輕的時候…

就連那些有一定事業基礎的人,在高昂的生活成本重壓下,也萌生了出走的想法。好在我司的性質是可以遠距工作的。有一位年輕同事在疫情期間舉家搬到了Kelowna。另一位同事,在生了兩娃以後,鄭重決定全家遷去Edmonton。

可是還有很多無法遠距工作的行業,以及遍佈生活各方面的服務業呢?搬到另一個城市,可能意味著要連根拔起,要重新找工作,要再次適應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一句話,脫離舒適圈,對於誰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不確定,如果同學的女兒好不容易來到加拿大,工作一段時間以後,會不會也面臨我的年輕中國同事的困境。遠離親人,沒有朋友,生活壓力大。啃老吧,說不過去;不向父母伸手,日子又委實過得艱難。那樣的情況下,對於從學業到工作都想一手包辦的父母會否心生怨懟,進而對人生產生困惑…

溫哥華像極了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裡面的人想出去

說了那麼多負面的東西,如果你要說,溫哥華什麼都不是,我又不能同意。這座城市,還是有很多可愛的地方的。無與倫比的氣候條件,絕佳的自然環境,當然是構成宜居的重要因素。例如現在,清晨徜徉在菲沙河邊,春和景明,跑步的,散步的,看龍舟飛渡,鳥兒自由翱翔,又瞬間覺得一切的不快和怨氣都隨風飄散了。

這也是年輕同事抱怨歸抱怨,卻對離開溫哥華回卡加利舉棋不定的原因之一。

從教育來說,加拿大也卷,但沒有美國和國內卷。至少,對於陷入高考緊箍咒的國內無數家庭來說,這就是一個巨大的加分項。美國還有SAT裝裝樣子,加拿大卻沒有高考,後來連省考都取消了,在公立學校上學,學生恨不得都得自學成材。當然要上好大學進熱門的專業,也須下大力氣。溫哥華到處都是補習班和課外班,就是旁證。

這樣觸及生活細節的層面,我在微信裡來不及和同學提及。因為現階段,沒有這個必要。畢竟,有一點事實還是存在的,相比較美國的留學移民,加拿大的政策還是更友善的,即使在目前收緊的狀態之下。所以,無數不明真相的人,還是心嚮往之。

不過,一個國家和城市是否能長期繁榮,經濟是否長期穩定發展,不是一味只靠接納外來人口就可以的。移民帶來的錢是一錘子買賣,健康的經濟體要靠自己完成良好的血液循環。給落地的民眾一個盡快展示才能,並轉化為生產力的環境;為社區和城市營造安全和平的氛圍。一個連年輕人都不願意待的地方,是會失去長久的活力和動力的,那才是真正讓人擔心的事情。

套用我們從小接受愛國教育的一句話,少年強,則國強。放在哪個國家都是真理。

住在圍城裡的我們,希望生活依然是富足的,平安順遂的,沒有那麼多烏七八糟的事,該多好。

(圖片皆來自作者)

華客|新聞與歷史:溫哥華像極了圍城 外面的人想來 裡面的人想走